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轨迹球的选择越来越少,还好ELECOM还陆续推出不少新产品,打从去年推出52mm大球版ELECOMHUGE之后,现在又推出ELECOMDEFTPRO,产品型号为M-DPT1MRBK。
这次的DEFTPRO主打3模组,包括蓝牙、2.4GHz以及USB有线,能让你适用PC、笔电各种环境。
且DEFTPRO上有8个按键,并可透过软体自定义。
相较于先前推出的HUGE,这次的DEFTPRO握感更类似滑鼠,适合握鼠派的玩家。
44mm食指轨迹球
ELECOMDEFTPRO走向较为接近滑鼠,不论在握感或是操控法都是如此。
DEFTPRO使用人工红宝石制作的44mm大型球体,操作时以食指与中指滚动,拇指则是操作滚轮与左侧快捷键,无名指与小指则控制R与Fn2按键。
球体部分算是中大型球体,因此滚动起来十分顺手,食指与中指可以夹握球体两端滚动十分方便。
按键部分采用欧姆龙微动开关,可耐按压1000万次之多。
▲DEFTPRO采用44mm球体,并支援8颗按键设定。
▲打开包装可以看到内容物,左边列出DEFTPRO的特色,包括按键、球体、定位与微动开关。
▲支援3种传输设计是DEFTPRO的优势。
▲人工红宝石球体十分显眼,也是DEFTPRO的特点。
▲配件如上,USB线以及3号电池。
▲44mm人工红宝石球体,略小于先前HUGE的52mm球体。
▲拿下球体后可以看到底下的感应器。
3种连线模式随你选择
DEFTPRO比较大的特色是支援蓝牙、2.4GHz接收器以及USB有线连接,本体上有个实体切换键位于左侧,可以切换蓝牙或是2.4GHz模式,可以很方便地在2台电脑之间切换。
至于USB有线模式,则是透过连接USB线材,万一电池没电还能顶着用。
此外,当使用无线模式时,仅需要1颗3号电池做为供电使用,当开启2.4GHz模式,电池电量在省电模式下可用134小时,高速模式则是91小时,若是蓝牙模式,省电模式可用167小时,高速模式则是104小时。
官方数据显示,一般若每天工作8小时,5%时间用于操作轨迹球,省电模式大约可使用301天至366天不等。
若不使用2.4GHz的无线接收器,亦可收纳于轨迹球底部。
▲左侧有4+1颗按键,滚轮下压键也包含在其中,右下角的切换开关则是用于切换蓝牙与2.4GHz模式之用。
▲底下有DPI调整的按键,开关与省电、高速模式的切换键,最右边则是蓝牙配对键。
▲底下的插槽可放置2.4GHz接收器。
▲电源使用1颗3号电池。
▲接收器比硬币还小,并可收纳于轨迹球底部。
8颗按键功能由你设定
在DEFTPRO上有着8颗按钮,且搭配软体后可以自定义按钮功能,像是前一页、后一页,或是开启某种功能、调整音量,甚至是模拟键盘按键都能做到。
功能十分完整甚至比多数的滑鼠按键还要丰富,且配置用起来十分顺手,不会有不易按压的问题,或是按压的死角,按键配置上算是维持ELECOM一贯的好用。
▲右侧有2个按键,轨迹球左侧还有1个。
▲软体内可以设定每个按键的功能。
▲按键能模拟多数使用功能,像是键盘模拟、文书作业。
握感舒适操作方便
笔者先前使用的是ELECOMHUGE,回归到DEFTPRO后的手感起初有些不适应,毕竟从手部平躺的轨迹球回到类似滑鼠手感的DEFTPRO,还是需要一点时间适应。
不过对于从滑鼠转移到轨迹球的玩家来说,应该就会比HUGE来的容易上手。
虽然先前ELECOM推出过名为DEFT的轨迹球,但这次DEFTPRO从外型、按键配置、球体全都大幅修改,算是完全大幅进化的产品。
此外,虽然只是将球体从黑色改为红色,但个人认为的确有助于增加产品瞩目度,满多同事路过都会想要玩玩看。
▲左侧是HUGE,右侧是这次的DEFTPRO。
▲侧面可以看出DEFTPRO弧度很大,比较类似滑鼠的持握手感。
▲左边的是DEFTPRO的44mm球体,右边则是HUGE的52mm球体。
不用动手腕就是爽
轨迹球最大的好处就是不用频繁地晃动手腕,能减轻长时间使用电脑的负担。
试用数周办公的结果的心得是用起来颇为顺手,如果你是过往喜欢握住滑鼠的握鼠派,或许DEFTPRO会让你更喜欢它。
不过对于我自己来说,长时间使用还是会比较喜欢用手掌平贴的HUGE,整天工作下来比较轻松。
但若我是个从未接触过轨迹球的用户,应该会先从DEFTPRO用起会比较顺手。
目前ELECOM已经开始在台湾贩售DEFTPRO轨迹球,建议售价为3290元,保固为3年。
如果你需要无线或是多模组的轨迹球,那么DEFTPRO可以考虑看看。
轨迹球是什么
机械式:
机械式鼠标的结构最为简单,由鼠标底部的胶质小球带动X方向滚轴和Y方向滚轴,在滚轴的末端有译码轮,译码轮附有金属导电片与电刷直接接触。
鼠标的移动带动小球的滚动,再通过摩擦作用使两个滚轴带动译码轮旋转,接触译码轮的电刷随即产生与二维空间位移相关的脉冲信号。
由于电刷直接接触译码轮和鼠标小球与桌面直接摩擦,所以精度有限,电刷和译码轮的磨损也较为厉害,直接影响机械鼠标的寿命。
因此,机械式鼠标已基本淘汰而同样价廉的光机鼠取而代之。
电式
光电式:
光电鼠标产品按照其年代和使用的技术可以分为两代产品,其共同的特点是没有机械鼠标必须使用的鼠标滚球。
第一代光电鼠标由光断续器来判断信号,最显著特点就是需要使用一块特殊的反光板作为鼠标移动时的垫。
这块垫的主要特点是其中那微细的一黑一白相间的点。
原因是在光电鼠标的底部,有一个发光的二极管和两个相互垂直的光敏管,当发光的二极管照射到白点与黑点时,会产生折射和不折射两种状态,而光敏管都这两种状态进行处理后便会产生相应的信号。
从而使电脑作出反应,一旦离开那块垫,那光电鼠标就不能使用了。
目前市场上的光电鼠标产品都是第二代光电鼠标。第二代光电鼠标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其使用的是光眼技术,这是一种数字光电技术,较之以往机械鼠标完全是一种全新的技术突破。
光电感应装置每秒发射和接收,实现精准、快速的定位和指令传输。
另一优势在于光眼技术摒弃了上一代光电鼠标需要专用鼠标板的束缚,可在任何不反光、不透明的物体表面使用,使用它最大的好处就是不象机械式鼠标那样需要常常清洁鼠标球,而且其分辨率和刷新率都比机械式鼠标高得多,高档光电鼠标定位非常精确。
一般来说,光电鼠标的起步就是很高的,也就是说,大部分光电鼠标均是人体工程学设计,这样可以让消费者拥有一个更合适的消费理由。
激光式:
也属于光电式,只是光电的功率更高达到2.4G,而一般的光电只有几百M。
轨迹球:
轨迹球是另外一种类型的鼠标,其工作原理与机械式鼠标相同,内部结构也类似。
不同的是轨迹球工作时球在上面,直接用手拨动,而球座固定不动。
因而轨迹球占用空间小,多用于笔记本电脑等便携机。
轨迹球有两个按钮,一个用于用户单击或双击,而另一个提供为选择菜单和拖动对象后需要的动作。
它的最大优点就在于使用时不用像机械式鼠标那样到处乱窜,节省了空间,减少使用者手腕的疲劳。
轨迹球鼠标工作原理和内部结构其实与普通鼠标类似,只是改变了滚轮的运动方式,其球座固定不动,直接用手拨动轨迹球来控制鼠标箭头的移动。
轨迹球外观新颖,可随意放置,用惯后手感也不错。
而且即使在光电鼠标的冲击下,仍有许多设计人员更垂青于轨迹球鼠标的精准定位。
和机械式鼠标一样,轨迹球通过读取可滚动的球滚动的方向和速度来定位。不同的是,鼠标是基座和球一起动,而轨迹球只是球在基座上滚动,基座相对桌面不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