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属于西安考古遗迹的著名风景区。
大雁塔位于南郊大慈恩寺内,是全国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
相传是唐僧从印度(古天竺)取经回来后,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
大雁塔因仿印度雁塔样式的修建故名雁塔。
由于后来又在长安荐福寺内修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为了区别,人们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荐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传至今。
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约45米,高约5米的台基上。
塔七层,底层边长25米,由地面至塔顶高64米。
塔身用砖砌成,磨砖对缝坚固异常。
塔内有楼梯,可以盘旋而上。
每层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
长安风貌尽收眼底。
塔的底层四面皆有石门,门桅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传为唐代大画家阎立本的手笔。
塔南门两侧的砖龛内,嵌有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述三藏圣教序记》两块石碑。
碑侧蔓草花纹,图案优美,造型生动。
这些都是研究唐代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文物。
唐末以后,寺院屡道兵火,殿宇焚毁,只有大雁塔巍然独存。
寺门内,钟、鼓楼东西对峙。
钟、鼓是寺院的号令,俗有晨钟暮鼓之说。
东侧钟楼内悬吊明代铁钟一口,重三万斤,高三米多。
唐代学子,考中进士后到慈恩塔下题名,谓之雁塔题名,后沿袭成习。
唐代画家吴道子、王维等曾为慈恩寺作过不少壁画,惜早已湮没。
但在大雁塔下四门洞的石门楣、门框上,却保留着精美的唐代线刻画。
西石门楣上的线刻殿堂图尤为珍贵。
今日的慈思寺是明代以来的规模,而寺内的殿堂则是清代末年的建筑。现在大雁塔经过修复,古塔雄伟,寺殿香火缭绕,庭院鲜花争艳,是一处特别吸引国内外游人的游览胜地。
大雁塔有七层,共64米,呈方形角锥状;塔身为青砖砌成,各层壁面作柱枋、栏额等仿木结构;每层四面都有券砌拱门。这种楼阁式砖塔,造型简洁,气势雄伟,是我国佛教建筑艺术的杰作。
大雁塔底层南门两侧,镶嵌着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的两块石碑。
一块是《大唐三藏圣教序》;另一块是唐高宗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记》。
碑侧蔓草花纹,图案优美,造型生动。
这些都是研究唐代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文物。
大雁塔下四门洞的石门楣、门框上,保留着精美的唐代线刻画。
其中,西石门楣上的线刻殿堂图尤为珍贵。
大雁塔在哪个区西安哪个区
位于距离西安市区4公里的雁塔南路的慈恩寺内,全称“慈恩寺大雁塔”。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春,玄奘奏请建造雁塔,到十月建成。
初时塔为五层,砖表土心。
公元701-704年,武则天长安年间重修时改建为七层楼阁式砖塔,一直保存至今。
该塔是为保存从印度取回的贝多罗树叶梵文经而建的,并葬有舍利子万余颗。据说塔名的来历是这样的:大雁塔是玄奘仿照印度的雁塔而建,故沿袭印度塔之原名。塔名前加一“大”字是代表大乘佛教的意思。
大雁塔的南北广场:
北广场:大雁塔北广场以盛唐文化为设计主题,借鉴发展了唐长安城里坊规划模式,主要有三个景区,分别为入口区、水景区和大唐浮雕区,大型的水景区是广场的一个高潮,其两侧布置有绿地区,小型的水景区和地景浮雕区等。
同时具有休憩和观赏的功能。
南广场:唐朝文化是南广场的主要展示元素,玄奘雕塑,广场铺装,墙面浮雕,小品设施等都是为这一主题服务,无论是宏观布局还是细节刻画,都无一与文化的主题脱离,其中中心雕塑区的中心景观就是闻名的玄奘雕塑。
与大雁塔在一条轴线上,与大雁塔交相辉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