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梯田(又称元阳梯田)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滇西南哀牢山区的南部。
这是大自然的雄浑与人类坚韧、伟大创造相结合的壮丽画卷,这里由人工所开垦的梯田,沿著山形,蜿蜒弯曲,层层叠叠,布满整座整座的山头。
这种建造梯田的方式,已经历了1300年,并延续至今,如今正经受著现代文明的考验。
红河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及金平等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7万亩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
红河梯田范围共达13190公顷,缓冲区达14810公顷。
在这里,所有的梯田都修筑在山坡上,梯田坡度在15度至75度之间,梯田与森林、村寨、红河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四素共构”自然循环生态环境。
哈尼族、彝族人民用最简单的生产工具创造出一幅“天人合””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与图景,美丽、质朴、壮观,令人惊叹,流连忘返。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元阳哈尼族梯田的知名度日渐提高,从封闭的哀牢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游客纷至沓来。
在1993年的第一次国际哈尼族文化研讨会期间,中国、荷兰、日本、美国、英国、泰国等10多个国家的100多名代表参观过胜村乡全福庄哈尼梯田,深为其景观的壮丽与文化的丰富所折服。
1995年,法国人类学家欧也纳博士也来元阳观览老虎嘴梯田,面对脚下万亩梯田,欧也纳博士激动不已,久久不肯离去,他称赞:“哈尼族的梯田是真正的大地艺术,是真正的大地雕塑,而哈尼族就是真正的大地艺术家!”只要登上元阳随便哪一座山顶,就会看到充满在大地之间的、那如山如海汹涌而来的都是梯田。
“一日看三变,一年观四景”,是红河梯田的最佳写照。每天晨曦的云雾、日出,中午的阳光,傍晚的晚霞、日落的景观,蔚然不同;红河地区四季分明,每个季节,层层梯田,均呈现不同的色调和景象,仪态万千。
元阳哈尼族梯田从古至今始终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大系统,今天它仍然是哈尼族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根本。
166689亩梯田在养育着336971个农业人口,高山上的63958.4公顷森林提供着全县人民的生活用水和农田用水,全县4653条水沟干渠仍在灌溉着千山万岭之上的梯田,这就是元阳哈尼族梯田奇观的突出特点。
元阳哈尼族梯田不像长城、故宫、秦始皇陵、埃及金字塔、印度泰姬陵等已失去功能的古迹,也不像泰山、黄山、尼加拉瓜大瀑布等单纯的自然景观,也不像曲阜孔庙、拉萨布达拉宫、北京颐和园等单纯的人文创造,它是哈尼族人民与哀牢山大自然相融的和谐互促互补的天人合一的人类大创造,是文化与自然巧妙结合的产物。
在这里,蕴涵着浓厚的民族特色,特别是当地的建筑以及居民的日常生活。
红河元阳哈尼梯田简介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的历史背景,可追溯到数千年前,它不仅是哈尼族人民世世代代辛勤劳作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瑰宝。
红河哈尼梯田位于云南省南部,主要分布在红河南岸的元阳、绿春、金平等县。
这片梯田的形成,与哈尼族人民的迁徙历史紧密相连。
据传,哈尼族先民在漫长的岁月中,为了躲避战乱和寻求更适宜的生存环境,逐渐从北方迁徙至云南南部的高山地区。
在这里,他们发现了适宜耕种的梯田地形,并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开垦工作。
梯田的开辟,是哈尼族人民智慧的体现。
他们根据山地的自然条件和水资源情况,科学规划梯田的布局,巧妙利用山势和水流,形成了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梯田景观。
每一块梯田都经过精心设计和耕作,既保证了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又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红河哈尼梯田不仅成为了哈尼族人民赖以生存的重要粮食来源,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梯田的耕作方式、节庆活动、民间传说等,都成为了哈尼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红河哈尼梯田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独特的农业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探访,成为了展示中华民族农耕文化魅力的一张重要名片。
红河哈尼梯田的历史背景深厚而丰富,它见证了哈尼族人民的奋斗与智慧,也承载着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每一片梯田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引领人们感受那份对土地的深情厚意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