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克绍医学文集》有感:
云飞兄读了我的《第二次开方》的帖子,因为感触类似而觉得亲切,就给我发来邮件希望和我交流。
后来通了电话,聊起彼此的感受,我说我之启蒙,得力于《郝万山讲伤寒论》和冯世纶的几本书,而云飞兄则盛赞李克绍,说他买了《李克绍医学文集》,从中受益良多,并且表示愿意借给我看。
我不喜欢借别人的书,更愿意买来从容的看。于是从蔚蓝网上买来一读,竟然一发不可收拾,差点陷了进去。
同是学院派,郝万山所讲,自有其平实允当处,大抵跟着其老师刘渡舟的路子,依止统编教材,而多有发明。
而李克绍教授纯是自学苦思得来,虽博参诸家而不肯轻信。
其所论辩,不只旁征博引,而且反复推敲,左右辩驳,逻辑清楚,思辨性强。
绝不敷衍!绝不盲从!展卷读来,大呼过瘾,斯是劲敌!。
可是我并不想就此陷进去,我对这一切的精妙产生了怀疑。
李克绍的学问全是自学的,完全没有师承。
他能够成为伤寒大家,这当然令我佩服。
他的《伤寒解惑论》当然了不起,他解传经有其独到的地方,确实好学精思。
他的弟子们如今执掌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伤寒论》这门课一直没有采用统编教材而是坚持用李克绍自编讲义,这不能不说明他确实有其自足以傲世处。
一如他的弟子说“克绍老师的学问充满思辨性”。
“能挑出一个字的毛病来,我和他辨”这是克绍老师自己的话。
呵呵,一个自信的较真的倔老头!但是我感觉如果我选择考中医学院的硕士、博士然后留校任教,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这样子做下来,专门来研究《伤寒论》,要是这么认真,我也可以成为克绍老师这个级别的伤寒学家和伤寒学教育家。
但是“穷诸玄辩,如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入巨壑”。
我常常感觉,有时候书本上说上百十页纸,一件事情还说不清楚,甚至说走样了,但是手把手教一遍,马上就明白了。
文字书本可以载道,但是实在是一个很笨的载体,师徒传承自有自学深思替代不了的地方。
老在书本文字里面兜来转去,不一定都转得出来。
读克绍老师的书,确实充满思辨性,逻辑性。
但是感觉始终隔一层什么,我也说不清。
首先克绍老师是一个学院派,哪怕是一个自学成才的有临床经验的学院派,但不是一个卓越的临床家,不说是一个王语嫣或者段誉,但肯定不是萧峰。
在《李克绍医学文集》p329《伤寒解惑论》之附编“伤寒方古为今用”之七,芍药甘草汤治验:
两臂痉挛症(李克绍医案)孙某,女,中年,两臂乱动,昼夜不止,自己却不停地说:“累死我了!累死我了!”由其家人强按其手臂,才诊了一下脉。
现已记不起是甚么脉象,也记不起处方是什么,只记得当时是以养血息风为治。
服药后无效。
后一老药工李树亭,给予一方:芍药30克,甘草30克。
服后竟获痊愈。
然后跟着克绍老师的编者按。
这个编者按我也可以作出一份交差。
我读了这一则医案感觉这个老药工李树亭虽然不是伤寒学家,但是却能辨出芍药甘草汤证。
而克绍老师却辨不出!我感觉胡希恕先生就肯定能辨出。
我自己的体会是我为学日深,理论起来头头是道,功夫和自信却没有见长。
很多时候老师是一种依归,是一个航标。
中医的思辨,每个人都可以不同,事实上两个不同的郎中得出的诊断常常也是各异,那么病势逼人,这个时候该选择谁的方案?你如果是自学的,没有家世传承,谁敢把病人交给你?所以古语有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刘力红《思考中医》第一章第二节学问传承第三小节师徒相授,有这么一段:
(1)访雨路老师
中医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学问的传承上有着丰富的经验,有些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这个经验就是师徒相授。我想这样一种模式比较有利于中医这样一门特殊学问的传承。
这里我先讲个故事,有一年上半年我到北京办事,到京以后,就向朋友打听,有没有中医方面的“高手”?当然,我打听“高手”并不是要跟他“过招”,而是想找个地方讨教。
因为自己感觉自己中医的火候还太欠缺,而我的恩师又在不久去世了,所以,每到一个地方都很迫切地想找一位高人指点。
这个心情有些像金庸武侠小说中描述的那样。
朋友给我介绍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雨路老师,雨老是搞温病的,他是某位著名老中医的开门大弟子。
某老是我国老中医里非常了不起的一位,他的父亲、祖父、曾祖三代皆为朝廷御医,所以,家学渊源很深。
雨路老师是个悟性很高的人,而且勤于表达,随师三年,深得某老家学三昧。
但,由于其他各方面的因素,以后的师生关系处得并不融洽,甚至到了见面都不打招呼的地步。
我在拜访雨路老师的时候,他给我谈到许多学问上的见解,我也请教了不少问题。
在临送我出门的时候,雨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刘老师,中医这个东西要想真正学好来,只有两个字,就是要有‘师传’”。
这次造访,给我最深的一个感受就是临别时雨老师送我的这两个字。
什么是“师传”呢?师传是个传统的字眼,就是要有师父的传授。
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现在这样一个教育规模里,在我们这样一个教育模式里,有没有“师传”呢?可以说没有师传!这个模式里只存在工具式的老师,却不存在师父。
雨老师与某老的关系有这样不愉快的经历,可是他还是要送这句话给我,这就说明了师父对他的影响之深。
我想雨老师的这句话对中医的学习、中医的传承,应该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
这是我有同感的。
《李克绍医学文集》书中有一篇《李克绍先生传》,有这么一段:。
湖南中医药研究院叶发正研究员撰写的《伤寒学术史》,在“现代伤寒名家对伤寒学的贡献”中将先生列于第二位(列冉雪峰后)。
并指出:李氏研究《伤寒论》最主要的有两条原则,一是要与《内》、《难》、《本经》、《金匮要略》相结合,但不要牵强附会;一是要结合临床来体会,而不是文字表面走过场。
根据这两条原则,加之他有多年的临床经验,雄厚的古文修养,独特的思辨能力,所以他的论著享誉海内外,称得起现代的著名伤寒学家。
我读过《冉雪峰医案》,虽薄薄一册仅七十一案,但是却让我感觉到此是真正高手。
而且当年我母亲肩周炎、腿上静脉曲张老是腿疼,在广州遍治不愈,中山医一院骨科的教授、南方医院骨科的博士都说要开刀,而一个中山医骨科退休的姓谢的副教授一看就毫不质疑地开了华佗再造丸。
我母亲吃了几个疗程,就好了。
我后来在网上查找,发现这个华佗再造丸是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冉小峰中医献出的祖传秘方,而冉小峰是冉雪峰的儿子。
三十年代中医界有南冉北张之说,北张指的是大名鼎鼎的张锡纯,南冉就是冉雪峰。
冉雪峰是六世医传,祖上做过湘军名将鲍超军中军医。
叶氏把冉雪峰排在李克绍之前,列第一位。这倒愈发让我对冉雪峰产生了憧憬。
--启蒙始自温病老师。读到此文,深感荣幸。
冯世纶中医医术怎么样知乎
来自密云区中医院的刘香红是众多医术高明的医生之一,用她大半的年华守护着属于她的“杏林”。
专有特长不断创新
刘香红从事中医内科工作30年,热爱中医药事业,在日常医疗工作中诵读经典,时刻关注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及医学动态,中医药理论功底扎实,运用经方治疗中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擅长对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肾衰竭及内科疑难杂症等进行治疗。
为惠及当地尿毒症患者,2007年10月10日组建密云中医院透析室,刘香红带领科室成员积极开展高通量血液透析、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无肝素血液透析等技术,极大的方便了密云区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
通过努力,透析室由当初建科时4个透析单元增加至现在的24个,在院透析患者达100余人,年透析患者14698人次。
成立肾病专科门诊以来,追随刘香红看诊的病人数不胜数。
来自甘肃的王某,常年在密云打工,首次看诊时,他的肾功能不全,刘香红在治疗中充分发挥利用中医诊疗方法,采取中药治疗,使患者肾功能恢复正常,蛋白尿消失,病情得到好转,并且5年来各项指标一直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直到现在,王某还继续找刘香红复诊。
来自河北的周女士,78岁,因“乏力,恶心呕吐伴尿少一周”就诊,经过检查发现,血肌酐高达644umol/L,血色素正常,无其他病史。
拥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刘香红立即诊断患者为急性肾损伤,通过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中医疗法,患者随症加减,复查时发现肾功能已恢复正常,并坚持每3月及半年随访一次,肾功能及血色素都未见异常。
说起这样治愈的病人,刘香红娓娓道来,脸上洋溢着温暖的笑容,犹如她的“杏林”,带给人温暖。
2016年刘香红接任内二科病房主任兼透析室主任,又多了一份担当和责任。
率先开展中药膏摩疗法,并在全院进行推广应用。
2018年,获批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中医特色技术诊疗中心”技术项目。
密云区中医院内二科“中医药特色技术诊疗中心”技术项目,依托于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及密云区中医院的支持,旨在传承、发展、创新基层中医药传统特色技术。
中医特色技术诊疗中心自2019年10月开始试运行,以中药膏摩、艾灸、手指点穴、拔罐、针灸、穴位贴敷、耳穴压丸、皮内针治疗、梅花针治疗等十余种中医药特色技术服务患者,得到患者一致好评。
“我这个毛病好几年了,半个小时就得上一次厕所,夜里根本睡不好觉,吃药也不管事,在用膏摩治疗了两周后,现在能坚持3、4个小时了。
”“我这个腰,以前疼得都下不了床,在这儿坚持治疗了10多天,现在好多了。
”在治疗室正在进行膏摩治疗的病人称赞不已。
2019年11月11日中心已正式投入临床应用。
师承有轨迹责任有担当
刘香红是医生,同时也是妈妈。
从业以来,她用心培植着自己的“杏林”,但提到自己的女儿,她却露出了惭愧的表情“她小的时候,周末很少带她出去玩,中考、高考我都没陪着她,考上大学也没送过她。
”刘香红除了每天的业务工作、学习外,充分利用休息时间驱车到北京市内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参加全国高层学术论坛,聆听知名专家授课,汲取多家中医学术流派的营养精髓,博采众长,与时俱进,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补给和更新。
她说:“虽然没有时间陪女儿,但我把这些年轻医生、徒弟们都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看着他们成长,我心里更高兴。
”。
为提高自身水平,更好的传承中医,使中医思想在中医人心中生根发芽。刘香红于2018年参加国家级名医姚梅龄举办的学习班,成为传承班的志愿者;参加北京冯世纶经方中医医学院传承班,目前跟诊于冯世纶教授。
刘香红2013年被聘为密云区学科带头人及区级师承老师,开始带徒。
根据2017年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京中医科字〔2017〕95号文件《关于印发2017年新增转移支付老中医学术传承项目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被密云区卫生健康委聘为“密云区中医师承指导老师”。
密云区中医院内二科病房护士长陈立娟提到刘香红主任,眼神中充满敬畏:“我们主任在工作上是一个非常敬业、认真负责的人,她每天都是七点以前就到科室,雷打不动几年如一日,因为还负责透析室的工作所以两边跑,如果透析病人夜间突发什么情况,或者病房病人有特殊情况,她肯定第一时间到位,及时处理。
最近腰椎病犯了,每天忍着疼痛戴着腰围工作,所以无论病房或者门诊、透析病人都特别信任她,说见着刘主任心理踏实,病就快好了一半了!她对待年轻医生毫无保留的传授技术经验,鼓励大家学习进步,而且她特别爱学习,总说既然选择学医,只有不断的学习才不会掉队,才能给病人看好病。
刘主任为人和善温婉,谁有个大事小情的也都愿意跟这个大姐姐说说,几句话就会让你茅塞顿开,心里敞亮,科里医生护士都特别喜欢她。
”。
刘香红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坚持在临床一线,除完成病房工作外,坚持定期出专家门诊,充分发挥了中医特色,运用中医疗法治疗患者水肿、血尿、蛋白尿、肾病综合征及心肾相关性肾脏病等诸多疑难杂症,得到患者和同行认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