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仪器--软件就是仪器
虚拟仪器,虚拟示波器,虚拟仪器技术,虚拟仪器软件,虚拟仪器开发,虚拟仪器组成。
一、引言
当前多媒体计算机、信息高速公路和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信息科学的三个重要发展方向。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学习、娱乐的各个方面,逐步地由办公室、实验室走向家庭。
虚拟现实是多媒体计算机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多媒体技术是虚拟现实的技术基础。
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生成的一个具有逼真的视觉、听觉、触觉及嗅觉的模拟现实环境。
用户可以用人的自然技能对这一虚拟的现实进行交互体验,而用户体验到的结果--该虚拟现实的反应与用户在相应的真实现实中的体验结果相似或完全相同。
虚拟现实的概念包括如下三个层次的含义:
1、虚拟现实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而生成的逼真的实体,人们对该实体具有真实的三维视觉、立体听觉、质感的触觉和嗅觉。
2、人们可以通过自然技能与虚拟现实进行对话,即人的头、眼、四肢等的各种动作在虚拟现实中的反应具有真实感。
3、虚拟现实技术往往要借助一些三维传感设备来完成交互动作,如头盔式立体显示器、数据手套、数据衣服、三维操纵器等。
虚拟现实技术虽然现在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已在科学可视化、CAD、飞行器/汽车/外科手术、虚拟仪器等的操作模拟等方面得到了应用。
已经在航空航天、国防军事、生物医学、教育培训、娱乐游戏、旅游等领域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虚拟仪器(VirtualInstrument--VI)是虚拟现实在仪器仪表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应用,目前已在国际上悄然兴起。
虚拟仪器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作为基础,使用图形界面编程技术,模拟实际仪器的面板、功能和操作,从而生成完成各种任务的专用仪器。
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导致了各种功能强大、越来越复杂的仪器不断涌现,其中很多仪器都以计算机作为基础,出现了仪器计算机化的趋势,其主要表现为:
1、硬件与计算机的接口标准化
2、硬件软件化
3、软件模块化
4、模块控件化
5、系统集成化
6、程序设计图形化
7、科学计算可视化
8、硬件接口软件驱动化
由于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加之实际应用的需要,使人们对虚拟仪器的兴趣越来越浓厚,研制虚拟仪器也成为了现实的可能。研制虚拟仪器主要源于以下目的:
1、节省仪器开发的时间和经费
2、充分利用计算机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功能
3、统一仪器的用户界面
4、增强仪器的功能和适用范围
5、集成仪器的需要
6、使仪器容易扩展
虚拟仪器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界面控件库
2、数据输入、输出
3、数据处理方法库
4、数据表示库
5、数据存储与管理
6、任意信号发生
7、图形界面编程环境
界面控件库中包括一些常用仪器的面板部件,如指示器、计量表、发光二极管、按钮、转盘、刻度盘、滑动条等,每个控件都带有可编程的函数与属性。
数据输入与输出是指从外部设备获取数据进入计算机或从计算机输出数据去控制外部设备,需要建立与数据采集板、串并口、以及其他标准化接口(IEEE-488、GPIB、RS-232、RS-422、SCSI、VXI等)通信的驱动软件,从而扩展仪器的适用。
范围与应用领域。
数据处理方法库中集中了许多数据处理方法,如FFT计算、滤波、建模、参数估计等,并提供这些处理方法的编程接口,只需把这些方法简单的组合即可完成各种复杂的任务。
数据表示是指用一定的方式来显示数据和处理结果,其中包括数字显示、曲线显示、直方图、散点图、二维图形、三维网格图形、三维填充图形、四维图形、图象乃至动态图形或图象等,使得数据表示十分直观,易于理解。
数据存储与管理主要是指提供数据存储的格式、数据查询方法、数据浏览方法等。
信号产生是指根据需要产生任意信号,其中一些标准信号可以用于仪器测试和自检之用。
图形编程环境是指用户可以任意组合控件与方法,将其联接成一个整体,形成专用仪器的工具。利用虚拟仪器用户可以象搭积木一样很快生成所需要的各种仪器。
二、现有虚拟仪器与集成环境举例
1、MATLAB:高性能数值计算和数据分析软件。
MATLAB是由美国Mathworks公司研制的高性能数值计算和数据分析软件。
它已经成为工程和科学研究的工业标准,它具有独特的用户交互界面、复杂的数值计算、强大的数据分析、灵活的科学图形、快速的计算、方便的扩展等特点,是高产和创造性科学研究的首选软件。
MATLAB的基本功能有:
※矩阵运算
※矩阵分解
※矩阵特征值与特征向量计算
※信号卷积
※谱估计
※复数运算
※一维和二维FFT
※滤波器设计与滤波
※曲线拟合
※三次样条拟合
※贝赛尔函数
※非线性优化
※线性方程组求解
※微分方程
MATLAB包括的工具箱有:
※数字信号处理工具箱
※控制系统设计工具箱
※系统辨识工具箱
※自扩展工具箱
MATLAB包括的绘图函数:
※直方图
※散点图
※曲线图
※三维网格图
※三维填充图
※等值线图
※极坐标图形
※X-Y绘图
※图象显示
2、DADiSP: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数据分析与图形软件。
DADiSP软件由美国DSPDevelopmentCorporation公司研制,主要作为科学家和工程师用于数据分析和图形显示工具。它包括以下功能:
※矩阵运算
※特征向量与特征值计算
※一维、二维FFT与卷积
※二维、三维、四维图形显示
※医学图象处理
※卫星遥感图象处理
※地震信号处理
※统计分析与处理
※实验设计
※假设检验
※滤波器设计
※声纳雷达信号处理
※语音与通信信号处理
※振动分析
3、MP100:医学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
MP100是由美国BIOPACSystem公司研制的医学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它与AcqKnowledge软件一起运行,提供灵活的、易于使用的模块化系统,使您能随心所欲的完成数据采集和分析任务。
AcqKnowledge是一个功能强大、十分灵活的软件包,它使用下拉式菜单和对话框,无需学习另外的编程语言,就可以设计出复杂的数据采集、模拟、触发和分析系统。
主要包括实时数据记录、分析和滤波,离线数据分析与处理,数据的各种图形表示等功能。
该系统可以与虚拟仪器LabVIEW联接,提供可视化图形编程环境。
它的主要应用领域有:
※运动生理学
※肌电信号记录
※心信电记录与分析
※脑电记录与分析
※诱发电位记录与分析
※眼震电图和眼球运动分析
※神经传导分析
※精神生理学
※药理学
※遥测监护
4、LabVIEW:图形编程虚拟仪器
LabVIEW是美国NationalInstrumentCorporation公司研制的图形编程虚拟仪器系统。
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控制、数据分、数据表示等功能,它提供一种新颖的编程方法,即以图形方式组装软件模块,生成专用仪器。
LabVIEW由面板、流程方框图、图标/连接器组成,其中面板是用户界面,流程方框图是虚拟仪器源代码,图标/连接器是调用接口(CallingInterface)。
流程方框图包括输入/输出(I/O)部件、计算部件和子VI部件,它们用图标和数据流的连线表示;I/O部件直接与数据采集板、GPIB板、或其他外部物理仪器通信;计算部件完成数学或其他运算与操作;子VI部件调用其他虚拟仪器。
5、LabWINDOWS/CVI:C语言编程的虚拟仪器。
LabWINDOWS的功能与LabVIEW相似,且由同一家公司研制,不同之处是它可用C语言对虚拟仪器进行编程。
6、LabLincV:模块化的虚拟仪器系统
LabLincV由美国COULBOURNINSTRUMENTS公司研制的模块化虚拟仪器系统,它由基本单元、信号采集与处理、控制等模块组成,主要应用于生理学、生物医学和生物力学等领域中的数据采集、实时显示和过程控制等。
7、HyperSignal:可视化信号处理系统设计。
HyperSignal由美国Hyperception公司研制的可视化信号处理系统设计软件,它使信号处理系统设计的过程可视化,同时使信号处理结果可视化。
8、Model900:灵活的数据采集与波形产生系统
Model900由美国AppliedSignalTechnology公司研制,提供高速大容量数据采集、波形产生等功能,使用虚拟仪器环境以节省开发时间和资金。
9、DASP:大容量数据自动采集与处理分析软件。
DASP由东方振动和噪声技术研究所研制,主要用于科学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多功能信号采集与分析,自动化数据采集、显示、读数、计算、分析、存储、打印、绘图等。
10、LabDoc:集成仪器软件包
LabDoc由日本康泰克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研制,它具有多种测量仪器功能,通过图形用户界面和在线帮助,能提供容易操作的仪器画面。可以应用于实验室、生产线检查、教育与培训等领域,主要测试功能有:
※数字滤波
※脉冲发生
※函数发生
※波形发生
※调谐信号发生
※FFT分析
※频率计
以上我们列举了十种目前比较流行的虚拟仪器和集成环境系统,其中以美国在这方面的工作最为出色,而我国在这方面才刚刚起步,尚未见到完整的虚拟仪器系统。由以上列举的例子可以看出,虚拟仪器具备如下特点:
※涉及较深奥的数值计算方法
※集成了信号处理与过程控制算法
※软、硬件模块互相独立
※具备二次开发的集成编程环境
※是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产物
三、虚拟医学信号处理仪器
医学信号范围十分广泛,其中常见的医学信号有心电、脑电、诱发电位、肌电、眼电、胃电、神经脉冲电位、血压、脉搏波、呼吸波、温度等信号,它们特点各。
不相同,有各自的频带、幅度范围、干扰来源等,因而使得医学信号处理变得十分复杂。
无论哪种医学信号仪器,几乎都涉及到信号放大、采集、分析、处理、滤波等共同的任务,同时不同的信号又具有各自特殊的处理方法,这些共同性和特异性的有机结合,形成集成环境是虚拟仪器的基础。
由于多参数临床监护和综合诊断的需要,医学信号的采集处理仪器呈现出集成化的趋势,人们从研制单一功能的医学信号仪器转向研制多功能集成化仪器,然而这种集成化并非单功能仪的堆积组合,而是从不同单功能仪器中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形成软、硬件模块,将医学信号处理仪器计算机化,构成医学信号处理仪器开发环境,即虚拟仪器。
虚拟医学信号处理仪器是一个颇具具前景的领域,许多医疗仪器公司都看好这一市场前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前面提到的MP100医学数据采集系统和LabLincV模块化虚拟仪器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虚拟医学信号处理仪是开发生产各种医学信号仪的工具。
对于开发者而言,就可以象搭积木似的很快生成专用仪器,节省大量的开发时间和资金;对于用户而言,可以少花钱,多买仪器。
虚拟医学信号处理仪器为集成化多功能仪器的开发奠定了基础,而且可以把最新研究成果尽快的应用到仪器中来。
另外,虚拟医学信号处理仪器可以用于对未知信号和信号未知特性的研究,达到快出成果、多出成果的目的。
实际上,虚拟医学信号处理仪器也对当前远程医疗、医学电子图书等热门研究领域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虚拟仪器相关技术
1、数值计算
在虚拟仪器中,需要提供灵活的数据处理方法,这些方法可根据实际需要由用户通过编程来实现,为了简化编程的复杂程度和节省大量的开发时间,在虚拟仪器中应当尽可能多的提供各种数值计算程序,这些数值计算主要有以下几大方面:
※矩阵运算(加、减、乘、逆、转置)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计算
※矩阵分解
※一元、二元插值
※数值积分和微分
※线性代数方程求解
※非线性方程求解
※拟合与逼近
※特殊函数
※回归与统计
2、数字信号处理
在复杂的仪器中,数字信号处理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在虚拟仪器中集成各种数字信号处理方法十分必要,数字信号处理方法可分为几大类:
※信号预处理
※滤波器设计与滤波
※经典谱估计
※现代谱估计
※相关与卷积
※离散变换
※数字特征计算
※常用信号发生
※信号建模
※数据压缩
3、计算机图形、图象学
图形和图象是复杂仪器中大量数据的直观表示,例如静态和动态脑电地形图,物体表面温度分布图,电磁场分布图等,它可把原本十分抽象的数据转换成人们易于理解的直观表示;另外,数据及其分析结果人们也习惯于用曲线、直方图、三维图形、等高线图等来表示。
所以在虚拟仪器中,建立这些数据的图形、图象表示模块是十分必要的。
4、科学计算可视化
前面提到,复杂大量数据的图形、图象表示在虚拟仪器中十分重要,然而由数据到图形的映射并不是简单的事情,这就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科学计算可视化的研究课题。
科学计算可视化的根本目的是把由实验或数值计算获得的大量数据转换成人的视觉可以感受到的计算机图象。
利用图象把大量抽象的数据有机的组织到一起,从而形象、生动地展示数据所表示的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人们直接把握复杂的全局,更好地发现和认识规律,摆脱复杂大量抽象数据的困惑。
虚拟仪器中科学计算可视化的引入,将给人们展示出仪器的无限魅力,使仪器具备处理和分析大量复杂数据的能力。
5、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编程
虚拟仪器是一个集成编程环境,用它人们可以很快地生成自己所需要的复杂仪器。
所以虚拟仪器既要可编程又要操作简单,因而人们把面向对象的可视化图形编程技术引入到虚拟仪器中来。
在虚拟仪器中集成了许多功能强大的部件,这些部件用直观的计算机图形表示,每个部件都有相应的可控属性、操作和函数,人们只需把这些部件在计算机屏幕上布置好,设置好相应的属性,以及它与其他部件的连接关系,即可生成构成相应功能的仪器。
五、小结
虚拟仪器是当前国内外刚刚起步的研究领域,许多高技术公司和研究所都看好这一市场应用前景,纷纷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紧开发与研究。
虚拟仪器是多媒体计算机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是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产物,其中浓缩了许多高、精、尖的科学技术。
虚拟仪器不是仪器却高于仪器,它大大缩短了新型仪器的开发周期,节省了仪器开发的费用,它不仅是开发仪器的工具,而且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有力手段。
虚拟仪器是仪器计算机化的产物,是集成化仪器的基础,是仪器行业的一场革命,它的研制与开发具有深远的意义。
isp在医学上是什么意思
电子后视镜代替传统的光学后视镜,一直是一个富有争议的技术。
技术的进步与安全性方面始终在互相博弈。
而雷克萨斯现在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车,鉴于日本法规的许可,装配左右电子后视镜的ES车款要率先进入量产阶段。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但凡是涉及“光学元器件”的物品,近些年都有电子化的趋势。
比如我们熟悉的「单反相机」,逐渐开始被「单电相机」取代(就是我们常说的“微单”)。
早期医学界、科研界广泛使用的「光学显微镜」,也逐渐被「电子显微镜」取代。
尤其可见,“电子化”会成为至少下一个十年各行各业的发展桥梁。它所承载的意义,虽然没有「不能用到能用」那么重大,但起码能缩短「不好用到好用」的距离。
如果我们把视角放在汽车上,会发现从“光学元器件”到“电子元器件”的革命其实早就开始了,比如很多SUV车型使用的“流媒体后视镜”就是一个例子。
要知道,汽车上影响安全的「光学反射镜片」只有三个:车内的中央后视镜、车外两侧的后视镜(俗称反光镜)。虽然严格来讲,车内的“化妆镜”也属于光学反射镜片。但那个不影响安全,所以也就不算数了。
随着“中央后视镜”逐渐变为“流媒体后视镜”,外后视镜果不其然也被席卷进了这波“电子化”的潮流之中。然而和“流媒体后视镜”叫好又叫座的局面不同,电子后视镜却尴尬的被拦在了大部分国家的交通法规门外。
为什么交通法规严令禁止使用电子后视镜?
首先,我们要澄清一个概念:并不是交通法规不允许车辆使用电子后视镜,而是车辆在出厂前必须安装光学外后视镜。什么意思呢?看张图我们就了解了。
以中国为例,我国《GB15084-2013机动车辆间接视野装置性能和安装要求》之中明确规定:车辆必须安装外后视镜。这里说的外后视镜,是传统的“光学后视镜”,一根棍儿加一个摄像头肯定是不行。
回想一下,你在驾校学车时,教练是不是经常在你耳边念叨:“后视镜是司机的眼睛,要多观察、多注意、吧啦吧啦吧啦”。
尽管我们当时不以为然,但只要你在路上开过几个月车,你就会发现其实教练说的一点儿也没错。
也正因如此,各国交通法规才会对这项配置要求如此苛刻。
不过,也并不是全世界所有国家都必须要求车辆安装光学后视镜才能上路,有两个国家就例外:一个是印度,一个是日本。
先说印度,这个国家允许车辆不安装后视镜的理由比较搞笑。
因为印度的人口非常多,交通工具也多(主要是蹦蹦多),道路又很窄。
强行安装后视镜的话,很容易刮蹭坏掉,刮碰到行人就更不好了,所以干脆就允许车辆可以不安装外后视镜。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很老的笑话:孩子睡觉老是踢被子,幸亏我把他腿打断了,要不然肯定就感冒了。
言归正传,继续说日本。
其实日本一开始的交通法也要求车辆必须安装外后视镜才能上路,但近些年日本曾修改过一次交通法,其中明确规定了“车辆仅搭载电子后视镜便可以上路”这项条例。
而关于原因,日本道路交通局工程政策主管斋藤治一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过:
“日本政府修改相关规定,主要还是由于摄像头相较于传统镜面来说画面质量更高。”。
可见在日本这个电子行业极度发达的国家,对于电子元器件的接受程度也比其他国家高的多。
日本著名的供应商市光工业(IchikohIndustries)还预测道:2023年前后,日本市场大约29%的车型将以“电子后视镜”取代汽车的“外后视镜”。
各国交通法不引入这项条例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有两项:
1.如何保证画面的清晰度足够高?
传统光学后视镜可以做到“所见即所得”,但电子后视镜不行,它终归是一种“有损”画质。
摄像头的清晰度、视野、可靠性、甚至画面的色温都要挨个测试,才能考虑应用。
对于这种“非常影响行车安全”的配置来说,小心点确实没错。
2.如何保证司机一定能适应?
大家知道,人类眼睛好比是一个顶级的镜头,甚至现在最好的镜头的对焦性能都无法与人类相比,但是不同远近画面对于人类眼睛的影响始终存在,聚焦的过程毕竟需要一定时间。
当视线在前方道路和车内屏幕切换的过程中,眼睛需要适应,存在一个重新聚焦的问题,这个时间里是否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现在还有待实验,另外,经常性的来回切换,也容易造成视觉上的疲劳,相比之下,传统的光学后视镜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这也就是大家能否习惯这样的一个驾驶方式的问题。
不瞒大家说,我到现在都无法适应“流媒体后视镜”的视角。
哪怕是像后窗偏小的车型,我也宁愿把显示器关掉。
像这种“无法手动关闭”的电子后视镜,怎么敢保证每个司机都习惯呢?虽说适应能力完全看个人,但还是那句话,这会影响行车安全,自然不能轻举妄动。
有了“安全”这两个字做背书,各国对于交通法的谨慎我相信也能获得大家的理解。处于“新旧交替”阶段的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出发看待这个问题:电子后视镜一定比光学后视镜好吗?如果好,好在哪?
电子后视镜算不上革命,但一定是升华
仔细想想,供应商的高级工程师们没日没夜的研究、开发这项新技术自然是有它的道理,“电子后视镜比光学后视镜好”看起来也更像是一句正确的废话。
我们下面主要来看看,电子后视镜到底好在哪?
一、更大的视野
后视镜的视野有多重要,想象一下“你开一辆新车时调节后视镜有多谨慎”就能明白了。
由于光学后视镜的物理特性,除非把镜片做成带弧度的,否则视野就那么一小点儿。
够用,但算不上好用。
可如果做成带弧度的,后视镜两侧的边缘畸变会看的人晕头转向,总觉得路是弯的。
所以思来想去,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超广角摄像头。不仅视野够广,系统也可以通过算法实时修正摄像头的边缘畸变,一举两得。
举个实际点的例子:你在一条单向四车道的高速上行驶,你的位置在最左侧车道。
但是前方马上就要下高速了,你这个时候就要并线。
如果是电子后视镜,你在车内的显示器可以观察到整个右侧三车道的车流情况,为并线做出提前反应。
光学后视镜则不行,为了确保安全,你只能一条道、一条道的并线。
虽然我不提倡直接横跨几车道并线,但提前看到总比什么都看不到的好。
二、再也不怕“远光狗”
经常跑夜路的司机对这点一定深有感慨。尤其是路灯很少、周边很暗的时候,后车的远光灯在后视镜里就像两个太阳一样晃眼。这还真应了东野圭吾的那句名言:人类有两样东西无法直视,一个是太阳,一个是人心。
电子后视镜在面对后车远光灯时,优势显露无疑。理论上来讲,只要摄像头的ISP足够强大,它就可以实时预览出HDR后的画面效果,即“亮处不过曝、暗处不欠曝”。
HDR根本不是什么新鲜技术,手机中很常见。
如果你手里有iphonex以上级别的手机,可以打开摄像头对准太阳,然后看屏幕里的画面效果。
是不是旁边的楼很清楚,太阳也只是有个轮廓?不出意外的话,这和未来电子后视镜普及后“你在后视镜里看别人用远光灯晃你”的效果差不多。
三、不再受天气、温度的干扰
记得前几天北京下大雪,我恰好那天还要出门。结果我开了20多分钟的暖风和后视镜加热,玻璃上的霜和雾愣是除不掉。电子后视镜的出现,可以最大程度避免下雨、下雪、起雾所带来的影响。
相比下雨、下雪,起雾会更麻烦。尤其是冬天车内开暖风的时候,两侧的车窗开始那段时间必定会起雾,正好遮住后视镜。而由于电子后视镜「车外拍摄、车内显示」的原理,基本不会再受到任何天气、温度的影响。
四、降低风阻
其实对于家用车来说,取消后视镜所降低的风阻,能带来的作用非常小。假如有厂商说这能降低油耗、提升加速,那肯定是夸张宣传。不过如果把超级跑车也算在内的话,那情况就不同了。
大家可以看下图中法拉利拉法的后视镜设计,这个像“一片树叶”似的造型明显是为了降低风阻和照顾司机的视野。
而电子后视镜如果能应用在超跑上,也就没必要弄这么多“花里胡哨”的设计了。
留下一根棍儿就行,同时还能降低风阻。
五、提高车辆的通过性
一般来讲,车辆最宽的地方就是左侧后视镜到右侧后视镜这段距离。
如果我们在拥挤的小区挪车,必要时会收回后视镜保证别刮蹭。
而由于电子后视镜没有光学镜片,只有一个摄像头。
所以理论上来讲可以把长度缩短,保证车辆在拥挤情况下的通过性。
以上这些是电子后视镜几个比较显而易见的优点,单单是这几项,我就敢保证:“电子后视镜取代光学后视镜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我承认,它不是完美无缺的,比如前面说过的清晰度、可靠性、对焦等问题,供应商也无法保证一定可以处理的很好。
但根据现在很多车型已经“跃跃欲试”的态度来看,供应商恐怕也会被倒逼着把这些问题处理好。毕竟这是一片新的市场,提前掌握话语权,未来也就不用再看别人脸色。
现在有哪些厂商“跃跃欲试”了?
由于刚才我们提到过,大部分国家的法律禁止使用电子后视镜的车辆上路,所以电子后视镜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实现量产。
法拉利、宝马、奥迪等车企在此前的车展上已经展示过电子后视镜的车型,这其中不乏一些已经上市的新车,比如奥迪e-tron。
而在所有厂商中真正第一个行动起来的,是雷克萨斯。
这里面自然有先天的优势,因为日本本土已经允许使用电子后视镜的车辆上路了,所以雷克萨斯的举动也就顺理成章。
雷克萨斯官方表示,全新一代ES即将可以选装电子后视镜这项配置(仅在日本本土)。
预计今年5月份,第一批量产车型即可上市。
雷克萨斯的聪明之处在于,它单独拎出了两块5英寸的液晶显示屏,放在车辆的A柱附近。
虽然看起来有点像“日本老式出租车”的那种导航。
而且这两块屏幕恰好就是在传统后视镜的位置,没有“图省事”放在中控屏附近。
当然,对于这种处理,也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这样缺乏一点设计,有的觉得它可以无缝衔接以前的使用习惯。
而说到设计,奥迪把屏幕与门内的线条结合起来,更多了整体感。
提到中控屏显示后视镜的内容,你有没有想起什么?
没错,其实本田等品牌此前已经做过类似的尝试。
它的并线辅助可以以视频的形式显示在中控屏上,保证并线时的安全。
不过这项配置只用在了右侧后视镜上,而且只有打转向灯时才会开启,所以实用性不算高。
但客观的说,这确实是我们目前能接触到最近的类“电子后视镜”系统。
本田自然也没有让我们失望,它在近几年的车展中一直有展示使用电子后视镜的车型。并且大部分车型,都是日本本土才会有的K-Car。
由此可见,日本交通法的“灵活变通”使得本土品牌率先开始行动起来了。
相比之下,虽然我们无缘了最新的科技成果,但也同时避免了第一次吃螃蟹带来的“夹手”问题。
而这项技术究竟会给用户带来多大体验上的提升,恐怕还需要日本消费者提前帮我们“把把关”。
写在最后
科技的飞速发展,有时候会不经意间站在法律的对立面。以至于想要把科技融入生活,甚至还要为此修改相应的法律法规。像今天所说的后视镜电子化,只是汽车未来变革中很小的一部分。
想象一下,如果哪天汽车可以完全自动驾驶了、如果哪天汽车可以和你做朋友了、如果哪天汽车会飞了,那交通法规该要修改多少我们曾经看似“不可动摇”的条例呢?
我也不知道,但我希望上述的这些场景,会发生在我们相距不远的未来吧。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