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全身性血管炎疾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川崎病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感染等因素有关。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多样,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被误诊或漏诊。
发热:川崎病的最主要症状是持续高热,一般持续5天以上,不易退热,抗生素治疗无效。
皮疹:川崎病的皮疹通常在发热后3-5天出现,首先在躯干出现,然后扩展到四肢和面部。皮疹初为红色斑丘疹,后转为暗红色,不痒,无脱屑。
结膜充血:川崎病的结膜充血通常在发病后2-3天出现,表现为双眼结膜充血,无分泌物。
口腔改变:川崎病的口腔改变通常在发病后3-5天出现,表现为口腔黏膜充血,舌苔脱落,舌尖红,草莓舌。
肢端改变:川崎病的肢端改变通常在发病后1-2周出现,表现为手足红肿,指(趾)端硬肿,皮肤脱屑。
颈部淋巴结肿大:川崎病的颈部淋巴结肿大通常在发病后1-2周出现,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无疼痛。
心脏损害:川崎病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冠状动脉瘤和心肌梗死。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晚期可能出现胸痛、心悸、气促等症状。
川崎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目前尚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主要依赖排除其他疾病和满足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主要包括发热5天以上,伴有4项主要临床表现或发热5天以上,伴有3项主要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异常。
川崎病的治疗主要是早期使用静脉免疫球蛋白和阿司匹林,可以有效防止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冠状动脉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总的来说,川崎病是一种临床表现多样的疾病,需要医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诊断能力。
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有持续高热、皮疹、结膜充血、口腔改变、肢端改变、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就医,以免延误治疗。
川崎病是啥病
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lymphnodesyndrome,MCLS)又称川崎病,是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师首选报道,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疾病。
本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
高发年龄为5岁以下婴幼儿,男多于女,成人及3个月以下小儿少见。
临床多表现可有发热、皮疹、颈部非脓性淋巴结肿大、眼结合膜充血、口腔黏膜弥漫充血、杨梅舌、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等。
由于本病可发生严重心血管并发症而引起人们重视,未经治疗的患儿发生率达20%~25%。
本病的发病原因至今未明。根据以往数次小流行中,曾有家庭发病情况,临床上又有许多表现酷似急性感染,提示似有病原体存在。男婴发病较多,日本发病率高,至今未找到直接致病病原体,感染的说法不能完全确立。
在所有病原菌中最受关注的是链球菌,但至今从未由患儿体内分离到链球菌。也有人提到一种在禽兽间致病的耶尔森(Yersinia)菌中的假结核型株感染似与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相关,但也无法找到确实的证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