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大城市群,即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各具特色和潜力。这些城市群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分工明确,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1.长三角经济圈: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上海及江苏、浙江、安徽的部分城市,总面积21.17万平方公里,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73万亿元,人口约1.5亿。
上海和南京作为核心城市,长三角城市群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扮演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和开放格局中的关键角色。
2.珠三角经济圈: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位于南中国海沿岸,拥有发达的水陆交通和海外联系,是连接中国内地与世界的南部重要门户。
珠三角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九省区和香港、澳门,构成了“9+2”的泛珠三角概念,显示出其强大的拓展能力和成为世界级特大经济区的潜力。
珠三角城市群在2018-2019年度城市群品牌排名中位列第四。
3.环渤海经济圈:
环渤海地区以京津冀为核心,涵盖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以及山西、内蒙古中东部等地。
这一地区是北方内陆通往世界的重要门户,工业和城市发展密集。
京津冀作为核心,正形成“5+2”战略合作格局,推动环渤海地区的协同发展。
综上所述,三大城市群均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不同的战略定位,它们共同支撑起中国经济的版图,并将继续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形成的有利条件
1.太湖平原位于长江以南,是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地带。
该平原以太湖为中心,地势四周高中间低,类似一只大盘碟。
这种地形导致洪水和海潮容易侵袭,加上夏秋季节的台风暴雨,使得洪涝灾害频发。
为了应对自然灾害,当地人民积极开挖河渠,排水防涝,修建圩岸和闸门,逐渐形成了稠密的水网系统。
2.长江三角洲的顶点位于南京和扬州(高邮、仪征)一线,向北至小洋口,向南则临杭州湾。
这里的地势大多在10米以下,间或有些低矮的山丘(如惠山、天平山、虞山、狼山等),海拔在200至300米之间。
长江年均输沙量在4至9亿吨之间,一般年份有28%的泥沙在长江中沉积,有些年份这一比例甚至高达78%,三角洲因此不断向海洋推进。
3.到201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3200多种维管束植物,分属205科、1006属,占全国维管束植物科的60.3%、属的31.7%、种的11.7%。
其中,蕨类植物有240种,种子植物则有2900余种,占全国种子植物种的12.2%。
特别是在皖南丘陵山区,保存有许多古老的植物科、属、种。
4.上海市的天然植被较少,主要是人工种植的作物和林木。
在大金山岛和佘山等地区有少量的天然植被。
上海市的栽培农作物种类超过100种,蔬菜种类多达400多种,瓜果和观赏花卉品种也很多。
动物资源以家畜为主,野生动物种类已经变得稀少。
水产资源丰富,有226种鱼类,其中淡水鱼171种,海水鱼55种。
5.以上海为龙头的江苏、浙江、安徽经济带,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经济总量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区域。
长江三角洲的国际资本和民间资本不断积聚,规模日益扩大,强劲地推动着该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
2010年,上海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6万亿元,位居中国第一。
经济总量超过千亿人民币的城市数量迅速增长,为长江三角洲都市圈带来了丰富性和层次感。
6.长江三角洲的县域经济极具竞争力,2005年有七个长三角县市(区)进入中国百强县市竞争力排名前十位。
县域经济的崛起使得城市连片化、都市化成为可能,吸引了众多世界级企业的关注。
至2007年,世界500强企业在长江三角洲地区落户的超过400家,其中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和中国总部的有200多家,仅在苏州投资的企业就有81家,投资项目达到188个。
7.长江三角洲已成为吸引国际资本与技术的强大磁场。
在长江三角洲都市圈内,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2007年,长三角地区集中了近半数的中国经济百强县,拥有100多个工业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产业园区,以及数千家大型企业,如仪征化纤、万向集团、金山石化、扬子乙烯、大众汽车、上海贝尔、东方通信等。
8.长江三角洲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大地区,拥有坚实的工业基础和发达的商品经济。
水陆交通便利,是中国最大的外贸出口基地。
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圈,经济总量占中国GDP的20%,并且增长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