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理小知识极光现象
地理小知识极光现象1.有关极光和星空的地理知识。
极光(Aurora),是一种绚丽多彩的发光现象,其发生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流(太阳风)进入地球磁场,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出现的灿烂美丽的光辉。
在南极被称为南极光,在北极被称为北极光。
地球的极光是来自地球磁层或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太阳风)使高层大气分子或原子激发(或电离)而产生。
极光常常出现于纬度靠近地磁极地区上空,一般呈带状、弧状、幕状、放射状,这些形状有时稳定有时作连续性变化。极光产生的条件有三个:大气、磁场、高能带电粒子。这三者缺一不可。
2.地理小知识
地理小知识1.太阳活动直接引发的现象(极光)2.美国纽约(西五区)9.11上午9时左右正在发生的9.11事件,此时北京(东八区)的时间是(9.11日晚上十时左右)附:东边地点的时刻比西边的早,一个时区一个小时。
3.桂林山水是(外力作用形成),(富士山,泰山,东非大裂谷)是内力。
4.夏秋季太平洋上常有台风,我国东部地区夏秋季节降水类型多为(锋面雨)5.(洋流)影响海洋运输6.(松鼠,黑熊)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典型动物。
7.承压地下水的特点是(水质较好,不易受污染)8.目前世界五大能源消费从多到少排:(石油,煤,天然气,水,核)。
9.世界粮食生产三大品种从多到少排:(小麦,稻谷,玉米)10.世界上最大的四个产粮国是(中,美,印度,俄罗斯)11.基本的天体是(星云,恒星)12.形成酸雨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是(二氧化硫)13.我国草原多分布在(非季风区的高原和山地)14.形成地理环境非地带性差异的是(海陆分布差异)15.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是(哈萨克斯坦)16.欧洲流径国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17.世界贸易组织(我国以及我国的香港澳门台湾都是该组织成员)18.从连云港出发的亚欧大陆桥在我国境内经过的省(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新疆)19.我国煤的主要分布区(山西,内蒙,陕西,贵州)20.属于我国西部大开发省中不与邻国接壤的是(贵州,青海,宁夏)。
3.地理课我要讲关于极光的内容.请问极光有什么可讲的。
极光是出现于星球的高磁纬地区上空,是一种绚丽多彩的发光现象。
极光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流(太阳风)进入地球磁场,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出现的灿烂美丽的光辉。
在南极被称为南极光,在北极被称为北极光。
地球的极光是来自地球磁层或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太阳风)使高层大气分子或原子激发(或电离)而产生。
极光常常出现于纬度靠近地磁极地区上空,一般呈带状、弧状、幕状、放射状,这些形状有时稳定有时作连续性变化。极光产生的条件有三个:大气、磁场、高能带电粒子。这三者缺一不可。
极光不只在地球上出现,太阳系内的其他一些具有磁场的行星上也有极光。
更多内容参见百度百科
4.极光是一种什么自然现象
极光(Polarlight,aurora)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太阳风)进入地球磁场,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出现的灿烂美丽的光辉。
在南极称为南极光,在北极称为北极光。极光多种多样,五彩缤纷,形状不一,绮丽无比,在自然界中还没有哪种现象能与之媲美。
任何彩笔都很难绘出那在严寒的两极空气中嬉戏无常、变幻莫测的炫目之光。
极光有时出现时间极短,犹如节日的焰火在空中闪现一下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有时却可以在苍穹之中辉映几个小时;有时像一条彩带,有时像一团火焰,有时像一张五光十色的巨大银幕,仿佛上映一场球幕电影,给人视觉上以美的享受。
5.什么是极光
极光知识极光是划过南北两极地区上空的耀眼的光象。
呈带状、弧状、放射状或幕状。还没有人确切地知道极光发生的原因,但人们通常认为极光是来自太阳微小高能粒子在地球磁场受阻后偏向的结果。
太阳每11年左右有一个非常活动期,发出大量高能粒子进入宇宙空间。此时出现的极光最为瑰丽壮观。
在地平线上的城市灯光和高层建筑可能会妨碍我们看光,所以最佳的极光景象要在乡间空旷地区才能观察得到。在加拿大的丘吉尔城,一年在有300个夜晚能见到极光;而在罗里达州,一年平均只能见到4次左右。
大多数极光出现在地球上空90—130千米处。但有些极光要高得多。
1959年,一次北极光所测得的高度是160千米,宽度超过4800千米。人们知道极光至少己有2000年了,并且极光一直是许多神话的主题。
在中世纪早期,斯堪的纳维亚的海盗相信,极光是骑马奔驰越过天空的勇士。在北极地区,因纽特人认为,极光是神灵为最近死去的人照亮归天之路而创造出来的。
1938年在英格兰出现的一次壮观的北极光被许多人误认为是一场大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1年美国首都华盛顿上空出现的另一次极光引起了全城恐慌,因为人们以为德国轰炸机开始攻击了。
极光作为一种天象,自古以来为人注目。但对极光及其空间物理现象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则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
在太阳创造的诸如光和热等形式的能量中,有一种能量可称之为“太阳风”。
这是一束由覆盖地球的强大的带电亚原子颗粒流,该太阳风在地球上空环绕地球流动,以大约每秒400公里的速度撞击地球磁场,磁场使该颗粒流偏向地磁极,从而导致带电颗粒与地球上层大气发生化学反应,由些产生的电流照亮黑空,在南极地区形成著名的南极光。
其英文名字为“AruoraAustralis”。在北极地区同样可看到这一现象,一般称之为北极光,其英文名字为“AuroraBorealis”。
太阳风作用于地球上层大气的稀薄气体,其产生的光与不同的气体相对应,在空中显出黄绿色、蓝色和红色等。科学家已经了解到,地球磁场并不是对称的。
在太阳风的吹动下,它已经变成某种“流线型”。就是说朝向太阳一面的磁力线被大大压缩,相反方向却拉出一条长长的,形似慧尾的地球磁尾。
磁尾的长度至少有1,000个地球半径长。由于与日地空间行星际磁场的偶合作用,变形的地球磁场的两极外各形成一个狭窄的、磁场强度很弱的极尖区。
因为等离子体具“冻结”磁力线特性,所以,太阳风粒子不能穿越地球磁场,而只能通过极尖区进入地球磁尾。当太阳活动发生剧烈变化时(如耀斑爆发),常引起地球磁层亚暴。
于是这些带电粒子被加速,并沿磁力线运动。从极区向地球注入,这些带电粒子撞击高层大气中的气体分子和原子,使后者被激发——退激而发光。
不同的分子,原子发生不同颜色的光,这些单色光混合在一起,就形成多姿多彩的极光。事实上,人们看到的极光,主要是带电粒子流中的电子造成的。
而且,极光的颜色和强度也取决于沉降粒子的能量和数量。用一个形象比喻,可以说极光活动就像磁层活动的实况电视画面。
沉降粒子为电视机的电子束,地球大气为电视屏幕。地球磁场为电子束导向磁场。
科学家从这个天然大电视中得到磁层以及日地空间电磁活动的大量信息。
例如,通过极光谱分析可以了解沉降粒子束来源,粒子种类,能量大小,地球磁尾的结构,地球磁场与行星磁场的相互作用,以及太阳扰乱对地球的影响方式与程度等。
6.用地理知识解释30个旅游中的地理现象或事物。
1.早穿皮袄午披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新疆。
在沙漠地区沙子多水少而沙子的比热容小所以昼夜温差大。
沙漠地区不保温,早上的时候因为没有热量保存,所以很冷。
而太阳升起后,沙子又被晒得很热,早晚温差可达30多度。到了下午太阳下山,温度又迅速下降。所以才形成了这种现象。
所以会有早穿皮袄午披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现象。
2.两极极昼现象和夏天昼长夜短现象
地球公转和自转,这个原因应该简单
3.大树底下好乘凉
绿地能降低环境的温度,是因为绿地中园林植物的树冠可以反射掉部分太阳辐射带来的热能(约20-50%),更主要的是绿地中的园林植物能通过蒸腾作用(植物吸收辐射的35-75%,其余5-40%。
透过叶片),吸收环境中的大量热能,降低环境的温度,同时释放大量的水分,增加环境空气的湿度(18-25%),对于夏季高温干燥的北京地区,绿地的这种作用,可以大大增加人们生活的舒适度。
4.在沙滩上看海,海是圆弧状。。。。这个不用我细说了吧。
。。艾玛30个太多了等俺想想
超日太阳事件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太阳日冕高温的原因:极端环境下高能粒子动量不守恒。
日冕是太阳大气最外层(其内部分别为光球层和色球层),厚度达到几百万公里以上。
日冕温度有100万摄氏度,粒子数密度为10-15m3。
在高温下,氢、氦等原子已经被电离成带正电的质子、氦原子核和带负电的自由电子等。
这些带电粒子运动速度极快,以致不断有带电的粒子挣脱太阳的引力束缚,射向太阳外围。
形成太阳风。
日冕发出的光比色球层还要弱。
日冕可分为内冕、中冕和外冕3层。
内冕从色球顶部延伸到1.3倍太阳半径处;中冕从1.3倍太阳半径到2.3倍太阳半径,也有人把2.3倍太阳半径以内统称内冕。
大于2.3倍太阳半径处称为外冕(以上距离均从日心算起)。
阶段A,在太阳强大的重力场和大气压力下,粒子体很稳定,但同样粒子体,其总能量却比游离在无任何星体空间中粒子体大。
阶段B,粒子体开始变的不稳定。
阶段C,重力场有效影响范围之外,不稳定的粒子体将会溢出多余的能量以适应新的环境。
而溢出的能量是各种电磁波,还有一些其它的带电粒子。
粒子体的总能量变小,速度和活跃度变大。
这也就形成了温度高达100万度的太阳日冕。
粒子的这种非衰变而产生的质量变化,可能在一些高密度质量的星体或者早期宇宙中普遍存在。
而这个过程,可以用海底的气泡形容。
几千米深的海底,冒出一个气泡。
刚开始的时候因为海底的水压很高,气泡很小。
但随着气泡往升的距离越靠近水面,海水的压力就越小,气泡就开始膨胀或者溢出几个新的泡泡,以达到稳定的状态(见气泡示意图)。
从太阳溢出的高能粒子也是一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