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负性越大非金属性越强,否则非金属性越弱,即金属性越强。化学中规定氟的电负性为3.98,其他元素与其相比较,而具有相对的电负性。
电负性大于1.8的是非金属元素,小于1.8的是金属元素,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界的“类金属”(如锗、锑等)的电负性则在1.8左右,它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元素电负性数值越大,表示其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强;反之,电负性数值越小,相应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弱(稀有气体原子除外)。
电负性也可以作为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尺度。
一般来说,电负性大于1.8的是非金属元素,小于1.8的是金属元素,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界的“类金属”(如锗、锑等)的电负性则在1.8左右,它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电负性递增,同一主族,自上而下元素电负性递减。对副族而言,同族元素的电负性也大体呈现这种变化趋势。因此,电负性大的元素集中在元素周期表的右上角,电负性小的元素集中在左下角。
电负性越大的非金属元素越活跃,电负性越小的金属元素越活泼。氟的电负性最大(4.0),是最容易参与反应的非金属;电负性最小的元素(0.79)铯是最活泼的金属。
电负性相同的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化合物时,形成非极性共价键,其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通常认为,电负性差值小于1.7的两种元素的原子之间形成极性共价键,相应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电负性差值大于1.7的两种元素化合时,形成离子键,相应的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
电负性大小顺序表
(1)与Cl相邻元素有F和S,F和Cl在同一主族,非金属性:F>Cl,Cl和S在同一周期,非金属性:Cl>S,则非金属性:F>Cl>S,故答案为:F>Cl>S;
(2)①1~36号元素中未成对电子数最多的原子为Cr,核外电子排布为[Ar]3d54s1,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d54s1,故答案为:3d54s1;
②Cr为金属晶体,组成微粒为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故答案为: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
(3)由电离能数据可知,R易失去3个电子,则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3,最高化合价为+3价,。
A、B、R为同一短周期金属元素,由电离能数据可知,A为Na元素,B为Mg元素,R为Al元素,。
Na+外层电子排布为2s22p6稳定结构,难再失去一个电子,Mg+外层电子排布为3s1,易失去一个电子,所以第二电离能(I2)Mg小于Na,。
故答案为:+3;A+外层电子排布为2s22p6稳定结构,难再失去一个电子,B+外层电子排布为3s1,易失去一个电子;
(4)已知:①Al(s)+ O2(g)=4 Al2O3(s)△H=-834.8kJ?mol-1,。2
②Mn(s)+O2(g)=MnO2(s)△H=-520.9kJ?mol-1,。
利用盖斯定律将①- ×②可得:Al(s)+4 MnO2(s)=4 Al2O3(s)+2 Mn(s),。4
△H=(-834.8kJ?mol-1)- ×(=-520.9kJ?mol-1)=-444.1kJ?mol-1,。4
所以热化学方程式为Al(s)+ MnO2(s)=4 Al2O3(s)+2 Mn(s)△H=-444.1kJ?mol-1,。4
故答案为:Al(s)+ MnO2(s)=4 Al2O3(s)+2 Mn(s)△H=-444.1kJ?mol-1.4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