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任何色彩,皆具备三个基本的重要性质:色名,明度,彩度,一般称为色彩三要素或色彩三属性。
色名(Hue)
色名(Hue,简称为H;或译为色相)及是区分色彩的名称,也就是色彩的名子,就如同人的姓名一般,用来辨别不同的人。
明度(Value)
明度(Value,简称V)光线强时,感觉比较亮,光线若时感觉比较暗,色彩的明暗强度就是所谓的明度,明度高是指色彩较明亮,而相对的明度低,就是色彩较灰暗。
彩度(Chroma)
彩度(Chroma,简称C)是指色彩的纯度,通常以某彩色的的同色名纯色所占的比例,来分辨彩度的高低,纯色比例高为彩度高,纯色比例低为彩度低,在色彩鲜艳状况下,我们通常很容易感觉高彩度,但有时不易作出正确的判断,因为容易受到明度得影响,譬如大家最容易误会的是,黑白灰是属於无彩度的,他们只有明度。
色环
由于色环并不容易解说,所以请翻阅其他书籍或询问专业美工或教师。
配色的基本概念
配色的基本概念,这是我们在做图时常常预见的问题,若能将这些概念了解,在颜色的搭配上自然比较占优势。
色名对比
将相同的橙色,放在红色或黄色上,我们将会发现,在红色上的橙色会有偏黄的感觉,因为橙色是由红色和黄色调成的,当他和红色并列时,相同的成份被调和而相异部份被增强,所以看起来比单独时偏黄,以其他色彩比较也会有这种现象,我们称为色名对比。
除了色感偏移之外,对比的两色,有时会发生互相色渗的现象,而影响相隔界线的视觉效果,当对比的两色,具有相同的彩度和明度时,对比的效果越明显,两色越接近补色,对比效果越强烈。
明度对比
将相同的色彩,放在黑色和白色上,比较色彩的感觉,会发现黑色上的色彩感觉比较亮,放在白色上的色彩感觉比较暗,明暗的对比效果非常强烈明显,对配色结果产生的影响,明度差异很大的对比,会让人有不安的感觉。
彩度对比
色彩和另一彩度较高的色彩并列时,会觉得本身彩度变低,而和另一个彩度较低的色彩时,会觉得彩度变高,这种现象称为彩度对比。
补色对比
两个互为补色的色彩在一起时,会产生明显的效果,使色彩彼此色感更强,我们称之为补色对比。
面积对比
将两个色彩强弱不同的色彩放在一起,若要得到对比均衡的效果,必须以不同的面积大小来调整,弱色占大面积,强色占小面积,而色彩的强弱是以其明度和彩度来判断,这种现象称为面积对比。
配色的基本类型
在考虑如何配色时,必须先确定自己到底要什麽的配色效果。
1.决定主体色。
2.选择搭配色。
3.选择背景色。
4.明彩度调整,完成配色。
色彩学家将色彩分成了哪三类类型
在国际色彩领域,有三个广泛使用的标准体系,它们分别是日本的PCCS体系、美国的MUNSELL系统以及德国的OSTWALD色立体。
首先,日本色彩研究所的PCCS体系注重色彩的三属性整合,将色相和色调作为核心概念,通过平面展示每个色相的明度和纯度关系,使得色相的明度、纯度成分清晰可辨。
美国的MUNSELL系统由艺术家A.Munsell于1898年创立,其目标是提供一种描述色彩的科学方法。
Munsell采用十进位计数系统,优于传统的颜色命名法。
其系统模型是一个包含色调、明度和色度三个因素的球体,全面定义了众多颜色。
最后,德国的OSTWALD色立体基于赫林的生理四原色构建,通过黄、蓝、红、绿这四色及其互补色,形成了一个24色相的色相环。
色相环上的颜色按照黄、橙、红、紫、蓝等顺序排列,且每对互补色在回旋中产生灰色,构建出一个复圆锥体,即著名的奥斯特瓦德色立体。
色彩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
人对颜色的感觉不仅仅由光的物理性质所决定,比如人类对颜色的感觉往往受到周围颜色的影响。
有时人们也将物质产生不同颜色的物理特性直接称为颜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