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是北魏孝文帝建造的。
龙门石窟建于北魏太和年间,先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后400多年,其中大规模、有效率的营建约计150年左右,分别出现在北魏(占40余年)和隋唐(约占110年左右)时期。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别称:伊阙)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
龙门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
龙门石窟造像多为皇家贵族所建,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皇家石窟,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龙门石窟是书法艺术史是宝藏。
著名的书法精品龙门二十品,是后代碑拓鉴赏家从龙门石窟众多的石刻造像题记中精选出来的书法极品。
这些碑刻不仅记录了发愿人造像的动机、目的,还为石窟考古分期断代提供了依据。
清代学者康有为曾大力提倡整个社会书写要用魏碑体,还称赞魏碑有十美,如:笔法跳跃,结构天成,血肉丰美等。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资料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龙门石窟具有很高的艺术、历史和科学价值,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
龙门石窟的开凿始于大禹治水时期,这个古老的故事赋予了龙门特殊的历史意义。
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营造过程,盛于唐代,直至清末。
如今,龙门石窟有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这些雕像在技术和艺术上都有着极高的水平。
这些雕像的造型和装饰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高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宗教、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龙门石窟也是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前来参观。
龙门石窟的主要特色景点
1、奉先寺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摩崖像龛,也是龙门石窟的标志性景点。这里有大大小小数十个洞窟,其中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的镇窟之宝,体现了盛唐雕塑艺术的高峰。
2、古阳洞
古阳洞是龙门石窟最早开凿的洞窟之一,这里不仅有丰富多样的石刻造像,还有大量的题记和碑刻,记录了北魏到唐代的佛教史实和书法艺术。
3、莲花洞
莲花洞因窟顶雕刻着一朵硕大精美的高浮雕莲花而得名,是龙门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唐代洞窟之一。这里的造像和装饰都充满了唐代盛世的风格和韵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