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的已经把资本和资产的不同概念说的很清楚了,我不再赘述,想补充一些个人看法:。
资本,与资产相比较而言,更多的是一个法律用语,因为在我国开办企业需要资本,而资本是需要登记注册的,并且不同的企业或者不同的经营方式需要不同的资本投入额,在投资者将拥有的合法资产投入所开办企业,经工商部门核准登记后,就变成了合法的企业资本,也就是注册资本的概念,投资者投入资本的多少代表了股东所享有的合法权益的大小,是成比例的.
而资产,更多的是一个财务用语,代表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在投资者将资本投入到企业之后,就会成为企业的拥有的资产,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来实现资产增值,从而为投资者带来投资回报。
当然,也可能出现经营亏损,资产缩水或者贬值,投资者承担投资失败的法律后果。
另一方面,资本是个静态的概念,只代表公司设立时或者变更登记时那个时点上的数额;而资产是个动态的概念,资产可以升值、贬值、报废,而资本不存在报废的情况。
举例来说:某投资者将100万资金投入到企业,那么该企业的资本就是100万元,当然也是企业初始所拥有的现金资产,金额也是100万。
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比如购材料加工产品然后销售进而实现收入,或者将资金对外投资收取投资收益,一年后资产变成150万元,这个时候企业的资产是150万,而企业的资本仍然是100万。
资本,也不等同于财务报表中的所有者权益,或者说净资产的概念,也就是说在数额上,资本≠所有者权益,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包括企业的资本,还包括计提的盈余公积,累计实现的经营利润等,所以:所有者权益≥企业资本,而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所以资产和资本在数额上应该没有绝对的公式来概括,资产可能大于资本,也可能小于资本,要看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管理水平,以及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了(比如现在的金融危机)和税收环境、法律环境了。
不太成熟,供参考和理解
资本增值与资本增殖
资本家雇佣工人进行生产,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或者增加劳动强度,工人生产出了更多的商品,这里更多的商品中就包含了剩余价值。
这里假设,契约里约定的是一个鞋厂工人一天工作8个小时,生产8双鞋子,工资80元;每双鞋子成本10元,售价20元共160元,这里160元内,除去80元的不变资本,剩下的80元就是工人的工资,即可变资本。
资本家的本性是追求剩余价值,这样不亏本不挣钱地进行生产是不符合现实的。
因此资本家通过缩短中间休息时间、加快生产速度等等增加劳动强度的措施,结果一天生产出了16双鞋子,共320元的商品。
这里320元中除去成本(固定资本)160元,除去工人每天的工资80元,还剩80元,这80元是什么?即不是可变资本,因为工人工资的80元已经发过了;又不是固定成本,因为成本也除去了,所以这里的80就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剩余价值。
资本家正是将此据为已有,并用这来扩大再生产,实现资本增殖的。
-----以-------下------理-------论-------解------释------。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则是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和价值增殖的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劳动过程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
劳动过程需要具备三个要素: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劳动过程就是劳动者通过自己有目的的活动,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出人们所需要的物质资料或产品的过程。
这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也就是生产力发挥作用的过程。
劳动过程这种一般性质,是一切社会的劳动过程所共有的,同样也适用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但是,人的劳动不是单个人活动的孤立过程,而是一定生产关系下的社会过程。
因而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劳动过程又各具自己的特点。
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以后,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归资本家所有了。
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迫使工人去劳动,于是就开始了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
既然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就是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那么它就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二是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而不归直接从事生产的工人所有。
在劳动过程中,工人为资本家生产某种使用价值,但使用价值本身并不是资本家追求的目的。
资本家是为出卖而生产,为赚钱而生产。
因此,资本家所关心的是,要生产具有交换价值的使用价值,生产能够出卖的商品;不仅要创造价值,而且还要带来剩余价值。
商品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的商品生产,这个生产过程也具有二重性,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对资本家来说,劳动过程,使用价值的生产,只不过是价值增殖的手段;剩余价值的生产,价值增殖,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剩余价值的产生离不开价值形成过程,价值形成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基础,价值增殖过程不过是价值形成过程的延长。
商品的价值形成过程包括旧价值的转移和新价值的创造两个方面。
所谓旧价值,主要是指生产商品时所消耗的原材料的价值和所磨损的生产设备的价值。
这部分价值是工人过去的劳动创造的,是已经物化的劳动,因此叫旧价值。
工人使用这些生产设备,加工原材料所付出的劳动,是正在进行的劳动,同物化劳动相对而言,所以称之为活劳动。
这种活劳动的消耗形成新的价值。
旧价值的转移和新价值的创造是同一个劳动过程的。
两个方面。
同一生产者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把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保存下来,并转移到新产品上去;作为抽象劳动,则形成商品的新价值。
例如,一个纱厂资本家,按劳动力价值3元购买到工人一天的劳动力,以10元购买棉花、纱锭等生产资料。
假定工人用6小时的具体劳动把棉花、纱锭的价值10元转移到棉纱上;同时,这6小时还作为抽象劳动,创造了3元的价值凝结在棉纱中。
这样,。
所生产的棉纱的价值就是13元。
结果,商品的价值只等于预付资本的价值,资本家在生产中预付了13元,在出卖商品之后同样收回13元。
如果价值形成过程就此停止,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恰好等于资本家购买劳动力的价值,那么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
资本家的生产过程如果只到价值形成过程了结,显然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相违背的。
资本家购买了工人一天的劳动力,这一天的。
劳动力的使用就属于他了,那么他就决不会只让工人劳动6小时,他要使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上,从而使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的价值。
比如,由6小时延长到12,这样,工人12小时的劳动需要消耗的棉花、纱锭等也要相应地增加一倍,由10元增加到20元,工人在经过了12小时的劳动把20元棉花、纱锭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棉纱上的同时,还创造了6元的新价值。
这样,新商品的价值就是26元。
资本家按价值出卖棉纱,除了补偿预付购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资本23元以外,还有3元的余额。
这样,剩余价值就产生了,价值形成过程变成了价值增殖过程。
马克思指出:“如果我们现在把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比较一下,就会知道,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21页)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就在这里。
至此,资本流通公式和价值规律的矛盾得到了解决。
资本家在市场上按照劳动力的价值购买劳动力,在经过生产过程消费劳动力以后,生产出来的商品又按照价值在市场上出售。
在这一过程中,资本家使价值形成过程变成了价值增殖过程,他出售商品所获收入的价值大于预付的资本额,于是他获得了剩余价值,从而使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统一起来,成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