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成为白鹤越冬栖息地的主要条件是丰枯水文节律变化和食物保障。
1、丰枯水文节律变化
鄱阳湖存在着明显的洪、枯水期水位变化:每年4月至9月为汛期,湖水水位上涨,中高水位持续;10月至翌年3月为枯水期,水位迅速下降,呈现出“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特点。
年复一年的丰枯水文节律变化,直接驱动了鄱阳湖湿地的植物生长、鱼类繁育与候鸟栖息,可谓“恰逢其时”。
2、食物保障
鄱阳湖湿地面积大,拥有丰富的植物、鱼类与底栖生物,可为不同食性的鸟类提供食物保障。
东方白鹳是杂食动物,以鲫鱼、泥鳅等鱼类为主要食物,也捕食软体动物、甲壳纲动物和昆虫等,在浅水区通过长而上翘的嘴在底泥表面左右来回扫动觅食。
白鹤的栖息环境:
栖息于开阔平原沼泽草地、苔原沼泽和大的湖泊沿边及浅水沼泽地带。
白鹤是对栖息地要求最特化的鹤类,对浅水湿地的依恋性很强。
东部种群在俄罗斯的雅库特繁殖,不在北极苔原营巢,也不在近海河口低地和河流泛滩或高地营巢,而喜欢低地苔原,喜欢大面积的淡水和开阔的视野,其夏季主要营巢区约为82000平方公里,定期营巢范围不超过30000平方公里。
鄱阳湖平原地形
长江中下游平原,这片广阔的地区约有20多万平方公里,主要由长江及其支流携带的泥沙冲积而成。
大部分地区的海拔高度低于50米,被誉为“水乡泽国”。
几千万年前,长江下游的河口曾是开阔的三角港湾,潮汐力量强大,大量泥沙在此沉积,形成了南北两侧的沙堤。
北岸沙堤以扬州至南通区域为主,而南岸沙堤则从江阴延伸至金山漕泾,并与杭州湾北岸沙堤相接,共同围成一个包围圈,包围着古太湖,这是由潮汐和上游河流带来的泥沙不断淤积形成的湖泊群。
上海西部的古贝壳沙带见证了时间的变迁,五六千年前的海岸线如今被新三角洲占据。
上海市东部的南汇嘴和崇明岛东端仍在持续生长。
地貌方面,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分别位于荆江南北两侧,江汉平原主要由长江和汉江泥沙塑造,汉江三角洲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湖泊密集于东南边缘。
洞庭湖平原则是长江泥沙冲积的产物,地势南低北高,土壤肥沃,湖泊密布。
鄱阳湖平原中部的泛滥平原以赣、抚、信、鄱、修等河流为主导,地形平坦,大部分海拔低于50米,红土覆盖,河流冲积物丰富。
苏皖沿江平原,如芜湖平原和巢湖平原,地形狭长,河流流速平缓,江潮顶托时沉积增强,沙洲和湖泊众多,包括构造湖和河迹湖。
长江三角洲位于镇江以下河口,北侧是里下河平原,整个平原呈现出碟形洼地的地形特征。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指中国长江三峡以东的中下游沿岸带状平原。
北接淮阳山,南接江南丘陵。
地势低平,地面高度大部在50米以下。
中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称两湖平原)和江西鄱阳湖平原。
下游平原包括安徽长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以及江苏、浙江、上海间的长江三角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