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流传的“放冰箱会致癌食品黑名单”又火了。
追根溯源,蝌蚪君发现文章的原始出处在这里。
这已经是2012年的一篇老文章了,谣言就是这么有活力,经久不衰,时常被拿出来翻新再用。
而另外一个版本的黑名单,则存在文不对题的问题,文章内容其实是不能放冰箱的食物以及储藏和冷冻食物的六大禁忌。
仔细阅读,会发现文中列出的“食品黑名单”包括香蕉、鲜荔枝、西红柿、黄瓜、叶子菜、巧克力、火腿、面包、鱼、中药、吃剩的月饼等,内容为食品若在冰箱中放置时间过长,易导致腐败变质乃至营养流失。
如果仅从食品放入冰箱时间过长易腐败变质这一点,就将这些食品归类为“放冰箱会致癌的食品黑名单”,明显过于牵强。
如果不放到冰箱里,很多食物腐烂的更快,那致癌的东西岂不太多。
另外,文章提到的“有些食品吃多了可能致癌”指的究竟是哪些食品?科学依据又是什么?根本没有提及。
客观地说,任何食物在常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后都会变质,即使在冰箱保存,也不宜时间过长。而“食品黑名单”中提到的不同种类食物,需要分开讨论。
1.水果蔬菜
放在冰箱里的新鲜水果蔬菜,“变质”分两种,一种是在冰箱低温环境中自身产生化学变化,另一种是“霉变&rdquo。
以香蕉为例,在低温条件下,香蕉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会急剧降低,不能及时清除细胞内自由基。
越积越多的自由基会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破坏细胞结构。
另一方面,低温还能提高果胶酯酶的活性,这种酶会分解不溶性的果胶,从而使香蕉组织变软。
放在冰箱里的香蕉果皮还会变黑,这是因为果皮中的聚苯氧化酶(PPO)把香蕉皮中天然存在的酚类聚合为多酚,这种多酚是一种与人体皮肤中黑色素类似的物质。
此外,香蕉果皮的细胞膜破损之后,会释放出多巴胺,在氧化酶的作用下这种物质会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反应,生成棕色物质。
这样一来,香蕉就变得又黑又软,不堪食用了。
放在冰箱里的黄瓜表面也容易出现一些水渍斑,那也是由于低温影响了细胞膜作为“城墙”的功能,最终引起细胞坏死。
[1]。
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简而言之,都是“细胞的破损”,如果细胞破损后,没有细菌进驻,食用是相对安全的,只不过味道和口感会差一点。
但由于细胞的破损,氨基酸、糖和无机盐等从细胞中流出来,给致病微生物、特别是真菌的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一旦被霉菌侵占,问题就不同了。
例如,腐烂蔬菜在细菌作用下,所含的硝酸盐会还原成亚硝酸盐,进入人体后,可使血液失去携带氧气的功能,造成人体缺氧,引起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心跳加快、抽筋等症状。
2.肉类
肉类由于本身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为细菌繁殖提供了良好条件。
冷却猪肉上的腐败菌主要有假单胞菌属细菌、乳酸菌、肠杆菌科细菌、微球菌属细菌、葡萄球菌和酵母菌等。
不同肉类的蛋白质与脂肪含量有所不同,情况不可一概而论,但目前市面上所卖的冷鲜肉都会根据肉的种类和特性人为添加不同的保鲜剂以延长肉类的食用期限,例如丁香和桂皮的浸提工艺及其他常见天然防腐剂,像茶多酚、壳聚糖、大蒜、Nisin、溶菌酶、蜂胶和迷迭香等。
[2]。
冷鲜肉被我们拿回家放到冰箱里后,就只能通过降低环境温度继续保鲜。
如果希望近期食用而放在冷藏室,实验证明,5℃的整体保鲜效果比10℃或15℃都要好[3]:
如果是放在冷冻室,肉类能储藏的时间与本身所带的细菌数量、冰箱环境及冷冻温度都有关系。
一般冰箱的冷冻室有-18°C的低温,这个温度下,上文提到的肠杆菌、单胞菌等细菌活动都会受到很大限制。
所以,理想条件下,灭菌加低温,肉类可以保存很久。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保持肉类食品原有的鲜度和味道,延长存放期,必须采取速冻。
在速冻过程中,肉类食品内结成的冰晶很小,其组织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及细胞间的结晶体,不会流出来;否则肉类食品会结成大的冰晶,破坏食品的细胞膜,造成细胞破裂,组织养分、鲜度在解冻后随水流失,使肉变得松散、鲜味大减。
肉类正确的冷冻方法是先将温度控制器的旋钮调到最冷档,使压缩机不停地快速冷冻,大约经过30分钟后,再将温控器旋钮置于通常所需温度的档位上,这样就可以保证食品原有的鲜度和味道。
也许你冷冻的方法不对,肉会随着时间的加长而逐渐味道变差,但跟致癌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3.巧克力
巧克力放入冰箱中保存并无问题,只不过从冰箱取出后要尽快食用。
因为巧克力中的糖分容易被表面的水分所溶解,待水分蒸发后会留下糖晶,影响口味。
刚从冰箱中取出的巧克力,由于低于室温,会导致空气中的水分在其表面凝结,从而加剧这种现象。
4.月饼
淀粉老化确有其事,但受诸多因素共同影响。
冰箱的冷藏温度也许在淀粉变性老化最适宜的2~10℃内,但月饼所含的大量脂类和乳化剂又可以抗老化。
总之,月饼还是尽快食用为好。
但不管怎样,淀粉老化是淀粉分子重新排列的过程,跟致癌没有关系。
5.中药
中药种类过多,储存方法请开药时遵医嘱,这里不过多赘述。
综上所述,“致癌食品黑名单”全文总结起来,也不过就是“变质的东西”不能吃这一再寻常不过的概念。
蝌蚪君提醒大家,轻易带有“明确结论”的各种“榜单”是谣言的可能性非常大,在网上看到之后一定要提高警惕。
真正与致癌相关、不宜多吃的食物
1、腌制食品:如咸鱼产生的二甲基亚硝酸盐,在体内可转化为致癌物质二甲基亚硝酸胺;
2、烧烤食品:含蛋白质类的食品在加热过程中会产生一种3,4苯并芘的致癌物。人们如果经常食用苯并芘污染的食品,致癌物质会在体内积蓄,有诱发胃癌、肠癌的危险;
3、熏制食品:熏制食品中都含有一定量的苯并芘,苯并芘对多种动物具有致癌性;
4、油炸食品:淀粉类食品在超过120℃高温的烹调下容易产生丙烯酰胺,而动物试验结果显示丙烯酰胺是一种可能致癌物;
5、隔夜熟白菜、腌菜:会产生亚硝酸盐,在体内会转化成亚硝酸铵致癌物质;
6、霉变食物:如米、麦、豆、玉米等被霉菌污染后会产生致癌毒素-黄曲霉菌等。霉变食物不是不宜多吃,是坚决不能吃。
(在此感谢北京食品学会对本文提供的帮助。如果您有食品健康方面的疑惑或者流言需要解答,请务必告诉蝌蚪君,蝌蚪君将第一时间邀请权威专家为您科学解惑。)。
----------------------------------------。
参考文献:
[1]果壳
[2]赵建生.冷却肉保鲜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3]邵伟,熊泽,唐明.冷鲜肉货架期生物学参数变化研究[J].肉品卫生,2005,07:23-24+44.
凡来源署名为“蝌蚪五线谱”的内容,版权归蝌蚪五线谱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申请转载授权或合作请发送邮件至editor@kedo.gov.cn。
本网发布的署名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网站无关。
如有侵权,文责自负。
作者:蝌蚪君
二甲基硝酸铵是什么味道
酸碱的电离理论:
酸: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例如:H2SO4(硫酸),HCl(盐酸),HNO3(硝酸),H2CO3(碳酸)。
碱: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例如:NaOH(氢氧化钠),KOH(氢氧化钾),Ca(OH)2(氢氧化钙),NH3·H2O(氨水)。
盐:电离时生成含有金属阳离子(或NH4铵根)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例如:Na2CO3(碳酸钠),CuSO4(硫酸铜),NH4NO3(硝酸铵)。
仅由氢离子和酸根离子结合生成的化合物为酸。
由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的化合物为碱。
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结合生成的化合物为盐,不一定都是如此。例子如CU2(OH)2CO3碱式碳酸铜,有氢氧根。
酸碱盐类化合物一定含有非金属元素。
编辑本段种类
在化学上,广义的盐是由阳离子(正电荷离子)与阴离子(负电荷离子)所组成的中性(不带电荷)的离子化合物。
⒈和酸发生反应[复分解反应]酸+盐→新盐+新酸(强酸→弱酸)这里的盐可以是不溶性盐。但不能是不溶于酸的盐。
[举例]2HCl+Na2CO3=H2O+CO2↑+2NaCl(碳酸不稳定会继续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
⒉和碱发生反应[复分解反应]碱(可溶)+盐(可溶)→新碱+新盐。
[举例]2NaOH+CuSO4=Cu(OH)2↓+Na2SO4。
⒊和某些金属反应[置换反应]盐+金属单质(某些)→新金属单质+新盐。
反应中的金属一定要比盐中的金属活泼才可以把它给置换出来。
[举例]Zn+CuSO4=ZnSO4+Cu(有一个金属活泼性顺序表,活泼性依次减弱: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在这个实例中,锌(Zn)的活泼性在铜(Cu)之前,所以可以把铜置换出来。)。
盐也分为正盐,酸式盐,中性盐,碱式盐,复盐。
正盐:单由金属离子(包括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
酸式盐:由金属离子(包括铵根离子)、氢离子酸根离子和非金属离子构成。
碱式盐:由金属离子(包括铵根离子)、氢氧根离子酸根离子和非金属离子构成。
复盐:由不同金属离子(包括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
碱式盐详细解释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除酸根离子外还有氢氧根离子,阳离子为金属离子(或铵根)的盐。
酸跟碱反应时,弱碱中的氢氧根离子部分被中和,生成的盐为碱式盐。
碱式盐,二元碱或多元碱才有可能形成碱式盐。
碱式盐的组成及性质复杂多样。
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和碱式氯化镁Mg(OH)Cl等都属于碱式盐。
碱式盐是碱被酸部分中和的产物。
编辑本段盐的种类
关于盐呈酸性碱性的口诀:"谁强显谁性"。
比如强酸弱碱盐显酸性,强碱弱酸盐显碱性,
但如果是强酸强碱盐或弱酸弱碱盐就显中性。
说明:强酸性的物质(或化合根)有:Cl(氯)NO3(硝酸根)SO4(硫酸根)等。
弱酸性的物质(或化合根)有:CO3(碳酸根)等。
强碱类的物质(或化合根)有:Na(钠)、K(钾)等。
弱碱类的物质(或化合根)有:NH4(铵根)、Cu(铜)等。
强酸强碱盐:中性(pH=7)(如:NaClKNO3)。
强酸弱碱盐:酸性(pH<7)(如:NH4ClCuSO4)。
弱酸强碱盐:碱性(pH>7)(如:Na2CO3)。
编辑本段酸碱盐口诀
钾钠铵硝酸盐可溶(含有钾、钠、铵和硝酸根元素的盐可溶于水)。
盐酸盐除银汞铅(盐酸盐即是氯,即氯化银、氯化汞、氯化铅不溶)。
硫酸钡铅独两种(即硫酸钡、硫酸铅不溶)(钙、银是微溶)。
其余大多都不溶(除了上两句提到的,其他的盐大多不溶)。
碱类常见溶五种
钾钠钡钙铵可溶(即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钡、氢氧化铵可溶、氢氧化钙微溶)。
不妨请来酚酞试
保证杯杯都变红(酚酞用于检验碱的存在,遇碱从无色变红)。
碳酸根、硅酸根、磷酸根溶三种(三种是指钾、钠、铵,即碳酸钾、碳酸钠、碳酸铵、硅酸铵……)。
其余通通都不溶(除了钾、钠、铵,其他的都不溶)。
盐的化学式:金属开头+酸根结尾(如碳酸钠)。
碱的化学式:金属开头+氢氧根结尾(如氢氧化钠)(除NH3·H2O氨水)。
酸的化学式:氢元素开头+酸根结尾(如盐酸HCl、硝酸HNO3)。
钾钠铵盐都可溶,
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氯化物不溶氯化银,(氯化物中,只有氯化银不溶)。
硫酸盐不钡钙银微,(硫酸盐中,硫酸钡不溶,硫酸银、硫酸银微溶)。
碱类不溶是多数,
除去钙钡钾钠铵,(氢氧化钙微溶,氨水具有挥发性)。
硝酸盐,亚硫酸盐,
溶解只有钾钠铵。
(只适用于初中!!!!)
编辑本段通性酸的通性
有腐蚀性,溶液呈酸性,能与活泼金属发生反应,碱,某些盐和金属氧化物反应与排在氢之前的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与指示剂反应.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但是酸一定是酸性溶液。
碱的通性
有腐蚀性。溶液呈碱性,能与酸,某些盐,非金属氧化物反应,某些碱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与指示剂反应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但是碱一定是碱性溶液。
盐的通性
有些盐有微弱的腐蚀性,溶液的酸碱度根据盐的性质判定,能与某些酸,碱,盐反应。
还能和其他某些化合物反应
编辑本段读法
酸:含氧酸的读法是把氢和氧去掉,剩下什么叫什么酸。
例:H2SO4,去掉氢和氧之后剩下硫,所以叫硫酸(HNO3念硝酸除外)。
无氧酸的读法是氢某酸
例:HCl,除去氢还剩氯,所以叫做氢氯酸(也称盐酸)。
碱:碱的读法是氢氧化某
例:NaOH,去掉氢氧还有钠,所以叫氢氧化钠。
根据化合价的不同,还可以读作:氢氧化亚某
例:Fe(OH)3氢氧化铁,Fe(OH)2氢氧化亚铁。
盐:一般叫做某酸某,但是有些特殊的读法
酸式盐:叫某酸氢某(酸式盐就是有氢离子的盐)。
亦可叫做酸式某酸某
例:NaHCO3叫碳酸氢钠
碱式盐:叫某酸氢氧化某(碱式盐就是有氢氧根离子的盐)。
也可以叫碱式某酸某,羟基某酸某
例:Cu2(OH)2CO3叫碱式碳酸铜,Ca5(OH)(PO4)3叫羟基磷酸钙。
下面详细说明:
编辑本段酸的性质
酸+碱=盐+水即:中和反应。反应条件:无反应类型:复分解反应。
例:H2SO4(酸)+Mg(OH)2(碱)=MgSO4(盐)+2H2O(水)。
酸+盐=新酸+新盐反应条件:1.有气体或者水或者沉淀生成才能反应2.盐必须溶于酸:例如BaSO4不能与酸反应,因为它不溶于酸(初中化学不讨论)反应类型:复分解。
例:2HCI(酸)+Na2CO3(盐)=H2CO3(新酸)+2NaCl(新盐)。
但是碳酸不稳定:H2CO3=H2O+CO2↑这样就有气体和水生成了。
酸+活泼金属=盐+氢气反应条件:金属是活泼金属反应类型:置换。
例:2HCl(盐酸)+Fe(活泼金属)=FeCl2(盐)+H2↑(氢气)。
酸+碱性氧化物=盐+水反应条件:无反应类型:复分解。
例:H2SO4(酸)+CuO(碱性氧化物)=CuSO4(盐)+H2O(水)。
口诀:钾钠铵盐硝酸盐,全能溶于水中间
盐酸盐不溶银亚汞,硫酸盐不溶钡和铅
碳酸盐类多不溶,易溶只有钾钠铵
碱类能溶钾钠钙钡铵
编辑本段酸的通性
⑴酸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色。
⑵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⑶酸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⑷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⑸酸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编辑本段碱的性质
碱+酸(见酸的性质)
碱+盐=新碱+新盐反应条件:碱和盐必须都溶于水,有沉淀生成(二者同时满足)。
反应类型:复分解反应条件:反应有沉淀或有水或有气体生成。(简记:上“↑”、下“↓”、水“H2O)。
例:Ca(OH)2(碱)+K2CO3(盐)=CaCO3↓(新盐)+2KOH(新碱)。
碱+一些非金属氧化物=盐+水反应条件:非金属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反应类型:复分解。
例:Ca(OH)2(碱)+CO2(非金属氧化物)=CaCO3↓(盐)+H2O(水)。
此反应用于鉴别CO2。
编辑本段盐的性质
盐+酸-(见酸的性质)
盐+碱-(见碱的性质)
盐+盐=新盐+新盐反应条件:盐必须都溶于水,生成物中有沉淀(二者同时满足)。
反应类型:复分解
例:BaCl2+Na2So4=BaSO4↓+2NaCl。
这是一个沉淀的反应
盐+某些金属=新盐+新金属反应条件:盐能溶于水,金属的活动性比盐中的大(二者同时满足)反应类型:置换。
例:CuSO4(盐)+Fe(金属)=FeSO4(新盐)+Cu(新金属)。
但是有些金属无法实现此反应,即除钾钙钠以外,因为他们和水就反应了。
酸性氧化物:
溶于水之后呈酸性的物质(一般是非金属氧化物)。
例CO2(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是碳酸,碳酸是酸性的,所以CO2是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同上类似,水合后是碱性的物质(一般是金属氧化物)。
例CaO(氧化钙)溶于水后溶液呈碱性,故CaO(氧化钙)是碱性氧化物关于酸碱盐的反应性质,需要知道什么是可溶物,什么是不溶物。
那么有一个口诀:
都溶硝酸钾钠铵即意为:硝酸,钾,钠,铵的盐都是能溶于水的。
碳酸没有三价盐即意为:一般认为,碳酸盐中的金属离子没有3价的。
盐酸除银汞即意为:银和汞的氯化物不溶于水
硫酸去钡铅即意为:钡和铅的硫酸盐不溶于水
碱溶有五位.......
钾钠铵钙钡即意为(合上句):一般情况碱只有5个能溶于水:钾钠铵钙钡(钙为微溶)。
编辑本段离子的鉴别
氯离子:银盐(除氯化银)
硫酸根离子:钡盐(除硫酸钡)
铵根离子:碱(任意)
氢氧根离子:铵根
氢离子:碳酸盐和澄清石灰水碱
碳酸根离子:酸(除碳酸),钙盐,钡盐(除碳酸钙和碳酸钡)。
铁离子:2价铁离子是浅绿色,3价是黄色(指溶液)注:Fe(OH)2溶液为红褐色。
铜离子:2价铜离子是蓝色(指溶液)(无水硫酸铜为白色)。
故CaO是碱性氧化物
酸碱盐疑问
⒈氯化钠晶体不能导电,是因为氯化钠晶体中不存在带有电荷的微粒,这句话对吗?
不对,因为氯化钠是典型的离子化合物,其中含有钠离子和氯离子,但由于阴、阳离子的静电作用,氯化钠晶体中的和按一定规则紧密地排列着,只能在一定振幅范围内振动,不存在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
所以,干燥的氯化钠不导电是因为其中的带电微粒(即阴、阳离子)不能自由移动。
⒉氯化氢溶于水可电离产生,故氯化氢属于离子化合物,对吗?
不对,氯化氢是典型的共价化合物,它是由氯化氢分子构成。
在氯化氢分子中氢原子和氯原子以一对共用电子对结合在一起,由于氯原子的得电子能力强于氢原子,所以共用电子对偏向氯原子,偏离氢原子。
当氯化氢溶于水时,由于水分子的作用使该共用电子对完全由氯原子享用,即相当于氯原子完全获得了一个电子,形成了氯离子,氢原子完全失去唯一的电子,形成了氢离子。
类似的离子如硫酸,它属于共价化合物,但溶于水后可电离产生。
⒊酸溶液与酸性溶液是不是一回事?
酸溶液是酸的水溶液,它显酸性,溶液中的阳离子只有氢离子。
酸性溶液是显酸性的溶液,溶液中也有氢离子,但阳离子不一定只有氢离子,因此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例如溶于水时,电离产生的阳离子除了氢离子外还有钠离子,所以也表现出酸性,可使石蕊变红色。
但只是呈酸性的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
⒋只要在反应中能生成盐和水,则该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对吗?
不对,因为中和反应是特指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它属于复分解反应,而反应中能生成盐和水,未必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如就不是复分解反应,那更谈不上中和反应,即使是生成盐和水的复分解反应也未必是中和反应,如,虽然能生成盐和水,但由于反应物不是酸与碱,所以不是中和反应。
⒌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此话对吗?
碱性氧化物是指能与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大多数金属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可以说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不能说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是金属氧化物但不是碱性氧化物。
⒍怎样保存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怎样检验久置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是否变质?
固体氢氧化钠吸湿性特强,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还能跟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起反应生成碳酸钠而变质;氢氧化钙虽不像氢氧化钠那样潮解,但也有吸湿性,同时也容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所以氢氧化钠、氢氧化钙都必须密封保存。
不仅固态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钙需密封保存,而且它们的水溶液由于容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也必须密封保存。
久置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往往因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部分变质为碳酸钠、碳酸钙,要检验它们是否变质,只要加足量稀盐酸即可,如果有气体产生表示已变质,否则未变质。
⒎结晶水合物中通常含有两种或多种微粒。那么硫酸铜晶体究竟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判断纯净物与混合物的依据是看该物质的组成(或构成)是否固定,而不是看该物质中所含微粒的种数。
硫酸铜晶体的化学式为CuSO4·5H2O,即该晶体中微粒与分子之间的个数比是固定的,为1:5,所以硫酸铜晶体中各元素之间的质量比是固定的,由此可知硫酸铜晶体是纯净物。
类似的碳酸钠晶体也是纯净物。
⒏碳酸钠属于盐,为什么其水溶液呈碱性?
碳酸钠溶于水后电离产生,和水分子发生如下反应:,溶液中产生一定量的离子,所以溶液显碱性,如果给碳酸钠溶液加热,可产生更多的,使溶液的碱性更强。
⒐为什么硝酸钾、硝酸钠、硫酸钡等物质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复分解反应。
物质间发生复分解反应必须满足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即生成物中必须有水或气体或沉淀,硝酸钾是盐,盐能与酸、碱、盐起反应,分别生成新酸、新碱与新盐,但硝酸钾与酸、碱、盐反应后所生成的新酸是硝酸,生成的新碱是氢氧化钾,生成的新盐必定是硝酸盐或钾盐,其中既无气体也没有沉淀,而反应又不生成水,不具备复分解反应发生时对生成物的必要条件,同理,硝酸钠一般也不发生复分解反应。
根据复分解反应进行的条件,反应物必须可溶于水或酸,而硫酸钡既不溶于水又不溶于酸,所以硫酸钡不可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⒑鉴别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时,除了加溶液、溶液外,为什么还要加稀硝酸?以钠盐为例说明。
强碱,强酸,弱酸,弱碱
在含有氯离子或硫酸根离子的溶液鉴别反应中,必须加入稀硝酸以排除其它离子的干扰,如碳酸根离子,亚硫酸根离子等。
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所谓强酸、弱酸是相对而言,。
----酸溶于水能发生完全电离的,属于强酸。如HCl、H2SO4、HNO3、HBr、HI、。
----酸溶于水不能发生完全电离的,属于弱酸。如碳酸、H2S、HCN、HF、磷酸、甲酸(HCOOH)、乙酸、等。
碱----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所谓强碱、弱碱是相对而言,。
----碱溶于水能发生完全电离的,属于强碱。如KOH、NaOH、Ba(OH)2、Ca(OH)2、---活泼的金属对应的碱一般是强碱。
----碱溶于水不能发生完全电离的,属于弱碱。如一水和氨、氢氧化镁(中强碱)、氢氧化铝、氢氧化锌等。
⒒酸或碱加水,溶液是否可以由酸变碱,由碱变酸?
不可以,加水只可稀释溶液,使其酸性或碱性的的程度降低,不会使其由酸变碱,由碱变酸。
相互关系
⑴金属单质+酸--------盐+氢气(置换反应)。
1.锌和稀硫酸Zn+H2SO4====ZnSO4+H2↑。
2.铁和稀硫酸Fe+H2SO4====FeSO4+H2↑。
3.镁和稀硫酸Mg+H2SO4====MgSO4+H2↑。
4.铝和稀硫酸2Al+3H2SO4====Al2(SO4)3+3H2↑。
5.锌和稀盐酸Zn+2HCl====ZnCl2+H2↑。
6.铁和稀盐酸Fe+2HCl====FeCl2+H2↑。
7.镁和稀盐酸Mg+2HCl====MgCl2+H2↑。
8.铝和稀盐酸2Al+6HCl====2AlCl3+3H2↑。
⑵金属单质+盐(溶液)-------另一种金属+另一种盐。
1.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CuSO4====FeSO4+Cu。
2.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Zn+CuSO4====ZnSO4+Cu。
3.铜和硝酸汞溶液反应:Cu+Hg(NO3)2====Cu(NO3)2+Hg。
⑶碱性氧化物+酸--------盐+水
1.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Fe2O3+6HCl====2FeCl3+3H2O。
2.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Fe2O3+3H2SO4====Fe2(SO4)3+3H2O。
3.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CuO+2HCl====CuCl2+H2O。
4.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CuO+H2SO4====CuSO4+H2O。
5.氧化镁和稀硫酸反应:MgO+H2SO4====MgSO4+H2O。
6.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CaO+2HCl====CaCl2+H2O。
⑷酸性氧化物+碱--------盐+水
1.苛性钠暴露在空气中变质:2NaOH+CO2====Na2CO3+H2O。
2.苛性钠吸收二氧化硫气体:2NaOH+SO2====Na2SO3+H2O。
3.苛性钠吸收三氧化硫气体:2NaOH+SO3====Na2SO4+H2O。
4.消石灰放在空气中变质:Ca(OH)2+CO2====CaCO3↓+H2O。
5.消石灰吸收二氧化硫:Ca(OH)2+SO2====CaSO4↓+H2O。
⑸酸+碱--------盐+水
1.盐酸和烧碱起反应:HCl+NaOH====NaCl+H2O。
2.盐酸和氢氧化钾反应:HCl+KOH====KCl+H2O。
3.盐酸和氢氧化铜反应:2HCl+Cu(OH)2====CuCl2+2H2O。
4.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2HCl+Ca(OH)2====CaCl2+2H2O。
5.盐酸和氢氧化铁反应:3HCl+Fe(OH)3====FeCl3+3H2O。
6.氢氧化铝药物治疗胃酸过多:3HCl+Al(OH)3====AlCl3+3H2O。
7.硫酸和烧碱反应:H2SO4+2NaOH====Na2SO4+2H2O。
8.硫酸和氢氧化钾反应:H2SO4+2KOH====K2SO4+2H2O。
9.硫酸和氢氧化铜反应:H2SO4+Cu(OH)2====CuSO4+2H2O。
10.硫酸和氢氧化铁反应:3H2SO4+2Fe(OH)3====Fe2(SO4)3+6H2O。
11.硝酸和烧碱反应:HNO3+NaOH====NaNO3+H2O。
⑹酸+盐--------另一种酸+另一种盐。
1.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
2.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
3.碳酸镁与稀盐酸反应:MgCO3+2HCl===MgCl2+H2O+CO2↑。
4.盐酸和硝酸银溶液反应:HCl+AgNO3===AgCl↓+HNO3。
5.硫酸和碳酸钠反应:Na2CO3+H2SO4===Na2SO4+H2O+CO2↑。
6.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反应:H2SO4+BaCl2====BaSO4↓+2HCl。
⑺碱+盐--------另一种碱+另一种盐。
1.氢氧化钠与硫酸铜:2NaOH+CuSO4====Cu(OH)2↓+Na2SO4。
2.氢氧化钠与氯化铁:3NaOH+FeCl3====Fe(OH)3↓+3NaCl。
3.氢氧化钠与氯化镁:2NaOH+MgCl2====Mg(OH)2↓+2NaCl。
4.氢氧化钠与氯化铜:2NaOH+CuCl2====Cu(OH)2↓+2NaCl。
5.氢氧化钙与碳酸钠:Ca(OH)2+Na2CO3===CaCO3↓+2NaOH。
编辑本段中和反应
英文:neutralizationreaction。
酸和碱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水(H2O)。
酸+碱→盐+水例如HCl+NaOH=NaCl+H2O。
(注意: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如:2NaOH+CO2=Na2CO3+H2O)。
所以只要酸碱发生了反应就叫中和,不管进行到何种程度。
判断是否完全中和是以酸碱是否恰好完全反应作为标准的。
在酸碱滴定中的理论值和实际值总有相差,来看看这个:
酸碱滴定中三个重要的点:
当量点:酸的当量数=碱的当量数(二者正好完全反应)。
终点:指示剂变色的点.
中和点:酸碱滴定过程中,容易恰成中性的点.即pH=7。
注意:(当量点才是恰好完全反应的点)
当量点不一定等于终点.
当量点不一定等于中性.
当量点无法直接观察到,滴定时酸碱的强弱不同,达到滴定终点时溶液的酸碱性就不同,需选择适当指示剂使终点等于当量点,以作为判断标准.
指示剂的选择:
①强酸与强碱的中和滴定
当量点溶液的pH=7,这时既可选酚酞做指示剂,也可选甲基橙做指示剂.一般不用紫色石蕊试液做指示剂,因其颜色突变不明显.。
②强酸与弱碱的中和滴定
当量点溶液显酸性,溶液pH<7,最好选甲基橙、甲基红做指示剂,一般不选酚酞试液做指示剂.因为酚酞溶液遇酸不变色。
③弱酸与强碱的中和滴定
当量点溶液显碱性,pH>7,这时最好选酚酞做指示剂,一般不选甲基红和甲基橙做指示剂.。
酸碱反应产生热量:
强酸强碱反应,1mol氢离子与1mol氢氧根离子反应,△H=-57.3KJ。
编辑本段中和反应的应用1.改变土壤PH
在土壤里,由于有机物在分解的过程中会生成有机酸,矿物的风化也可能产生酸性物质,空气污染造成酸雨,也会导致一些地方的土壤呈酸性,这些都不利于作物的生长。
施用适量的碱,能中和土壤里的酸性物质,使土壤适合作物生长,并促进微生物的繁殖。
土壤中的钙离子增加后,能促使土壤胶体凝结,有利于形成团粒,同时又可供给植物生长所需的钙元素。
2.处理废水
工厂里的废水常呈现酸性或碱性,若直接排放将会造成水污染,所以需进行一系列的处理。
碱性污水需用酸来中和,酸性污水需用碱来中和,如硫酸厂的污水中含有硫酸等杂质,可以用熟石灰来进行中和处理。
生成硫酸钙沉淀和水。
3.医药卫生
⑴人的胃液呈酸性,当胃液的PH值为0.8~1.5时,有助于食物消化.如果胃酸过多就会使人感到不适,这时医生就会让你口服一些碱性药物,使碱与胃酸反应生成无毒的中性物质.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片治疗胃酸过多,生成氯化铝和水。
⑵被蚊虫叮咬后可在患处涂含有碱性物质(如NH3·H2O)的药水(蚊虫能分泌出蚁酸)。
4.调节溶液PH
在科学实验室里,经常要把溶液的PH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如果溶液的酸性或碱性太强,就可以用适当的碱或酸调节溶液的PH.
编辑本段学习口诀
1.电离口诀:“电离电离,遇水便离”。说明:“遇水便离”是指酸、碱、盐在溶解于水时便同时发生电离,并不是通电后才发生电离。
2.酸碱盐溶液导电原因口诀:“溶液能导电,原因仔细辨,光有离子还不行,自由移动是关键”。
说明:“光有离子还不行,自由移动是关键”是指如果溶液中存在离子,若这些离子不能自由移动,该溶液仍不能导电。
只有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时,溶液才能导电。
[1]。
3.浓盐酸的特性口诀:“无色刺激有酸味,浓酸挥发成白雾;要问白雾是什么,它是盐酸小液滴”。说明:若将“它是盐酸小液滴”改为“它是硝酸小液滴”,即成为浓硝酸的特性。
4.浓硫酸的特性口诀:“无色粘稠油状液,不易挥发把水吸;腐蚀皮肤使碳化,沾上硫酸用布拭”。
说明:“把水吸”是指浓硫酸有吸水性,从而推知浓硫酸可作干燥剂。
“沾上皮肤用布拭”是指如果皮肤上沾上硫酸,应立即用布拭去,再用水冲洗。
而不能象处理其它酸一样先用水洗。
5.指示剂遇酸、碱溶液变色口诀:“石蕊遇酸紫变红,酚酞遇酸影无踪;石蕊遇碱紫变蓝,酚酞遇碱红艳艳。
”说明:“影无踪”是指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仍为无色)。
“石蕊遇碱”、“酚酞遇碱”,这里的碱是指碱溶液。
若是不溶性碱,则不能使指示剂变色。
6.稀释浓硫酸的方法口诀:“稀释浓硫酸,应防酸飞溅,要把浓酸注入水,同时再搅拌”。
说明:“应防酸飞溅”,是因为浓硫酸溶于水时会放出大量的热,如果把水注入浓硫酸里,水的密度较浓硫酸小,会浮在酸上面,溶解时放出的热会使水立即沸腾,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
7.硝酸、浓硫酸跟金属反应口诀:“硝酸浓硫酸,氧化性很强,遇到金属后,生水不生氢”。说明:“生水不生氢”是指生成水而不生成氢气。
8.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及应用口诀:<1>意义:“金属位置越靠前,金属活动性越强。
”<2>应用:①金属跟酸的置换反应:“氢前金属能置氢,氢后金属不反应。
”②金属跟盐的置换反应:“前面金属是单质,后面金属盐溶液,除去钾钙钠钡外,置换反应都成立。
”说明:“后面金属盐溶液”是指排在后面的金属形成的盐必须是可溶性盐,不溶性盐不能跟金属发生置换反应。
“除去钾钙钠钡外”是指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最前面的钾、钙、钠及金属钡的活性很强,将它们投放盐酸溶液中时,它们首先跟溶液中的水反应,而不能置换出盐中的金属,故应除去这四种金属。
9.氢氧化钠的特性及俗名口诀:“白色易溶并放热,吸水潮解味道涩。由于腐蚀有俗名:火碱烧碱苛性钠”。说明:“易溶并放热”是指氢氧化钠易溶于水,并在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
10.盐和碱的溶解性规律口诀:“钾钠铵盐硝酸盐,溶入水中都不见。
硫酸钡、氯化银,白色沉淀现象明。
碳酸钾钠铵溶,碳酸铝铁影无踪。
要问碱类溶多少,钾钠钡钙铵中找”。
说明:“硫酸钡、氯化银,白色沉淀现象明”是指硫酸盐中只有硫酸钡不溶,其余都溶;盐酸盐(即氯化物)中只有氯化银不溶,其余都溶。
“碳酸钾钠铵溶,碳酸铝铁影无踪”是指碳酸盐中只有碳酸钾、碳酸钠、碳酸铵溶于水,碳酸铝、碳酸铁不存在或遇水便分解了,其余都不溶于水。
“要问碱类溶多少,钾钠钡钙铵中找”是指碱类中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钡和氢氧化铵四种碱可溶,氢氧化钙微溶,其它碱都不可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