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聚合作用:在引物RNA'-OH末端,以dNTP为底物,按模板DNA上的指令由DNApolⅠ逐个将核苷酸加上去,就是DNApolⅠ的聚合作用.酶的专一性主要表现为新进入的脱氧核苷酸必须与模板DNA配对时才有催化作用.dNTP进入结合位点后,可能使酶的构象发生变化,促进3'-OH与5'-PO4结合生成磷酸二酯键.若是错误的核苷酸进入结合位点,则不能与模板配对,无法改变酶的构象而被3'-5'外切酶活性位点所识别并切除之.
[2]3'→5'外切酶活性──校对作用:这种酶活性的主要功能是从3'→5'方向识别和切除不配对的DNA生长链末端的核苷酸.当反应体系中没有反应底物dNTP时,由于没有聚合作用而出现暂时的游离现象,从而被3'→5'外切酶活性所降解.如果提高反应体系的温度可以促进这种作用,这表明温度升高使DNA生长链3'末端与模板发生分离的机会更多,因而降解作用加强.当向反应体系加入dNTP,而且只加放与模板互补的上述核苷酸才会使这种外切酶活性受到抑制,并继续进行DNA的合成.由此推论,3'→5'外切酶活性的主要功能是校对作用,当加入的核苷酸与模板不互补而游离时则被3'→5'外切酶切除,以便重新在这个位置上聚合对应的核苷酸.在某些T4噬菌体突变株中DNA复制的真实性降低,而易发生突变,从此突变株分离得到的T4DNA聚合酶的3'→5'外切酶活性很低.相反,另外一些具有抗突变能力的T4突变株中的T4DNA聚合酶的3'→5'外切酶活性比野生型高得多,因此,其DNA复制真实性好,变异率低.可见,3'→5'外切酶活性对DNA复制真实性的维持是十分重要的.
[3]5'→3'外切酶活性──切除修复作用:5'→3'外切酶活性就是从5'→3'方向水解DNA生长链前方的DNA链,主要产生5'-脱氧核苷酸.这种酶活性只对DNA上配对部分(双链)磷酸二酯键有切割活力作用,方向是5'→3'.每次能切除10个核苷酸,而且DNA的聚合作用能刺激5'→3'外切酶活力达10倍以上.因此,这种酶活性在DNA损伤的修复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对冈崎片段5'末端RNA引物的去除依赖此种外切酶活性.
[4]焦磷酸解作用:DNApolⅠ的这种活性可以催化3'末端焦磷酸解DNA分子.这种作用就是无机焦磷酸分解DNA生长链,可以认为是DNA聚合作用的逆反应,而且这种水解DNA链作用需要有模板DNA的存在.(dNMP)n+XPPi←(dNMP)n-x+X(dNPPP)→DNA。
[5]焦磷酸交换作用:催化dNTP末端的PPi同无机焦磷酸的交换反应.反应式为32P32Pi+dNPPP←dNP32P32P+PPi→DNA
dna聚合酶和连接酶有什么区别
DNA连接酶只能修补DNA双链中有一个小缺口的单链,也就是说,这个缺口的对面,DNA是完整的,不是断裂的。
如果两条链在同一个地方断裂就是2条DNA了,这时连接酶没作用,当然,如果DNA上有不止一个小缺口,只要DNA双链还完整,DNA连接酶就可以进行修补。
DNA聚合酶在DNA复制中期延长作用,根据另一条链按碱基互补不断延长DNA,而DNA复制中所出现的引物水解后留下的缺口,就由DNA连接酶来修补。
RNA聚合酶和DNA聚合酶差不多,就是连接核糖核苷酸形成磷酸二酯键.在DNA复制中(合成引物)和转录中起作用。
DNA连接酶:基因工程里,把切开的两段DNA连起来DNA聚合酶:DNA复制时,把单个的。
脱氧核苷酸
连到正在合成的DNA链上RNA聚合酶:转录或RNA自我复制时,把核糖核苷酸连接到正在合成的RNA。
链上。区别是:连接两段:(DNA1)=====。
======(DNA2)
↑DNA连接酶把单个连到一段上:(脱氧核苷酸)-。
--------(DNA新单链)
↑DNA聚合酶把单个连到一段上:(核糖核苷酸)-。
--------(RNA新单链)
↑RNA聚合酶共同点是:都连接形成
3,5-磷酸二酯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