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纳什均衡(又叫做纳什平衡):
纳什平衡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术语,以约翰·纳什命名。
在一个博弈过程中,无论对方的策略选择如何,当事人一方都会选择某个确定的策略,则该策略被称作支配性策略。
如果两个博弈的当事人的策略组合分别构成各自的支配性策略,那么这个组合就被定义为纳什平衡。
二、占优策略:
占优策略是博弈论中的专业术语,所谓的占优策略就是指无论竞争对手如何反应都属于本企业最佳选择的竞争策略。
三、纳什均衡和占优策略有2点不同:
1、两者的性质不同:
(1)纳什均衡的性质:一个策略组合被称为纳什平衡,当每个博弈者的平衡策略都是为了达到自己期望收益的最大值,与此同时,其他所有博弈者也遵循这样的策略。
(2)占优策略的性质:每一个博弈中的企业通常都拥有不止一个竞争策略,其所有策略的集合构成了该企业的策略集。
在公司的商务竞争过程中,具有占优策略的一方无疑拥有明显的优势,处于竞争中的主动地位。
占优策略有时是显而易见的。
2、两者的作用不同:
(1)纳什均衡的作用:改变了经济学的体系和结构。
非合作博弈论的概念、内容、模型和分析工具等,均已渗透到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经济学科的绝大部分学科领域,改变了这些学科领域的内容和结构,成为这些学科领域的基本研究范式和理论分析工具。
(2)占优策略的作用:在某些情况下,企业的占优策略并非外在的和显性的,需要企业管理层比较各种可能的发展策略所带来的风险和收益,并最终确立可行的占优策略。
就双寡头格局而言,当其中的一方发现、确立并开始实施其占优策略时,其唯一的竞争对手将陷于进退维谷之中。
而对手的犹豫不决又会进一步坚定优势策略拥有方的信心和策略的实施力度。除非占优策略一方遇到不可抗力等因素的影响,或被动的一方通过非常规措施强化了自己的竞争能力,否则两者之间的相对地位很难得到改变。
纳什均衡的影响:
1、扩展了经济学研究经济问题的范围。
原有经济学缺乏将不确定性因素、变动环境因素以及经济个体之间的交互作用模式化的有效办法,因而不能进行微观层次经济问题的解剖分析。
纳什均衡及相关模型分析方法,包括扩展型博弈法、逆推归纳法、子博弈完美纳什平衡等概念方法,为经济学家们提供了深入的分析工具。
2、加强了经济学研究的深度。
纳什均衡理论不回避经济个体之间直接的交互作用,不满足于对经济个体之间复杂经济关系的简单化处理,分析问题时不只停留在宏观层面上而是深入分析表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和规律,强调从微观个体行为规律的角度发现问题的根源,因而可以更深刻准确地理解和解释经济问题。
3、形成了基于经典博弈的研究范式体系。即可以将各种问题或经济关系,按照经典博弈的类型或特征进行分类,并根据相应的经典博弈的分析方法和模型进行研究,将一个领域所取得的经验方便地移植到另一个领域。
4、扩大和加强了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联系。纳什均衡之所以伟大,就因为它普通,而且普通到几乎无处不在。纳什平衡理论既适用于人类的行为规律,也适合于人类以外的其他生物的生存、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5、改变了经济学的语言和表达方法。
在进化博弈论方面相当有造诣的日本经济学家神取道宏对保罗·萨缪尔森的名言“你甚至可以使一只鹦鹉变成一个训练有素的经济学家,因为它必须学习的只有两个词,那就是供给和‘需求,曾做过一个幽默的引申,他说,"现在这只鹦鹉需要再学两个词,那就是纳什平衡"。
纳什均衡理论的意义和价值
纳什均衡(Nashequilibrium)是博弈论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一个多人博弈中,所有参与者都选择了自己最优的策略,而没有人能够通过改变自己的策略来获得更多的收益。
简而言之,纳什均衡是指博弈中所有参与者的策略组合,使得没有人会单方面改变自己的策略,因为这样做不会获得更多的利益。
纳什均衡是一种稳定状态,因为在这种状态下,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最佳的,并且无法通过单独改变策略来提高收益。在现实生活中,纳什均衡常常被用来分析各种策略性互动,如市场竞争、国际政治和博弈等。
纳什均衡最早由美国数学家约翰·纳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他通过研究博弈理论中的非合作博弈,发现了在某些条件下,博弈中存在一种状态,使得所有参与者都选择最优的策略,这种状态被称为纳什均衡。
在纳什均衡中,每个人都是理性的,并且能够预测其他人的行为。
因此,他们会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而不会被其他人的策略所影响。
虽然纳什均衡不一定是最优的结果,但它是一种稳定状态,因为在这种状态下,没有人有动机改变自己的策略。
在博弈论中,纳什均衡是一种重要的分析工具,可以用来研究各种策略性互动的结果。
通过分析不同参与者的策略选择,可以预测博弈的结果,并帮助人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在实际应用中,纳什均衡被广泛用于分析市场竞争、战略联盟、投标竞争和国际政治等领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