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性糖种类:还原性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麦芽糖等。
非还原性糖有蔗糖、淀粉、纤维素等,但它们都可以通过水解生成相应的还原性单糖。
还原性糖概念:还原糖是指具有还原性的糖类。在糖类中,分子中含有游离醛基或酮基的单糖和含有游离醛基的二糖都具有还原性。
葡萄糖分子中含有游离醛基,果糖分子中含有游离酮基,乳糖和麦芽糖分子中含有游离的醛基,故它们都是还原糖。
还原性糖的鉴定
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成分相同,但二者的使用方法及原理不尽相同。
斐林试剂和班氏试剂都是检验还原性糖的试剂,二者的使用方法及原理、成分也有区别,下面就从这几种试剂的使用原理、成分及使用方法等方面做一简单总结。
1.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
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都由溶液和溶液组成,但二者有如下三点不同:
(1)溶液浓度不同
斐林试剂中溶液称为斐林试剂甲,其浓度为溶液称为斐林试剂乙,其浓度为;双缩脲试剂中溶液(双缩脲试剂A)的浓度为,溶液(双缩脲试剂B)的浓度为。
(2)使用原理不同
斐林试剂是新配制的溶液,它在加热条件下与醛基反应,被还原成砖红色的沉淀,可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存在。用斐林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试剂,发生的是双缩脲反应。
双缩脲反应实质是在碱性环境下的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的紫色反应。
而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所以蛋白质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可以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的存在。
(3)使用方法不同
斐林试剂使用时,先反溶液和溶液混合(将滴溶液滴入溶液中),而后立即使用:双缩脲试剂使用时,先加入溶液(2mL),振荡摇匀,造成碱性的反应环境,然后再加入3~4滴溶液,振荡摇匀后观察现象。
2.斐林试剂和班氏试剂
关于斐林试剂和班氏试剂,可用下面的例题引出其异同点:例:你可用什么方法,检验人的尿液中是否含有糖?
答案:
方法一:在试管中加入人的尿液0.1mL,加入班氏糖定性试剂1mL,混合均匀后,将试管放入盛有开水的烧杯中,加热煮沸1min~2min,若试管中溶液在加热后产生了砖红色沉淀,说明尿液中含有糖。
方法二:取少许尿液加水稀释后,加入刚配制好的斐林试剂,沸水浴加热后,若出现砖红色沉淀,则说明尿液中含有糖。
方法三:取少许尿液加水稀释后,加入少许悬浊液(新制)加热,若出现砖红色沉淀,则说明尿液中含有糖。
因斐林试剂实质上是新配制的溶液,所以方法二与方法三的实质是相同的,只是说法不同而已。
由以上例题可以看出,斐林试剂和班氏试剂都能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上题中检验的是葡萄糖)的存在,二者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二者的不同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班氏试剂常用于尿糖的鉴定,其配方与斐林试剂不一样,其配方为:
①400mL水中加85g柠檬钠和50g无水碳酸钠;
②50mL加热的水中加入8.5g无水硫酸铜。制成溶液;
③把溶液倒入柠檬酸钠溶液中,边加边搅,如产生沉淀可滤去。
(2)其反应原理与斐林试剂略有差别。
利用斐林试剂鉴定时,斐林试剂甲和斐林试剂乙直接反应生成和可溶性还原糖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而班氏试剂中的产生却是这样的:柠檬酸钠和碳酸钠均为强碱弱酸盐,在水中它们均可水解产生,与柠檬酸钠溶液和溶液混合时,结合,生成与葡萄糖中的醛基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3)两种试剂的保存方式不同。
斐林试剂甲和斐林试剂乙可强烈产生,很容易沉淀析出,因此斐林试剂一般为现用现配;而班氏试剂的配方中,柠檬酸钠为一对缓冲物质,产生的数量有限,与溶液混合后产生的浓度相对较低,不易析出,因此该试剂可长期保存。
当然,无论用班氏试剂还是斐林试剂,归根结底都是与醛基在沸水浴加热条件下反应而生成砖红色的沉淀,两者反应现象一样,这就是二者的相同之处。
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实验材料准备
植物组织是常用的实验材料,但必须加以选择。
在双子叶植物中,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葡萄糖形成后合成为淀粉,暂时储藏在叶子内,因此最好不用双子叶植物的叶子作实验材料。
有些单子叶植物,如韭菜、鸢尾,并不将光合作用的初始产物转变为淀粉,因此叶内含有大量的可溶性单糖,但是,由于叶片中叶绿素的颜色较深,对于鉴定时的颜色反应起着掩盖作用,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因此,也不宜用单子叶植物的叶子作实验材料。
本实验最理想的实验材料是含糖量较高的生物组织(或器官),而且组织的颜色较浅,或近于白色的,如苹果和梨的果实。经试验比较,颜色反应的明显程度依次为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
d半乳糖用什么溶解
半乳糖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特别是在植物界,它通常以多糖形式嵌入于多种植物胶中,如红藻中的K-卡拉胶,其由D-半乳糖和3,6-内醚-D-半乳糖构成。
游离的半乳糖也能在常青藤的浆果中找到,这是一种白色晶体。
D-半乳糖和L-半乳糖是天然存在的两种形式,D-半乳糖尤其常见,作为乳糖结构的一部分,常见于牛奶中,牛奶中的乳糖会被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供人体吸收利用。
半乳糖的热量含量使其成为一种营养增甜剂。
半乳糖是乳糖分子的一部分,与葡萄糖共同构成乳糖。
通过半乳糖胺乙酰脂结构式β-乳糖酶的催化作用,可以从乳糖的水解过程中获取半乳糖。
双歧杆菌通过发酵乳糖产生半乳糖,对于婴儿脑神经系统发育至关重要,尤其与出生后脑部快速生长有关。
除了牛奶,半乳糖也存在于多种低聚糖,如蜜二糖和棉子糖中。
在甜菜中,半乳糖与肌醇结合,而在某些藻类中则与甘油结合。
游离的半乳糖在常春藤浆果中是独立存在的,其α型和β型半乳吡喃糖的物理特性,如熔点和比旋光度,也有特定数值。
食物中的半乳糖主要来源于奶类中的乳糖,如哺乳婴儿,乳糖提供的能量占他们所需能量的20%。
乳糖进入肠道后会被分解为半乳糖和葡萄糖,随后通过肠粘膜吸收。
在人体内,半乳糖经过肝脏的半乳糖激酶(GALK)、半乳糖-l-磷酸尿苷酰转移酶(GALT)和尿苷二磷酸半乳糖表异构酶(EPIM)的作用,最终转化为l-磷酸葡萄糖,进入葡萄糖代谢途径。
人体对半乳糖的转化能力很强,摄入的半乳糖在短时间内就能被迅速转化。
半乳糖(CH2OH(CHOH)4CHO)是单糖的一种,可在奶类产品或甜菜中找到。
半乳糖是一种由六个碳和一个醛组成的单糖,归类为醛糖和己糖。
半乳糖是哺乳动物的乳汁中乳糖的组成成分,从蜗牛、蛙卵和牛肺中已发现由D-半乳糖组成的多糖。
它常以D-半乳糖苷的形式存在于大脑和神经组织中,也是某些糖蛋白的重要成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