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地区>>台湾
解析:
爱玉子属桑科(Moraceae)无花果属(Ficus)常绿蔓性植物,气根多,易缠绕于岩石或树干上。
叶互生,长椭圆状披针形,全缘,革质,表面浓绿色无毛,叶背灰绿色,密生淡茶褐色柔毛,果实长倒卵形,表面绿色,成熟时黄绿色或紫色,具白色斑点。
连雅堂于1921年著作之台湾通史的农业志中记载爱玉子名称的来源,摘录如下:「爱玉子:产于嘉义山中。
旧志未记载其名,道光初,有同安人某居于郡治之妈祖楼街每往来嘉义,采办土宜。
一日,过后大埔,天热渴甚,溪饮,见水面成冻,掬而饮之,凉沁心脾,自念此间暑,何得有冰?细视水上,树子错落,揉之有浆,以为此物化也。
拾而归家,以水洗之,,顷刻成冻,和以糖,风味殊佳,或合以儿茶少许,则色如玛瑙。
某有女曰爱玉,年15,楚楚可人,长日无事,出冻以卖,饮者甘之,遂呼为爱玉冻。
自是传遍市上,采者日多,配售闽、粤。
按爱玉子,即薜荔,性清凉,可解暑。
」。
道光元年(1821)至今已有180年历史,爱玉子是台湾特有的山地植物,一直广受消费大众喜爱,成为普遍化的消暑清凉食品,近年来受栖之中、低海拔地遭砍伐,演变今日之野生爱玉采集需远涉深山,采运艰辛,野生爱玉已逐渐减少,数量有限价格高,为供应市场需求,农业试验所嘉义分所钟志明先生指出已进行「爱玉低海拔栽培研究」多年,部分爱玉品种已能在低海拔平地结果,可望达成经济化生产的目标。
大消暑圣品爱玉子,长在台湾深山,如何被人发现,进而采用为消暑用品?这,有段故事。
根据台湾通史记载,清朝道光年间,有一位本籍大陆福建同安的商人,因为从事山产生意,经常往来诸罗城(现今嘉义市)与诸罗山(现今嘉义县山区)一带,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徒步翻山越岭,每逢河川溪谷,无桥可过,就必须涉水而行。
有一次,这位商人赶路口渴,在过溪时随手掬起河水饮用,却有一股凉沁心脾、通体舒畅的感觉,仔细一瞧,水面浮着一层彷佛结冻般的东西,商人四下观察,发觉是溪畔藤蔓上成熟的爱玉果实掉落溪中,分泌出来的果胶。
脑筋灵光的商人,摘取了一些爱玉果实回家,然后以布包裹着爱玉果,经过一番揉洗,果实中分泌出大量果胶,不一会儿,就凝结成「果冻」。
这位商人因为经常在山区奔走,很需要消暑解渴的饮料,爱玉就成了他的最爱。
后来,他索性以女儿爱玉的名字称呼这种消暑圣品,并且经营起爱玉的生意。
爱玉子是天然野生桑科藤本植物,产于800至1800公尺的高海拔原始林内,攀附在高大树枝上生长果实,每年春天至夏天发芽分化秋末冬初果实成熟。
台湾由于原始林一度砍伐严重,野生爱玉生长环境受限,爱玉产量一度稀少,甚至有绝种之虞,所幸,经过农政单位的辅导及推广,如今在嘉义县梅山乡、竹崎乡、中埔乡、阿里山乡都有人工栽培的爱玉,近年新竹县、南投县、高雄县、屏东县也逐渐有农民种植这项农产品。
农民以人工采收爱玉果实后,先得削去果皮,把内部「果肉」曝晒干了,再用搓揉的方法,使果实上一粒粒的爱玉子脱落,然后制成爱玉粉。
民众要自行制***玉冻饮用,可以向梅山乡等生产爱玉的产地农会购买爱玉粉,以18至20公克爱玉粉,放入1200CC凉开水中,用果汁机搅拌,约2分钟后倒出过滤,摆上5分钟后,就成为美味可口的爱玉冻。
吃爱玉的方法,可以放冰块、蜂蜜,或是倒点果糖,喜欢吃一点酸味的人,还可加入柠檬汁。
爱玉子的功效与作用图片
薜荔(《本草拾遗》)
【异名】木莲藤(《日华子本草》),辟萼(《质问本草》),石壁莲(《植物名汇》),木瓜藤、膨泡树、饼泡树、壁石虎、木壁莲(《中国树木分类学》),爬墙虎、风不动(《中国药植志》),彭蜂藤(《福建民间草药》),石龙藤(《中药志》),常春藤(《广西中药志》),石壁藤、补血王、追骨风、爬岩风(《湖南药物志》),墙脚柱、红墙套、烟筒丕(《闽东本草》),田螺掩、爬山虎、大鼓藤(《广东中药》Ⅱ),石绷藤(《江西民间草药验方》),薛荔络石藤、老鸦馒头藤(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凉粉藤、爬墙藤、牛屎藤(《江西草药》),爬壁草、木隆谷、木隆冬,邦邦老虎藤(《上海常用中草药》),班子藤、乒乓抛藤(《福建中草药》)。
【来源】为桑科植物薜荔的茎、叶。
【植物形态】薜荔常绿攀援灌木,有乳汁。
茎灰褐色,多分枝;幼枝有细柔毛,幼时作匍匐状,节上生气生根。
不育幼枝的叶小,互生,卵形,长0.6~2.5厘米,基部偏斜,近于无柄;至成长后,枝硬而直立,叶大而厚,叶柄长0.5~1.5厘米;托叶卵状三角形,长0.5~1厘米,外面被细柔毛,革质;叶片椭四形,长2.5~10厘米,宽1.5~4厘米,先端钝,基部圆形或稍心脏形,全缘,上面近于无毛,下面密生细柔毛,侧脉和网状脉在下面隆起,呈小蜂窝状。
隐头花序;花单性,小花多数,着生在肉质花托的内壁上,花托单生于叶腋,有短柄;雄花托长椭圆形,长达5厘米,直径3厘米;雌花托稍大,倒卵形,表面紫绿色。
瘦果细小,棕褐色,果皮薄膜质,表面富粘液。
花期5~6月。
隐花果成熟期10月。
野生于山坡树木间或断墙破壁上。
分布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本植物的根(薜荔根)、花托及果实(木馒头)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4~6月间采取带叶的茎枝,晒干,除去气根。
【药材】干燥茎枝呈圆柱形,细长而弯曲,直径1~4毫米,表面棕褐色,常散生有攀援根或点状突起的根痕;质坚韧或脆,折断面黄色或黄褐色,髓部圆点状,黄白色,偏于一侧。
茎枝上的叶互生,叶片椭圆形,先端钝圆,通常卷折,棕绿色或黄褐色,革质。
气弱,味淡。
以茎细、均匀、带叶者为佳。
主产江苏、浙江、山东。
此外,贵州、江西、湖北、广东、安徽等地亦产。
本品的不育幼拄,有些地区作络石藤用。
参见络石藤条。
【化学成分】本植物乙醇浸出液中分离得5种晶体:内消旋肌醇、芸香甙、β-谷甾醇、蒲公英赛醇乙酸酯和β--香树脂醇乙酸酯。
本植物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种子中含一种凝胶质样物质约13%,水解生成葡萄糖、果糖及阿拉伯糖。
【性味】酸,平。
①《纲目》:酸,平,无毒。
②《广东中药》Ⅱ:味淡,微凉。
③《福建中草药》:苦,平。
【功用主治-薜荔的功效】祛风,利湿,活血,解毒。
治凤湿痹痛,泻痢,淋病,跌打损伤,痈肿疮疖。
①《本草拾遗》:主风血,暖腰脚,变白不衰。
②《日华子本草》:藤汁敷白癜疬疡及风恶疥癣。
③《本草图经》:叶治背痈,干末服之,下利即效。
④《国药的药理学》:藤汁为激性药,有壮阳固精之效。
又为消炎药,治肿物,肠痔及恶疮痈疽,一切疥癣。
⑤《湖南药物志》:清热解毒,祛湿利尿。
治丝虫病,跌打损伤,腰痛,热痢,水泻,热淋,肚胀气坠。
⑥《广东中药》Ⅱ:利水去湿,散毒,滑肠通便。
治痔疮,天泡疮,酒湿患疮。
⑦《江西草药》:治血尿,砂淋,梦遗,早泄,咽喉肿痛等症。
⑧《上海常用中草药》:祛风湿,通经活络,清热消肿,利尿,止血。
治风湿痛,手足关节不利。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品2~3两);捣汁、浸酒或研末。
外用;捣汁涂或煎水熏洗。
【选方】①洽风湿痛,手脚关节不利:薜荔藤三至五钱,煎服。
(《上海常用中草药》)②治腰痛、关节痛:薜荔藤二两。
洒水各半同煎,红糖调服,每日一剂。
(《江西草药》)③治疝气:薜荔藤(用结果的主藤)一两,三叶木通根二两。
水煎去渣,加鸡蛋一个煮服,每日一剂。
(《江西草药》)④治血淋痛涩:木莲藤叶一握,甘草(炙)一分。
日煎服之。
(《纲目》)⑤治尿血、小便不利、尿道刺痛:薜荔一两,甘草一钱,煎服。
(《上海常用中草药》)⑥治病后虚弱:薜荔藤三两,煮猪肉食。
(《湖南药物志》)⑦治先兆流产:薜荔鲜枝叶(不结果的幼枝)一两,荷叶蒂七个,薴麻根一钱。
水煎去滓,加鸡蛋三个,同煮服。
或单用薜荔枝叶亦可。
(《江西草药》)⑧治小儿瘦弱:薜荔藤二两,蒸鸡食。
(《湖南药物志》)⑨治婴儿湿疹:鲜薛荔叶二两,黄连三钱。
加米汤适量擂烂,以汁搽患处;或同时服汁二、三匙,一日二次。
(赣州《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⑩治疮疖痈肿:薛荔一两,煎服;另用鲜叶捣烂敷患处。
(《上海常用中草药》)⑾治痈肿:鲜薛荔叶、鲜爵床各等量,酒水煎服;另用鲜叶捣烂敷患处。
(《福建中草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