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家是行人一律靠右行,所以驾驶员在左边,有助于驾驶员观察道路情况。
左右侧驾驶习惯我们一般称之为:大陆派和海岛派。
绝大部分大陆国家采用的是左侧驾驶习惯,海岛国家采用右侧驾驶习惯(部分右侧驾驶的大陆国家也基本上有很长时间的殖民地史)。
但是地球上还是左侧驾驶的国家居多,北欧的瑞典为了该右侧驾驶为左侧驾驶,付出了12亿欧元的代价!。
方向盘置左、采用右侧行车起源于马车夫坐在左侧、靠右行走的习惯。
马车夫都是右手执鞭赶车,自然坐在马车的左侧才方便。
18世纪后期出现在美国的八匹马拉大篷车,在窄路上行驶时,两车迎面相遇,彼此都向右侧靠,并俯视马车的左侧,防止自己的车轴被对方撞坏。
汽车问世后,美国人、德国人和法国人都依照马车夫的习惯,把方向盘放到了座位的左侧,靠右边行驶。
二战前,我国受英、日等国影响,所以方向盘在右、靠左行驶;二战后美国汽车源源进入我国,方向盘是在左的,所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战时运输管理局决定改为右侧通行了。
目前实行左侧行车,方向盘在右侧的国家和地区有:英国、爱尔兰、马来西亚、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印尼、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国家和我国的香港、澳门地区。
马车夫坐的地方叫什么
“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浩瀚的华夏文明除了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同样也有富有乐趣的生活点滴。
古代的交通方式并不发达,但是人们总免不了出行,而在陆地上除了步行之外就剩下了乘坐马车的方式,因此让一个行业应运而生,那就是车夫。古代的车夫也叫做造父、辇父、驸马等。
车夫有着悠久的历史,从马车诞生的那天起,各种各样的故事也就随之展开,虽然在时光的长河中并不起眼,但一样有着他们独特的魅力。
然而据《史记》记载,事情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因为古代也得考驾照,交通违规照样会受到罚款,情节严重者甚至还要面临牢狱之灾。
根据秦朝的律法,驾考四次不过的人就会被取消考试资格,甚至会被罚四年的徭役,相比今天的驾照,可真是严苛了,毕竟现在的驾考就算考不过,没事,可以继续考嘛,不会因为驾考不过就被发往边关劳役。
与现代驾考不同的是,古代的驾考不会给你发驾驶证,但一样有非常正规的张榜公示,详细的介绍了谁具有驾驶马车的资格。
大致上来说,古代的车夫和今天的出租车司机很相似,他们都是通过驾车来获取劳动报酬的,而与现在的专职司机一样,古代也有很多车夫会专门服务于一些达官贵人,以此来获取固定的收入和额外的赏金。
这让他们的生活有了一份保障,也是安身立命的资本,但是完全服务于雇佣他们的一家人,也和普通的车夫有很大的区别,首先自由度上就要下降不少,可能每天都要赶车,也可能会有很多的休息时间,这都要根据雇主的家庭情况而定。
因此相比他们而言,喜欢自由的车夫们则不会专门服务一家,而是通常选择一个位置等待客人,载着客人前往指定的地点。
尽管这样的方式拥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但同时也降低了收入的稳定性。
车夫们打大多都是一些平民百姓,在过了农忙时节的时候,就会选择靠赶车来维持生计。以此来获得一些额外的收入自己或者家庭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车夫是特殊的,因为他们的服务对象是军队,这部分人要经过严格的选拔,毕竟刀剑无眼,在战场上只有更强大的人才能活下来。
因此战争过后,军队里的车夫就变得非常吃香,很大一部分都会被选去当做大臣的专用车夫,这部分车夫也可以看做是整体的精英阶级,无论是驾车技能还是意志品行,经历战火的洗礼都让他们成为车夫中顶尖的存在,他们有着一定的社会地位,甚至有一部分与雇主交情深厚,通过引荐一举跻身上流社会,完成从车夫到贵族的华丽转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