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学分类区系研究20世纪30年代,张玺、曾呈奎等开展海洋生物分类区系研究,是海洋生物学研究中的一项基础工作,它不仅发现和描述了物种,而且阐明了物种的形成与进化,物种之间的亲关系,并建立了完善的分类区系。
早在20世纪20年代,曾呈奎等就已经开始了海藻的分类研究。
解放后,海藻学的研究有了很大发展,尤其经济海藻的研究,成绩更为显著,已采集海藻标本121360号。
其中63299号为腊叶标本,46000号为液体保的底栖种标本,11647号为浮游标本。
在海藻区系的研究中,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50年代初即对海洋温度带的划分总是海藻的温度性质以及确定温度性质的方法进行研究,并提出把海洋原则地分为冷水温水和暖水三带,第一带又分为两个亚带,把世界海洋分为5个大带和11个小带,曾呈奎等人还进行了北太平洋西部海藻区系区划的研究和中国沿海海藻区系研究得出中国黄渤海海藻具有明显的温水性,属暖温带,但有相当多冷温带成分。
东海海藻区也属暖温性,但已没有黄渤海那些冷水性种,亚热带种却有增加。
南海海藻区系属暖水性,其北部属亚热带性,南部属热带性。
黄渤海属于北温带海洋植物区系组、北太平洋植物区的东亚亚区;东海和南海属于印度一西太平洋植物区,前者属中国一日本海洋植物亚区,后者属印度一马来亚海洋植物亚区。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山东海洋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还进行了海藻的形态和生活史方面的研究。
完成了甘紫菜生活史的研究,为中国开展大规模紫菜人工养殖创造了条件。
这主面的研究工作开展得比较早。
1936年出版了陈兼善、费鸿年合著的《鱼类学》。
解放以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部门在石首科鱼类的分类研究中系统地研究了中国石首科鱼13属37种,建立了4个亚科,2个新属,4个新种。
在中国东方鲀属鱼类分类研究中重点研究了13种和2个新种,对每种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和各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系谱图。
他们还开展了海洋鱼类地理学的研究,根据不同海区鱼类的区系、组成及其温度性质,提出中国海洋鱼类可分为3种类型:渤海与黄海区系为暖温带性,属北太平洋温带动物区系东亚亚区;东海西部与南海北部区系,属亚热带性质,为印度一西太平洋暖水区系的中国一日本亚区;东海东部与南海南部区系,属热带性质,为印度一西太平洋暖水区的印尼一马来亚区。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黄水产研究所、山东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参加了中国软骨鱼类志,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千东海类志南海鱼类志南海诸岛海域鱼类志,黄渤海鱼类图说和中国动物图谱鱼类等专著的编写工作。
海洋无椎动物学研究的重点是经济较大的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棘皮的动物等。
建国初,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原生动物分类研究以有孔和放射为最多。
鉴定了有孔虫约800种,放射虫200多种。
海绵动物分类研究中,初步鉴定了寻常海绵约80余种。
在腔肠动物研究中以水母类研究较多,鉴定了中国螅水母约140种,苔藓动物在中国海域中种类较多,估计约有500种,已鉴定了200余种。
软体动物在海洋无椎动物中占有重要地位。
青岛作为国家海洋科研基地已经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基本上了解了软体动物的种类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等,并发现了一些新种。
这主面的专著有张玺教授等编著的《中国北部海产经济软体动物》、《中国经济动物志》、《中国动物图谱——软体动物》等。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家牧渔业部黄海水产研究所在棘皮动物分类研究中,主要进行了区域性种类的调查研究和鉴定工作。
已鉴定了海参纲40余种、海胆纲20余种、蛇尾纲约40种、海星纲约20种。
海洋生成学研究建国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家牧渔业部黄海水产研究所开始了海洋生态学研究。
海洋生物学家对中国海的海洋生物种类的组成、生活习性、季节变化、分布和移动与海洋环璋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已开始了生态系的研究。
中国海洋实验生物学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实验生态学,应用实验生物学方法来研究生物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以寻找有利于有益种生物的生长、繁殖和有害种生物防除的有效方法。
80年代,青岛的海洋科研单位和院校在中国主要经济海产动物、植物的实验生态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中尤以海带、紫菜、对虾、贻贝、扇贝、鲍鱼、海参、梭鱼等的实验生态学研究取得的实际经济效益突出。
1980年以来,青岛已有很多海洋科研人员,参加南极极地海洋科学考察。
南极海洋生物考察的对象有海豹、企鹅、鲸、鱼类、大型海藻、磷虾及其他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漂浮动物等。
研究内容包括上述海洋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季节变化及其生态特征等。
还首次发现了一些新种,如暖水种硅藻、冰藻优势种等。
在极地海洋水文方等方面也开展了一定的研究工作,初步得出长城站潮汐变化的一些基本特征等。
海洋生物学家是做什么的人
1、尼摩船长:
知识渊博的工程师,神秘,遇事头脑冷静,沉着而又机智。是一个在反抗殖民主义斗争的烈火中成长起来的民族志士。
他搜集海底金银财宝,支援被压迫民族的正义斗争。表面看来,尼摩艇长似乎是个与世隔绝的心如死灰的隐士。
然而从他内心深处迸发出的炽热的感情,表明他是一个时刻关注着世界政治风云的科学战士。尼摩艇长所渴望是人身的自由和幸福。
他对殖民主义统治的强烈不满,反映了他对自由的追求。他处在资本主义上升阶段,有着人文主义和民主思想的典型的人物形象。
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那种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2、阿龙纳斯:
生物学家,博古通今,乘潜艇在水下航行,使他饱览了海洋里的各种动植物。
他和他那位对分类学入了迷的仆人康塞尔,将这些海洋生物向我们做了详实的介绍,界、门、纲、目、科、属、种,说得井井有条,使读者认识了许多海洋生物。
阿龙纳斯还把在海洋中见到的种种奇观,一一娓娓道来,令读者大开眼界。
3、康赛尔:
阿龙纳斯教授的仆人,生性沉稳,他从不大惊小怪。总是那么气定神闲,为人随和,从不着急上火——至少你看不出他着急上火。
他精通分类理论,遇到什么总是认认真真或者说一本正经地把它们分类,但是对那些东西的名字却一无所知,可以说他是个分类狂。
4、尼德兰:
是个比较原始的人,一个野性十足的捕鲸手。他也会赞叹极地的美,但对他来说更重要的是牛排,小牛肉,小酒馆里的酒,在陆地上自由地行走。
他性情火暴,受不了被监禁,总是计划逃脱,如果没有他,教授和康塞尔最后不可能回到陆地上。
《海底两万里》是儒勒·凡尔纳的巅峰之作,在这部作品中,他将对海洋的幻想发挥到了极致,表现了人类认识和驾驭海洋的信心,展示了人类意志的坚韧和勇敢。
在小说里,凡尔纳借尼摩船长之口表达了对海洋的赞美和热爱:“我爱大海!大海就是一切!它覆盖着地球的十分之七,大海呼出的气清洁、健康。
大海广阔无垠,人在这里不会孤独,因为他感觉得到周围涌动着的生命。
大海是一种超自然而又神奇的生命载体,他是运动,是爱,像一位诗人所说的,是无垠的生命。
可以说,地球上最先形成的是海洋,谁知道当地球消失的时候最后剩下的会不会还是海洋呢!大海就是至高无上的宁静。”。
凡尔纳为读者构造了一个奇幻的海底世界,在这里,有变幻无穷的奇异景观和各类生物。
在尼摩船长的引领下,进行海底狩猎,参观克雷斯波岛海底森林,采集印度洋的珍珠,探访海底亚特兰蒂斯废墟,打捞西班牙沉船的财宝,目睹珊瑚王国的葬礼……。
种种险险象环生的情节显示了人类顽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展现了人类不懈的开拓精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