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松子酒,英文gin,又名金酒。曾经把18世纪的英国变成人间炼狱。
威廉·霍加斯的《金酒小巷》就记录了那个被杜松子酒毁掉的时代。
画中坦胸露乳的妇女在金酒巷喝的大醉,被以酒代奶喂食的哭闹的孩子,即将从楼梯跌落,死于非命,可她竟然还在微笑。
妇女前方是位骨瘦如柴的退伍军人,即便死去,手中依然握着酒杯。
讽刺的是,在篮子里还放着张戒酒宣传单。
“万恶之源“的金酒
金酒(gin)是一种以谷物为原料经发酵与蒸馏制造出的中性烈酒基底,增添以杜松子为主的多种药材与香料调味后,所制造出来的一种西洋蒸馏酒。
金酒实源自荷兰,后来被英国的海军和船员带回英国。
但是仅仅是一种新型酒类的传入不足以酿成如此悲剧,真正推使金酒在英国泛滥,导致底层国民彻底堕落的人却正是当时任英国女王(玛丽二世)的丈夫英王威廉三世,原本是荷兰国王的威廉(WilliamofOrange)本身就是金酒的爱好者(金酒也是由荷兰人最早发明),但是最为关键的原因和推动力则来源于为了打赢英-荷联合王国跟法国之间的战争,威廉三世下令抵制法国进口的白兰地与葡萄酒(减少对法国的贸易逆差,和表示对法国的敌视态度),并且开放使用英格兰本土的谷物制造烈酒就可以得到免许(鼓励当地酿酒业和国内酒精消费来借此获得额外的税收收入)──这立法几乎可说是为金酒量身订造一个非常有利的环境,于是,英国自此跃升为最重要的金酒生产国,甚至较发源地的荷兰更青出于蓝。
对法国葡萄酒和白兰地的抵制导致了英国酒水价格暴涨,但是由于政府对烈酒(金酒)的默许生产政策让金酒的价格极度低廉,酒精对于中世纪欧洲人则是必需品(中世纪欧洲人没有喝烧开水的习惯喝条件),“一便士便微醺,俩便士入醉乡”的金酒立马成为了底层人民最好的替代品乃至必需品。
但是这种廉价的刺激品最终酿造了“金酒小巷”的画面。
道德的腐烂
据传,在金酒销售的鼎盛时期,英国每年的金酒消费量达到了63升每人,底层劳累的劳工工作后饮用金酒来缓解疲惫,没有工作失意的年轻人饮用金酒来排解忧愁,退役的落魄老兵在醉生梦死中逃避现实,买不起药膏,药片的病人伤者靠这廉价的烈酒麻痹疼痛,甚至有贫穷,懒惰的母亲用金酒混合着牛奶来喂养自己的孩子(金酒的价格可比牛奶便宜多了!),酒精能让人暂时忘记一切烦忧,于是为了争夺这片刻的,镜花水月般的迷醉,各种层出不穷的犯罪行为开始出现。
1735年,一个极不道德的女人被判处绞刑,她的罪行是:她故意来孤儿院接养孩子(在人均寿命极短,天灾人祸层出不穷的中世纪,失去双亲的孤儿数不胜数,而孤儿院自然对前来领养的人毫无筛选)。
但是可怕的是,她来领养孩子并不是真心想要小孩,而是她知道孤儿院会给即将被认领走的婴儿换上新衣服。
当小孩子一到手,她便把孩子的新衣扒下去当铺当掉换成金酒下肚,至于婴儿,则被残忍的丢进水沟任凭其自生自灭。
这样恐怖的案件在中世纪的英国一共发生了几起将会是永恒的秘密,但是这样的事件反映出来的是,酒精不仅摧毁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也使得人们的道德开始腐烂,在烈酒的引诱下,人性逐渐泯灭,只余下丑恶的灵魂。
真正的“罪魁祸首”
面对如此的社会乱象,政治家,社会学家,艺术家(当然也包括“金酒小巷”的作者)把一切(贫穷,道德败坏)的乱象通透推罪给了金酒。
于是顺理成章的“消灭/反金酒”运动被统治者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政府提高了金酒的税率,并加强了取缔令,开展了无数反金酒的宣传(画中那个瘦如枯骨的士兵篮里便有一张“反金酒”的传单,军人往往被现代人认定为意识坚定的象征,但是纵使如此,他还是被金酒“腐化”了)。
金酒的销量因此被打压下去。
但一切只是治标不治本,真正致使金酒小巷的罪魁祸首,就是高高在上,站在道德和社会至高点的中世纪英国统治阶级以及黑暗,毫无出路的社会。
“金酒小巷”貌似讽刺了底层穷人的自甘堕落,但是背后却反应了统治阶级(包括画家所在的富有阶层)对穷人的极端唾弃,永远不会反思的统治阶级根本不会思考他们的富裕建立在对底层人民脂民膏的剥削,社会上有如此大量穷人囤积正说明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
画家的作品往往会受到历史的局限性影响,霍加斯这幅出色的画作也诚如是,制造人间炼狱的不会是任何饮品或是器皿,而是统治阶级的贪婪和黑暗社会的剥削。
杜松子酒简介
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丹尼尔·笛福简介如下。
丹尼尔·笛福(1660~1731年),英国小说家,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被誉为“欧洲小说之父”。出生于英国首都伦敦,他广泛游历,早年经营内衣、烟酒、羊毛织品、制砖业,曾到各国大陆经商。
1684年,笛福与一个酒商的女儿结了婚,得到了女方家价值3700英镑的嫁妆。
他招妻弟和妹夫作合伙人做起了小百货买卖。
此外,还在欧洲范围内做生意,常做酒贸易来增加收入。
不过,他在“喝醉人”的生意中遵循的是清教徒原则,反对买卖当时简直要淹没伦敦的杜松子酒和一般的烈性饮料。
1692年他经商破产,负债达17000镑,以后又屡屡失败,因而不得不用各种方法谋生。他曾充当政府的秘密情报员,设计过各种开发事业,同时从事写作。
1698年他发表《论开发》,提倡筑公路,办银行,立破产法,设疯人院,办水火保险,征所得税,办女子学校等。
1701年他发表一首讽刺诗《真正英国人》,认为没有纯种的英国人,反对贵族天主教势力,为外籍的信奉新教的威廉三世辩护。此诗连印9版。
1702年发表政论《消灭不同教派的捷径》,用反讽手法,反对国教压迫不同教派人士,文笔巧妙,开始竟未被人识破是反对国教,后被发觉,受到罚款和坐牢的惩罚,入狱6个月,枷示3次,却被伦敦市民奉为英雄。
在狱中他仿希腊诗人品达罗斯的颂歌体写了一首《立枷颂》(1703年),讽刺法律不公。
1704年,丹尼尔·笛福为辉格党魁哈利办《评论》杂志,主要为哈利的英格兰——苏格兰联合政策争取支持。
此后11年间他一直往来于英格兰、苏格兰之间,充当哈利及其继任者托利派戈多尔芬的秘密情报员,搜集舆论。
在此期间,他又因写文章而短期入狱,但从未终止为辉格党当政者搜集情报,办报,写文章。
笛福在59岁时开始写作小说。1719年第一部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发表,大受欢迎,他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理想化的资产者的形象,在欧洲小说史上是一项创举。同年又出版了续篇。
1720年又写了《鲁滨逊的沉思集》。
此后,他写了几部小说:《辛格尔顿船长》《摩尔·弗兰德斯》《杰克上校》等。
此外他还写了若干部传记,如《聋哑卜人坎贝尔传》《彼得大帝纪》等。
他的小说以《鲁滨逊漂流记》流传最广,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
笛福继《鲁滨逊漂流记》之后又写了一些优秀作品,其中有被列为英国文学经典的《摩尔·弗兰德斯》和《杰克上校》等。
《鲁滨逊漂流记》的畅销促使他写了《鲁滨逊漂流记续集》,他让自己的英雄做了一次环球旅行,鲁滨逊的多半旅程是从北京出发,横穿西伯利亚到俄罗斯阿尔罕格尔斯克。
他没来过中国,但在续集中谈到了当时欧洲人还不大知晓的黑龙江。
步入古稀之年的笛福为避债不得不隐藏起来,他在伦敦老城中心的锡蒂租了间房。
1731年的一天,《伦敦信使报》刊登出一条消息:星期一傍晚,著名的丹尼尔·笛福在临卡纳特林荫道自己的寓所里于暮年逝世。
人物评价
笛福生活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时期,他属于资产阶级,他是中上层资产阶级的代言人。
笛福一生最关心的是发展资本主义,他极力称赞的是资产阶级,他认为一个国家发展最核心的问题是发展贸易。“给我们贸易就是给我们一切”,“贸易是世界繁荣的生命”,这就是他最根本的主张。
因为他以为贸易使制造业和航海业发展,使人民有工作,有衣穿,有饭吃,物资也因此能保持高价,并且可以维持高的地租,所以上层社会也得到好处。只要有勤劳的人来发展贸易,任何地方都会繁荣起来。
他的一切经济论著与部分政治论著都发挥这个主张,提出了许多具体建议。
笛福关于发展经济的主张是有利于英国社会发展的,但是,他热烈地支持殖民制度,提出夺取、经营殖民地的办法,提出与落后民族扩大贸易的办法,并且拥护黑奴买卖。
这一切都表现了他的阶级局限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