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存储器是一种以半导体电路作为存储媒体的存储器,内存储器就是由称为存储器芯片的半导体集成电路组成。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半导体存储器的相关知识。
半导体存储器内存的工作原理:
内存是用来存放当前正在使用的(即执行中)的数据和程序,我们平常所提到的计算机的内存指的是动态内存(即DRAM),动态内存中所谓的“动态”,指的是当我们将数据写入DRAM后,经过一段时间,数据会丢失,因此需要一个额外设电路进行内存刷新操作。
具体的工作过程是这样的:
一个DRAM的存储单元存储的是0还是1取决于电容是否有电荷,有电荷代表1,无电荷代表0。
但时间一长,代表1的电容会放电,代表0的电容会吸收电荷,这就是数据丢失的原因;刷新操作定期对电容进行检查,若电量大于满电量的1/2,则认为其代表1,并把电容充满电;若电量小于1/2,则认为其代表0,并把电容放电,藉此来保持数据的连续性。
半导体存储器的分类:
半导体存储器是一种以半导体电路作为存储媒体的存储器,内存储器就是由称为存储器芯片的半导体集成电路组成。
按其功能可分为:随机存取存储器(简称RAM)和只读存储器(只读ROM)。
RAM包括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和S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当关机或断电时,其中的信息都会随之丢失。DRAM主要用于主存(内存的主体部分),SRAM主要用于高速缓存存储器。
ROM主要用于BIOS存储器。按其制造工艺可分为:双极晶体管存储器和MOS晶体管存储器。按其存储原理可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
半导体存储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有两个主要技术指标;存储容量和存取速度
1、存储容量
存储容量是半导体存储器存储信息量大小的指标。半导体存储器的容量越大,存放程序和数据的能力就越强。
2、存取速度
存储器的存取速度是用存取时间来衡量的,它是指存储器从接收CPU发来的有效地址到存储器给出的数据稳定地出现在数据总线上所需要的时间。
存取速度对CPU与存储器的时间配合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存储器的存取速度太慢,与CPU不能匹配,则CPU读取的信息就可能有误。
3、存储器功耗
存储器功耗是指它在正常工作时所消耗的电功率。通常,半导体存储器的功耗和存取速度有关,存取速度越快,功耗也越大。因此,在保证存取速度前提下,存储器的功耗越小越好。
4、可靠性和工作寿命
半导体存储器的可靠性是指它对周围电磁场、温度和湿度等的抗干扰能力。由于半导体存储器常采用VLSI工艺制造,可靠性较高,寿命也较长,平均无故障时间可达数千小时。
5、集成度
半导体存储器的集成度是指它在一块数平方毫米芯片上能够集成的晶体管数目,有时也可以每块芯片上集成的“基本存储电路”个数来表征。
通过以上介绍,对半导体存储器也是有着很好认识,感谢你停下宝贵的时间来欣赏小编的文章,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请继续关注日隆资讯哦。
半导体存储器分为哪两种其中谁具有易事性
存储器分为易失性和非易失性两种:属于易失性存储器的是RAM。
一、存储器
存储器(Memory)是现代信息技术中用于保存信息的记忆设备。在数字系统中,只要能保存二进制数据的都可以是存储器。在集成电路中,一个没有实物形式的具有存储功能的电路也叫存储器,如RAM、FIFO等。
在系统中,具有实物形式的存储设备也叫存储器,计算机中全部信息,包括输入的原始数据、计算机程序、中间运行结果和最终运行结果都保存在存储器中。
在集成电路中,一个没有实物形式的具有存储功能的电路也叫存储器,如RAM、FIFO等;在系统中,具有实物形式的存储设备也叫存储器,如内存条、TF卡等。
计算机中全部信息,包括输入的原始数据、计算机程序、中间运行结果和最终运行结果都保存在存储器中。它根据控制器指定的位置存入和取出信息。有了存储器,计算机才有记忆功能,才能保证正常工作。
计算机中的存储器按用途存储器可分为主存储器(内存)和辅助存储器(外存),也有分为外部存储器和内部存储器的分类方法。
外存通常是磁性介质或光盘等,能长期保存信息。
内存指主板上的存储部件,用来存放当前正在执行的数据和程序,但仅用于暂时存放程序和数据,关闭电源或断电,数据会丢失。
二、计算机存储器的功能
计算机存储器根据控制器指定的位置存入和取出信息。
有了存储器,计算机才有记忆功能,才能保证正常工作。
内储存器直接与CPU相连接,储存容量较小,但速度快,用来存放当前运行程序的指令和数据,并直接与CPU交换信息。
外储存器是内储存器的扩充。
它储存容量大,价格低,但储存速度慢,一般用来存放大量暂时不用的程序,数据和中间结果,需要时,可成批的与内存进行信息交换。
外存只能与内存交换信息,不能被计算机系统的其他部件直接访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