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号元素可以作为制作奇异物质的一种方式。
奇异物质的最小号版本“H双重子”(有时也称为ΛΛ双重子态,S=-2,I=0,B=2,J=0,夸克态udsuds或uuddss),是由RobertL.Jaffe在1977年开启的系列工作所提出的,其后的研究者又提出了D*、N-ω、ω-ω双重子态及其他的更低能阶多夸克稳定态。
奇异物质的一个主要的实验构思是使用零号元素(Neutrium),或者是称为四中子(Tetraneutrons)的物质,或是更进一步使用多中子物质(Polyneutron)。
H粒子无法储存,因而不可能对奇异物质进行实验,但多中子物质却还有机会及技术能力来达成,透过瞬间高密度高能激光加压产生局部的中子星内环境,达成下述反应:4n(Neutrium)→4u+8d4u(1)+4d→4u(2)+4s4u+4d+4s→4Λ02Λ0+2Λ0→2H0nH0→S2n(Strangelet,奇异滴反应)使得一个零号元素变成两个H粒子,然后再创造高密度加压环境使H粒子进入更稳定的多夸克态直到转变成奇异物质。
非理论主流封闭而不对外发表论文的量子虫洞学派曾经进行过类似的实验,以低温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进行高密度高能激光加压,试图产生量子虫洞,透过非正式管道流出的非公开实验结果说明这种方法可能因为需要突破夸克禁闭,而导致场势的能阶提升而无法进入稳定态(该实验因资金不足无法达成精度及指向性而最终宣告探测失败)。
nH0→S2n奇异滴反应如果是连锁反应,则是个极端危险的实验,学术研究如果确定其发生可能性后,应当禁止此项实验于地球上进行。
化学30号元素
1、氢:化学符号是H,读qīng
2、氦:化学符号是He,读hài
3、锂:化学符号是Li,读lǐ
4、铍:化学符号是Be,读pí
5、硼:化学符号是B,读péng
6、碳:化学符号是C,读tàn
7、氮:化学符号是N,读dàn
8、氧:化学符号是O,读yǎng
9、氟:化学符号是F,读fú
10、氖:化学符号是Ne,读nǎi
11、钠:化学符号是Na,读nà
12、镁:化学符号是Mg,读měi
13、铝:化学符号是Al,读lǚ
14、硅:化学符号是Si,读guī
15、磷:化学符号是P,读lín
16、硫:化学符号是S,读liú
17、氯:化学符号是Cl,读lǜ
18、氩:化学符号是Ar,A,读yà
19、钾:化学符号是K,读jiǎ
20、钙:化学符号是Ca,读gài
21、钪:化学符号是Sc,读kàng
22、钛:化学符号是Ti,读tài
23、钒:化学符号是V,读fán
24、铬:化学符号是Cr,读gè
25、锰:化学符号是Mn,读měng
26、铁:化学符号是Fe,读tiě
27、钴:化学符号是Co,读gǔ
28、镍:化学符号是Ni,读niè
29、铜:化学符号是Cu,读tóng
30、锌:化学符号是Zn,读xīn
在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排列,最小的排行最先。表中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一列称为一个族。原子半径由左到右依次减小,上到下依次增大。
在化学教科书和字典中,都附有一张“元素周期表(英文:theperiodictable)”。
这张表揭示了物质世界的秘密,把一些看来似乎互不相关的元素统一起来,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体系。
它的发明,是近代化学史上的一个创举,对于促进化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看到这张表,人们便会想到它的最早发明者——门捷列夫。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排列,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同一纵行,编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化学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成为化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随着科学的发展,元素周期表中未知元素留下的空位先后被填满。当原子结构的奥秘被发现时,编排依据由相对原子质量改为原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或核电荷数﹚,形成现行的元素周期表。
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跟元素的原子结构有如下关系:
质子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