1.拉尔尼娜现象,又称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
2.拉尼娜现象是气象和海洋界的一个专业术语,源自西班牙语“laniña”,意为“小女孩”,与“圣婴”厄尔尼诺相对,也称作“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
3.在拉尼娜现象中,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变得异常寒冷。
受东信风影响,热量和水汽被吹向太平洋西部,导致西部海平面上升,水温升高,气压下降,进而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
同时,东部底层海水上升,使东太平洋海水温度降低。
4.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称为沃尔克环流。
当沃尔克环流减弱时,海水无法被吹向西部,太平洋东部海水变暖,形成厄尔尼诺现象。
而当沃尔克环流异常强烈时,便产生拉尼娜现象。
通常,拉尼娜现象会紧随厄尔尼诺现象之后出现,有时甚至可能持续两到三年。
5.1988年至1989年、1998年至2001年都曾出现过强烈的拉尼娜现象,而1995年至1996年的拉尼娜现象相对较弱。一些科学家认为,由于全球变暖的趋势,拉尼娜现象可能会逐渐减弱。
拉尼娜现象是指什么现象
1.拉尼娜现象是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温异常降低的一种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对。它会导致全球气候模式的改变,有时会引发极端天气事件。
2.研究表明,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可能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及全球变暖趋势有关。
3.自20世纪以来,拉尼娜现象发生过多次,其强度和频率在不同时间段内有所变化。
4.强烈的拉尼娜事件,如1982年和1997年的事件,对全球气候产生了显著影响,导致极端天气和灾难性后果,包括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5.拉尼娜现象对中国气候也有显著影响,其变化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
6.自古以来,人类就在不断探索天气变化的规律,并积累了许多关于天气现象的知识。
7.例如,在3000年前的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天气现象的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确定了二十四个节气。
8.民间关于天气的谚语至今仍广为流传,反映了人们对天气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9.古希腊人认为,地球因太阳光线倾斜角度的不同而产生气候差异。
10.公元前350年,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气象通典》中系统地探讨了各种天气现象及其成因,对后世影响深远。
11.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科学得到发展,17世纪发明了温度计和气压计。
12.1653年,意大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气象台,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
13.科学家逐渐认识到,大气中的热能是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导致气压变化和空气携带热量及水分在海陆、南北以及高低空之间的运动。
14.1804年,法国科学家盖吕萨克通过探测气球发现,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约6.5℃。
15.在距离地面约11000米的高空,大气温度降至零下55℃后,温度不再随高度增加而下降。
16.法国气象学家德波特发现,平流层的大气比较稳定,主要是水平方向的气流,而对流层则受地面影响较大,主要存在上升和下降气流。
17.对流层是天气变化的主要发生层,其中几乎全部的水汽都集中在这里,包括风、雨、雪、云雾等天气现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