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本的一般特点:
1、增殖性。不断地和无限地追求自身的价值增殖,是资本的区别于一般货币的根本特征。
2、运动性。资本只有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相统一的运动过程中才可能增殖。资本运动速度的快慢反映了资本增殖能力的强弱和形成一定时期内资本增殖量的多少。
3、返还性。投资者在开始投入资本的时候,就蓄意要回收它。
4、风险性。资本具有收益和风险并存的特点。一般情况下,收益越大,风险也可能越大。
二、资本的主要形态:
1、货币资本形态。即以货币形态表现的资本,它是资本最一般和初始的形态。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中,货币资本主要存在于资本的购买阶段,用于购买其他生产要素。
2、实物资本形态。是以物质形态表现的资本,包括投入商品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一切物的要素和待售的产出品,也称物质资本。
3、无形资产形态。是指市场主体所占有和使用的以知识形态存在的特有经济资源。它可以较长期的为该主体提供一定的特殊权利,或有助于该主体取得一定的收益,通常包括: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版权等。
4、虚拟资本形态。是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
资本在商业银行的作用:
(1)资本为商业银行提供融资;
(2)吸收和消化损失;
(3)限制商业银行过渡业务扩张和风险承担;
(4)维持市场信心;
(5)为商业银行管理,尤其是风险管理提供最根本的驱动力。
资本增殖含义
马克思经济学认为资本的增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他认为只有在生产阶段,才能产生资本价值的增值。
而在购买阶段和销售阶段,都不产生增值。
马克思认为流通只表示交换关系,而双方的交换是不增值的。
他说,价值增值不会发生在货币上,货币只能实现购买。
所以,价值的增值只能发生在资本流通中的商品上,而且不是发生在商品的价值上,是发生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上,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殊性,它的使用同时就是价值创造的源泉。
马克思认为这种商品就是劳动力。
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所以有这样的推论。
扬弃了劳动价值论之后,在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基础上,让我们沿着马克思的思路来分析以下问题:
第一.流通并不只是表示简单的交换关系,它包含了消费群体的选择,市场渠道的开拓,营销手段的利用。
这里离不开营销决策,离不开营销管理者的意志和行动。
一个商品从生产者手中转到销售者之手,又通过市场流转到消费者手中,随着商品所有权的变更,它的价值一定是在逐步增大。
同一商品在销售者手中,它的价值(即私人价值)一定小于市场价格(即社会价值),否则销售者就不会卖出;当消费者买入这个商品,同一商品转入消费者手中,它对于消费者的价值(新的私人价值)一定大于市场价格,否则消费者就不会购买。
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关键在于不同主体的价值的比较。
交换实际就是选择,就是决策,你之所以舍甲而求乙,当然是因为在价值上乙大于甲。
就好比企业职工之所以“跳槽”,必然是他认为目标企业对于他的价值大于现在企业,而决不是小于或相等。
第二.生产过程的资本增值虽然比流通领域更为复杂,但依然离不开管理决策,离不开经营管理者的意志和行动。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都会产生资本的增值。
在购买阶段,货币资本变为了生产资本。
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对于企业家来说,其价值应大于原来的货币资本,这是他们购买的根本原因。
这价值中自然包含了他们对于未来的预期。
在生产阶段,通过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生产资本转变为商品资本。
由于同样的原因,这商品资本也一定大于它转化前的生产资本。
这里的增值并不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大于其价值的部分,而是由于这一切运作都是按照企业家的意志和行为得来的结果。
在销售阶段,将商品资本再变为货币资本,这时回到生产企业的货币资本一般要大于出售前的商品资本,更大于当初准备生产时的货币资本。
也就是说,资本的增值是一个连续的运动过程,如果上述一系列运作都符合市场需求的话,这时的资本已经是第三轮价值增值,只不过我们一般没有必要将它们分开测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