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梦扬州·晚云收》
宋代:秦观
晚云收。正柳塘、烟雨初休。燕子未归,恻恻清寒如秋。
小栏外,东风软,透绣帷、花蜜香稠。江南远,人何处,鹧鸪啼破春愁。
长记曾陪燕游。酬妙舞清歌,丽锦缠头。殢酒为花,十载因谁淹留。
醉鞭拂面归来晚,望翠楼,帘卷金钩。佳会阻,离情正乱,频梦扬州。
译文:傍晚时分,在栽满了杨柳的堤岸上,一场蒙蒙细雨刚停。
怎么去年的燕子还不见飞回来呢?真让人心烦,正是春天,可让人已有了秋寒的感觉。
小栏外面春风轻柔,恋人尚未归来。
蜂儿经过一春的辛劳,收获甚丰,诱人的蜜香都透过绣帏浓浓地散发着。
而自己心里却没有一丝甜意,恋人只说到江南一带去了,可江南那样遥远广大,到底在何处呢?正苦苦地想着,耳边又传来鹧鸪讨厌的啼叫声,更使人不胜忧愁。
我记得,曾陪你一起宴游,为了报答你优美的舞姿和清妙的歌声,我用丽锦为你缠头。
我迷恋酒色,长时间地淹留在扬州,还不是因为你吗?在那些日子里,我经常骑马去游乐,直到天黑了,才喝得醉醺醺地回来。
可抬头望翠楼时,你每次都卷起帘子,在等待着我。
可惜现在我俩远隔千山万水,难以相会。
想你想得我心绪烦乱,只能在梦中频频地与你相会了。
2、《扬州慢·淮左名都》
宋代: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译文:扬州自古是淮南东路的名城,这里有著名游览胜地竹西亭,初到扬州我解鞍下马作停留。
当年那春风十里繁华街道,如今却是荞麦青青孤单可怜。
自从金兵侵犯长江流域以后,连荒废的池苑和古老的大树,都厌恶再提起那场可恶的战争。
临近黄昏凄清的号角已吹响,回荡在这座凄凉残破的空城。杜牧曾以优美的诗句把你赞赏,今若重来定会为你残破而惊。
纵使有豆蔻芳华的精工词采,纵有歌咏青楼一梦绝妙才能,也难抒写此刻深沉悲怆感情。二十四桥依然完好毫无损伤,桥下波心荡漾一弯冷月寂寞。想那桥边红芍年年花叶繁荣,不知年年有谁欣赏为谁而生?
3、《忆扬州》
唐代:徐凝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头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译文:萧娘脸嫩难承受眼泪,桃叶女眉长易显忧愁。天下若是三分明月夜,有二分无奈要在扬州。
4、《遣怀》
唐代: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译文:困顿江湖饮酒作乐放纵而行,揽着美人细腰醉看歌舞轻盈。扬州十年好像做了一个大梦,只落得青楼薄情负心的声名。
5、《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
宋代:辛弃疾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
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
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译文:落日雄浑,边境上战争的烟尘涌起,秋高气爽,金兵大举进犯我领地。看我雄壮的十万大军奋勇迎敌,江面上排列的战舰如高楼耸立。
谁说苻坚的士兵投鞭就能截断江流,想当年昌顿谋杀生父,响箭上染满血迹,佛狸南侵在风雨中节节败退,最终也死在他自己的亲信手里。年轻时我像苏秦一样英姿飒爽,跨着战马身披貂裘为国奔走效力。
如今我一事无成人已渐老,搔着白发又经过这扬州旧地。
我已经厌倦了官宦生涯,真想到江湖间种桔游憩。
你们二位都是东南的名流,胸藏万卷诗书前程无比。
让我尝试着为你们出谋划策:不要学李广在南山闲居射虎,去当个“富民侯”才最为相宜。
落梅妆的典故与以下哪一位古代公主有关
一字头:
亦称“两把头”。满族妇女的一种发式。
其式于头顶后横梳二平髻,如横二角于脑后,望之如“一”字,故称。
亦因其形状似一如意横置脑后,故又有“如意头”之称。
二髻间多插以双架以成双角,亦称“架子头”。
其间名称各异,形式稍有差别而大体相类,一般左右横出约一尺左右。
三角髻:
亦称“三髻丫”。古代妇女的一种髻式。
其式高绾三个髻于顶,余发后垂至腰际。
大拉翅:
满族妇女的一种发式,由“一字头”发展而来。
于顶后左右横梳二平髻,绕以阔约寸许帛条于发根,其上插以宽寸余,长六寸左右的版片(即扁方),使余发绕扁方与髻根成“T”字形,再加以首饰之类。
丸髻:
古代的一种髻式。
其式结髻两丸于两耳上侧,故称。
始于汉魏六朝,其时青少男女有为之者,唐宋以降,民间年轻女子亦多效其式。
小髻:
古代女子的一种髻式,大抵不加髲梳成,盛行于唐代。
小鬟:
古代女子的一种发式,即环成小发髻。
丫髻:
亦称“髻丫”。古代的一种发式。
将头发绾成两个髻结,分盘在头顶左右两侧,状如丫,故称。
丫角:
古代孩童的一种发式,即丫髻。
双鵶:
古代少女的一种发式,犹丫髻。又说其黑如乌鸦之双翅,故称。
叉手髻:
古代女子的一种髻式。
其式发分两束,左右上绾于顶如叉手状,故称。
不走落:
古代的一种发式,大致属于高髻之类,始自宋代宫妃。
其式即紧绾高髻于头顶,不易变形,故称。
午达:
亦称“羁”。古代少女的一种发式。
其式于头顶梳成环辫各一,纵横相交。或谓于顶上束两髻,一前一后如*首。
巧额:
古代头发的一种式样。略如后世之刘海,但曲卷而密实。
囚髻:
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
其式把发根紧束;于其上梳出发髻。因其式为匆匆束就,与囚徒束发相类,故称。
唐代中后期十分流行。
仙髻:
亦称“仙人髻”。古代妇女发式的一种。
其式将发绾于头顶。
相传此髻始于秦始皇宫,至唐宋犹有为之者。
半翻髻:
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
其式发髻高耸而顶部向一边斜翻,流行于唐初。
危髻:
指高髻。
其式将发高绾于头顶。
抛家髻:
亦称“鬅鬓”,“凤头”。古代女子的一种发式,大致由椎髻发展而来。
其髻为两鬓下梳后,上绾于额前上方,束成一形如椎状的髻。因其两鬓蓬松半遮面部,犹如匆匆弃家远去貌,故称。
唐后期尤流行,直至清代,仍为不少仕族女子所采用。
牡丹头:
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
其式两鬓蓬松,绾高髻于顶以假发衬垫,高约七寸至一尺,加以黏汁润之。
明清时在江南苏杭等地尤为流行。
抓髻:
古代的一种发式,多为未婚女子所用,借以标明身份。
其式上拢头发,绾于头顶或顶两旁,形如握拳。
低鬟:
亦称“低髻”。古代发式的一类。
一种梳在额前,一种梳在后脑,因其式低卑,故称。
唐宋时较为流行。
杭州攒:
古代妇女的一种发髻式样。因其流行于杭州一带,故名。大致在宋元时期较为流行。
其式为将发高绾于脑后,并呈蓬松飞动貌。
拔丛髻:
古代妇女的一种发髻式样。
其式为将髻梳于额间,使发障掩额前。
流行于唐末。
垂髾:
指后垂的发髻。一说燕尾髻。
卷发:
亦称“虿发”。古代女子的一种发式,即卷曲头发作为装饰。
其制创始于先秦。
前刘海:
古代的一种发式,其式为于额上留一排一二寸长的短发垂下,或平剪如横抹一线,或微作弧形,或似月牙形等。
此种发形原为幼女所用,清光绪庚子后,不分男女老幼,多有用者。
飞天紒:
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其式绾发成三环形,直竖头顶,若飞天状,故称。
流行于南朝宋。
飞仙髻:
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始见于汉代,其式绾发于顶,呈飞动状。
传世之汉书像石中犹有所见。
珠髻:
指饰有珠玉等饰物的发髻。
峨髻:
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
其式与高髻,云髻相似。
峩鬟:
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
其式绾发成环形髻,高耸于顶。
倭堕髻:
亦称“倭鬌髻”。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由梁冀妻孙寿所创堕*髻演变而成,东汉和帝时开始流行。唐时最为流行,至清尚流传不衰。
其式为发髻向额前俯偃。一说发髻斜垂于脑后。
高髻:
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
其式将头发上绾于顶,结高约一尺的髻。因其高耸于顶,故称。
原为汉代长安妇女崇尚,后流布四方,唐代更为流行,至明清犹有沿袭者。
云髻:
亦称“步摇”。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属高髻中之高者,因其似云浮空,故称。
凌云髻:
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
发髻高耸蓬松,如入云端,故称。
始见于秦汉时。
流苏髻:
古代的一种发式。
其式发绾于后,余发结为左右两辫,饰以朱翠,形如流苏,故名。
偏髾髻:
古代少女的一种发式。
其式绾顶心长发为卧髻,余短发四垂,仅及眉目。
始见南北朝宫中,明清时犹有袭用者。
椎髻:
古代的一种发式,即将头发绾成椎形髻,束之于顶。
原为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发式,男女并行。现在一些少数民族仍有为此髻者。
朝天髻:
古代女子的一种发式。
其发高绾于头顶,作朝天状,故名。
扬州攒:
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流行于宋元时期。
其式为将发低绾于脑后,常掺以假发,以求其蓬勃。
闹扫妆:
省称“闹扫”。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
为散乱而从下往上扬起的髻式,形如夏风吹散状。
流行于唐贞元以后。
凤髻:
古代的一种髻式,其髻高耸于头顶,作凤立状,故称。
相传此发式为周文王所创,后世女子于髻上饰以凤类钗环,亦称。
新兴髻:
古代女子的一种髻式。
相传为汉成帝妃子赵飞燕姐妹所创制;至宋元时犹有为之者。
慵来:
亦称“慵妆髻”。古代妇女髻式的一种。
指随手梳的宽松小髻。
盘桓髻:
省称“盘桓”。古代妇女的一种髻式,其髻作螺旋状,盘于脑后。
创始自东汉梁冀妻孙寿,后经魏晋,以至唐宋均有沿袭者。
盘鸦:
古代妇女发式的一种。创始于唐末宫中,宋元沿袭不衰。
其式将发髻结于头顶,向两边飞动,形似乌鸦盘旋,故称。
堕*髻:
亦称“堕*妆”,省称“堕*”。古代妇女一种发式,创自东汉时,魏晋以来逐渐为其它发式所取代,但由此派生出不少相似的发式,如倭堕髻等,至清仍流行不衰。
其式大致式发髻侧垂在一侧,如人从*上堕落之式,故称。一说发髻松垂,像要堕落。
髽:
古代妇人的丧髻。其式以麻与发合结,不用发簪。
髽髻:
亦称“乌蛮髻”。古代的一种发式。本为少数民族男子所梳之髻,后逐渐为汉族女子与贫士所采用。至明清犹传不绝。
其式盘发成把,高叠于头顶,髻尾作尖锐状,与椎髻相似。
螺髻:
亦称“香螺”。古代女子的一种髻式,当是效佛像中之螺髻而成,即于头顶梳一单髻,下大上尖,外形如螺壳状。
唐宋多有为此髻者。
缕鹿:
古代妇女的一种髻式,其式发髻呈螺旋式高高盘起,下大上小,髻中以柱支撑,髻上饰以羽毛或其他饰物。
流行于汉代,唐宋以来的大盘髻,小盘髻,当是这种髻式之余形。
鬈首:
亦称“鬈笄”。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
其式左右分发为两部分,结束后垂余两侧。
鬃角:
指高耸之髻。
蝉髻:
亦称“蝉翼髻”,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
因发髻缥缈如蝉翼,故称。
始于汉魏时,唐宋犹有为之者。
绳发:
一种少数民族的发式,即将发编成条条绳索似的发辫。
双鬟:
古代女子的一种发式。
其式于头顶两侧梳发髻,故称。
蠃髻:
亦作“罗髻”。古代的一种发式,因其似蚌,螺之壳,故称。或谓似蜗牛之壳,故亦称蜗髻。流行于唐宋时。
蠃鬟:
古代女子的一种发式,与蠃髻相似。,外形似螺壳状,故称。
流行于宋元之时。
辫髻:
古代的一种发式,即编发为辫盘于头顶或脑后。
宝髻:
古代贵族妇女的一种发式,因在髻鬟上饰以金银宝玉翠珠等,故称。
缬子髻:
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
古人之发多以笄挽住,以纚网起,男女所用无异。至晋代妇女始用印花的丝织品束发髻。
灵蛇髻:
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其式无常形,盖效蛇之盘曲之形随意绾之,犹如盘蛇,故称。
流行于魏晋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