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因温度相对较低而显得“黑”的局部区域。
人类发现太阳黑子活动已经有几千年了。
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发现黑子的国家,早在中国公元前140年前,就已发现了黑子的存在,并将这一现象记录于《淮南子》中。
黑子一般成群出现在太阳表面,天文学家又将其称为“黑子群”。
黑子的形成周期短,形成后几天到几个月就会消失,新的黑子又会产生。
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其活动存在着明显的周期性,周期平均为11.1年。
黑子群对地球的磁场和电离层会造成干扰,并在地球的两极地区引发极光。
黑子是由本影和半影构成的,本影就是特别黑的部分,半影不太黑,是由许多纤维状纹理组成的。
当大黑子群数量增多时,就预示着太阳上将有剧烈的变化。
黑子的活动周期为11.1年。
届时会对地球的磁场和各类电子产品和电器产生损害。
在开始的4年左右时间里,黑子不断产生,越来越多,活动加剧,在黑子数达到极大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峰年。
在随后的7年左右时间里,黑子活动逐渐减弱,黑子也越来越少,黑子数极小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谷年。
国际上规定,从1755年起算的黑子周期为第一周,然后顺序排列。
1999年开始为第23周。
今天小编对太阳黑子爆发的周期是多少年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常见的太阳活动有哪些等更多的天文灾害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太阳黑子是什么时候发现的现象
中国的古代文献,如公元前140年左右成书的《淮南子》中,首次提及了太阳黑子的存在,描述为“日中有踆乌”。
《汉书·五行志》对公元前28年的太阳黑子现象有更为详细的记载:“河平元年,三月乙未,日出时,出现了直径如钱大的黑色斑点,位于太阳中心。
”。
自汉朝河平元年开始,直至明朝崇祯年间,历史文献记录了大约100多次具有明确日期的太阳黑子活动。
这些记录详尽地描述了黑子的形态、大小、位置以及它们的变化过程。
人们逐渐认识到太阳黑子并非一次性事件,而是周期性出现的现象。
1840年代,德国的一位业余天文学家首次揭示了太阳黑子活动的10-11年周期性规律。
通过长期的观测,人们发现黑子在太阳表面的活动随时间而呈现出纬度分布的规律。
起初,几乎所有的黑子集中于±30°的区域,而当太阳活动增强时,它们的活动区域会向低纬度移动,直至在±8°消失。
一个周期的黑子消失后,下一个周期的黑子又会出现在±30°附近的纬度位置。
以黑子的纬度为纵坐标,时间作为横坐标绘制的图形,呈现出了黑子活动的周期性和规律性分布,就像一只蝴蝶在移动,因此被称为“蝴蝶图”。这个图象生动地展示了太阳黑子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
演员黑子(原名张永刚),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戏。
黑子出道二十年,出演的电视剧多达几十部,塑造了很多为人津津乐道的角色,如《乞丐皇帝传奇》中的明玉真,《花木兰传奇》中的突厥王子,《新女驸马》中的一剑飘红,《玉帝》中的玉帝,《秦王李世民》中的杨广,《民族英雄马本斋》中的马本斋,《大明天下》中的罗云鹏,《红娘子》中的黑木蛟,《笑傲江湖》中的任我行,《打狗棍》中的那图鲁……黑子的古装形象深入人心,外形健硕阳刚,气质经过岁月砥砺变得成熟儒雅充满男性魅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