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川崎病一般指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lymphnodesyndrome,MCLS)又称川崎病,是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师首选报道,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疾病。
本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
高发年龄为5岁以下婴幼儿,男多于女,成人及3个月以下小儿少见。
临床多表现可有发热、皮疹、颈部非脓性淋巴结肿大、眼结合膜充血、口腔黏膜弥漫充血、杨梅舌、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等。
由于本病可发生严重心血管并发症而引起人们重视,未经治疗的患儿发生率达20%~25%。
2、病因:
本病的发病原因至今未明。
根据以往数次小流行中,曾有家庭发病情况,临床上又有许多表现酷似急性感染,提示似有病原体存在。
男婴发病较多,日本发病率高,至今未找到直接致病病原体,感染的说法不能完全确立。
在所有病原菌中最受关注的是链球菌,但至今从未由患儿体内分离到链球菌。
也有人提到一种在禽兽间致病的耶尔森(Yersinia)菌中的假结核型株感染似与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相关,但也无法找到确实的证据。
川崎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有什么症状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muco-cuta-meouslymphnodesyndrome,MCLS)又称川崎病(Kawasakidiseae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川崎病的原因有哪些吧?
症状:浅表淋巴结肿大、局部淋巴结肿大、发热伴咳嗽、咯痰、胸痛、浅表淋巴结肿大、局部淋巴结肿大、发热伴咳嗽、咯痰、胸痛、淋巴结退化、手掌硬性水肿、关节疼痛、咳嗽、心律失常、水肿、发热。
检查项目:血常规、心电图、混合淋巴细胞培养试验、血常规、心电图混合淋巴细胞培养试验B淋巴细胞表面标志淋巴细胞转化率。
相关疾病:窝状角质松解症、老年人结节病、皮肤利什曼病、浅部急性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皮肤蝇蛆病。
川崎病原因:
病因尚未明确。
本病呈一定的流行及地主性,临床表现有发热、皮疹等,推测与感染有关。
一般认为可能是多种病原,包括EB病毒、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或链球菌、丙酸杆菌感染。
1986年曾报道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逆转录酶活性增高,提示该病可能为逆转录病毒引起。
但多数研究未获得一致性结果。
以往也曾提出支原体、立克次体、尘螨为本病病原,亦未得到证实。
也有人考虑环境污染或化学物品过敏可能是致病原因。
近年研究表明本病在急性期存在明显的免疫失调,在发病机理上起重要作用。
急性期外周血T细胞亚群失衡,CD4增多,CD8减少,CD4/CD8比值增加。
此改变在病变3~5周最明显,至8周恢复正常。
CD4/CD8比值增高,使得机体免疫系统处于活化状态,CD4分泌的淋巴因子增多,促进B细胞多克隆水活化、增殖和分化为浆细胞,导致血清IgM,IgA,IgG,IgE升高,活化T细胞分泌高浓度的白细胞介素(1L-1,4,5,6)、r-干扰素(IFN-r)、肿瘤坏死因子(TNF)。
这些淋巴因子、活性介素均可诱导内皮细胞表达和产生新抗原;另一方面又促进B细胞分泌自身抗体,从而导致内皮细胞溶细胞毒性作用,内皮细胞损伤故发生血管炎。
1L-11L-6、TNF增高尚可诱导肝细胞合成急性反应性蛋白质,如C反应蛋白、αr-抗胰蛋白酶、结合珠蛋白等,引起本病急性发热反应。
本病患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增高,50~70%病例于病程第1周即可没得,至第3~4周达高峰。
CIC在本病的作用机理还不清楚,但本病病变部位无免疫复合物沉积,血清C3不下降反而升高,不符合一般免疫复合物病。
上述免疫失调的触发病因不明。
现今多认为川崎病是一定易患宿主对多种感染病原触发的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
以上就是倍领安全小编为您介绍川崎病的原因有哪些的内容,本网儿童安全教育知识库中还有很多关于儿童安全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本网的内容,以便让孩子更健康的成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