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是明、清朝代的建筑。
它建成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明清两代几遭火毁,又历经修,现在的乾清宫系清嘉庆三年重修宫为重檐庑殿顶,高二十四米,面阔九间,深五间,饰以沥粉帖金双龙和玺彩画,是内廷宫殿等级最高的建筑。
“乾清”语出《易经序卦》:“乾,天也,故称呼父”,《老子道德经》:“天得一以清”。
“乾清”为皇帝统治天下清平之意。
乾清宫从明代到清初,一向是皇帝的寝宫。
作为“天子之常居”,它对应的是天上紫微垣中“皇天上帝”的星座。
乾清宫到乾清门之间的道,代表天空紫微垣前方的“阁道”,因此这条雨道也可以称为“阁道”。
从清朝雍正时开始,皇帝寝宫移居养心殿,日常活动也随之转移养心殿。
但乾清宫仍是礼制上的“正寝”。
自1420年故宫落成以来,从明朝皇帝朱棣到清代皇帝康熙,一直沿用乾清宫作为办公和居住的宫殿。但是在明清朝代的时候乾清宫曾经多次被摧毁,现在的乾清宫是清朝嘉庆年间修建的。
乾清宫是故宫的内廷正殿,坐落在汉白玉的台基之上,长9米,宽5米,高20米,大殿的正中央有皇帝的宝座,两边还有暖阁,殿内有明间和东西次间,彼此之间是相通的,在大殿宝座的正上方,悬挂着一块匾额,上面书写着四个大字“正大光明”,这是由清朝的顺治皇帝亲自御笔亲书的,在匾额的后面还藏有“建储匣”。
乾清宫是皇上干什么的地方
康熙住在乾清宫,乾隆住在养心殿。
1、乾清宫
乾清宫是内廷后三宫之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清两代曾因数次被焚毁而重建,现有建筑为清嘉庆三年(1798年)所建。
乾清宫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座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连廊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自台面至正脊高20余米,檐角置脊9个。
殿前宽敞的月台上,左右分别有铜龟、铜鹤,日晷、嘉量,前设鎏金香炉4座,正中出丹陛,接高台甬路与乾清门相连。
乾清宫建筑规模为内廷之首,明代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明代乾清宫也曾作为皇帝守丧之处。清顺治、康熙也在此居住。
2、养心殿
养心殿位于内廷后三宫的西侧,西六宫的南面。初建于明嘉靖年间(16世纪中),一直做为皇帝的便殿。自从清雍正朝开始,这里做为皇帝的主要居所和日常理政之处,遂成清代皇帝实际上的正寝。“养心”意为涵养心性。
养心殿在宫中的位置比较便利,殿内空间布局丰富而功能集中,厅堂、书房、寝室以及分别用来批阅奏折、密谈、休憩、礼佛的小室等一应俱全,比大殿宇更宜于宵衣旰食的君主周旋其间,是清代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下更适宜皇帝起居活动的场所。
养心殿中最著名的是雍正皇帝的“勤政亲贤”室、乾隆皇帝的三希堂以及东暖阁的晚清垂帘听政处。
宫殿内部:
1、乾清宫
乾清宫正殿宝座上方悬着由清朝顺治皇帝御笔亲书的“正大光明”匾,这个匾的背后藏有密建皇储的“建储匣”。在当时,皇子之间夺取皇位的明争暗斗相当激烈。
为了缓和这种矛盾,自雍正朝开始采取秘密建储的办法,即皇帝生前不公开立皇太子,而秘密写出所选皇位继承人的文书,一份放在皇帝身边;一份封在“建储匣”内,放到“正大光明”匾的背后。
皇帝死后,由顾命大臣共同取下“建储匣”,和皇帝秘藏在身边的一份对照验看,经核实后宣布皇位的继承人。
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帝,都是按此制度登上宝座的。到了清朝后期,由于咸丰皇帝只有一个儿子,同治和光绪皇帝没有儿子,这种秘密立储的办法才失去其意义。
除这些外:乾清宫和养心殿是皇上不住妃子那时住的地方,可以批奏折。
2、养心殿
养心殿的后殿是皇帝的寝宫,共有五间,东西稍间为寝室,各设有床,皇帝可随意居住。后殿两侧各有耳房五间,东五间为皇后随居之处,西五间为贵妃等人居住。
同治年间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时,慈安住在东侧的“体顺堂”,慈禧住在西侧的“燕禧堂”,随时登临前堂,处理政务,确实十分方便。寝宫两侧各设有围房十余间,房间矮小,陈设简单,是供妃嫔等人随侍时临时居住的地方。
养心殿前有琉璃门,曰“养心门”,门外有一东西狭长的院落,乾隆十五年(1750年)在此添建连房三座,房高不过墙,进深不足4m,为宫中太监、侍卫及值班官员的值宿之所。现为宫廷原状陈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