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瓦里斯特·伽罗瓦,(1811–1832),IQ=320,法国数学家。
现代数学中的分支学科群论的创立者。
用群论彻底解决了根式求解代数方程的问题,而且由此发展了一整套关于群和域的理论,人们称之为伽罗瓦群和伽罗瓦理论。
在世时在数学上研究成果的重要意义没被人们所认识,曾呈送科学院3篇学术论文,均被退回或遗失。
后转向政治,支持共和党,曾两次被捕。
21岁时,因父亲的去世,著作被拒,女友离去的多重打击,自己有女友未婚夫决斗,自知自己必死无疑,事先告诉自己好友自己将死,请将自己的数学研究成果保留。
在决斗的头一天,埃瓦里斯特·伽罗瓦奋笔疾书,想写下自己的所有论述,并不断在纸上写下“我没有时间。
”的字眼。
他就仅用了天还未亮的这一个清晨,就解决了历代数学家数个世纪,一直不能完成的成就。
当天早上前去决斗,随后决斗而死。
WilliamJamesSidisIQ=265+。
威廉·詹姆斯·席德斯
1924年5月21日,他和弟弟Loeb一起冷酷地无故杀害了一个14岁的邻家孩子(BobbyFrank),只是为了证明他们的智力能够干成一桩“完美的谋杀”而不被侦破,当时他19岁。
伊曼纽尔·斯维登伯格EmanuelSwedenburgIQ=205。
1688年,瑞典斯德哥尔摩一个基督教家庭诞生了一个小孩。
从小他就有神秘的倾向,不到10岁就会和牧师们谈论神的事情。
大学毕业后,便到英国研习物理和天文学,也到过荷兰、法国和德国,他也喜欢机械,曾学习制表、书籍装订、雕刻术和镜片研磨等。
尔后又研究宇宙论、数学、解剖学、经济学、冶金学、地质学和化学。
他几乎通晓那个时代的所有学问,学术成就远远超过他那个时代的水准,至今尚未能完全被理解。
50多岁后,他放弃一切,开始了自称的“天启”的灵界沟通的生涯。
所著的《灵界记闻》厚达8大册数千页,记录了他30年来在“异界”的所见所闻。
GottfriedWilhelmLeibnizIQ=260。
莱布尼茨(1646-1716),德国哲学家,和牛顿同为微积分学的创建人。
1646年7月1日生于莱比锡,1716年11月14日卒于德国的汉诺威。
他的多才多艺在历史上很少有人能和他相比。
他的著作包括哲学、历史、语言、生物、地质、机械、数学、物理、法律、外交、神学等方面。
同时他还被认为是计算机科学和数理逻辑的创始人。
HugoGrotiusIQ=200
格劳秀斯(1583-1645)自幼有神童之称,11岁进入莱顿大学学习,15岁赴法国奥尔良大学攻读法律专业,16岁回荷兰海牙任律师,20岁任官修《荷西战史》总编辑,25岁担任荷兰等省检察长。
然而格劳秀斯的成功并不限于此,他的著作《战争与和平法》、《捕获法》和《论海上自由》,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近代国际法的基本原理,才使他成为近代国际法学的奠基人,而被世人誉为“国际法始祖”。
AristotleIQ=200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他是古希腊斯吉塔拉人,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家。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一年之后,公元前322年,亚里士多德因身染重病离开人世,终年六十三岁。
去世的原因是一种多年积累的疾病所造成的。
关于他被毒死,或者由于无法解释潮汐现象而跳海自杀的传言是完全没有史实根据的。
编辑本段
主要观点及主要思想
对科学的分类
亚里士多德把科学分为:
1.理论的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和后来被称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哲学);
2.实践的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和修饰学);
3.创造的科学,即诗学。
哲学
亚里士多德首先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世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
“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
就像是现在有一只鼓翅乱飞的鸡,这只鸡的“形式”是它会鼓翅、会咕咕叫、会下蛋等。
当这只鸡死时,“形式”也就不再存在,唯一剩下的就是鸡的物质。
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
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
这些思想已经包含了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过程的指导原理。
可是亚里士多德对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图的更为丰富,因为他接受了一些古希腊时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他指出,因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质料因,即形成物体的主要物质。
第二种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图案和形状。
第三种是动力因,即为实现这类设计而提供的机构和作用。
第四种是目的因,即设计物体所要达到的目的。
举个例子来说,制陶者的陶土为陶器提供其质料因,而陶器的设计样式则是它的形式因,制陶者的轮子和双手是动力因,而陶器打算派的用途是目的因。
亚里士多德本人看中的是物体的形式因和目的因,他相信形式因蕴藏在一切自然物体和作用之内。
开始这些形式因是潜伏着的,但是物体或者生物一旦有了发展,这些形式因就显露出来了。
最后,物体或者生物达到完成阶段,其制成品就被用来实现原来设计的目的,即为目的因服务。
他还认为,在具体事物中,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质料与形式的结合过程,就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
这一理论表现出自发的辩证法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最大的贡献在于创立了形式逻辑这一重要分支学科。逻辑思维是亚里士多德在众多领域建树卓越的支柱,这种思维方式自始至终贯穿于他的研究、统计和思考之中。当然,他也犯错误,但次数很少。
四因说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有一种「原因」关系的存在。这种“原因”观念不同于近代以来的“因果”观念,“原因”与“为什么”相对应,并不与“结果”相对应。即“目的因”、“物质因”、“动力因”和“形式因”。
「物质因」(MaterialCause)代表了一个事物从一堆零件、成分、基础、或是原料所组成的存在形式,将物质的构成追溯至零件的部分(要素、成分),接着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架构、混合、综合、复合、或结合)。
举例而言,形成一尊大理石雕像的大理石等原料便是物质因。
「形式因」(FormalCause)可以告诉我们一个事物是由怎样的定义、形式、形状、本质、综合、或原形所构成的,解释了构成一个事物的基本原则或法则,这只是整个事物(整套原因关系)的其中一部分(宏观结构)。
举例而言,雕塑一尊大理石雕像的草稿或设计图就是其形式因。
「动力因」(EfficientCause)指的是改变事物的动力及起因,研究「是什么改变了什么、而又是什么造成了这个改变」,范围包括了所有事物间的媒介,包括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动力的起源或是被改变的事物。
举例而言,将大理石雕刻为雕像的艺术家就是动力因。
「目的因」(FinalCause)指的则是一件事物存在的原因、或是改变的原因,包括了有目的的行动和活动。
关于世界的起源和性质有四种设想:(1)持续时间短的静止世界(犹太-基督教创造的世界);(2)持续时间无限的静止世界(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3)循环变化的世界,鼎盛时期与衰败时期交相更替;(4)逐渐进化的世界(拉马克,达尔文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坚信世界基本完美无缺从而排除了进化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的先进思想只是近几十年才得到充分肯定。
他在过去几个世纪中之所以声名狼籍有几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托马斯主义者奉他为他们的权威哲学家,后来当经院哲学声誉扫地时,亚里士多德也就自然地跟着倒了霉。
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在十六,十七世纪科学革命时期中几乎全部着重点都放在物理科学上。
由于亚里士多德发展了著名的生物学哲学,同时不幸地认为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可以同样看待,人们便将他的生物学思想引用于物理学和宇宙学。
这样一来就产生了可悲的后果,正如十六、十七、十八世纪中培根,笛卡尔以及许多其它学者一再指责的那样。
考虑到亚里士多德的大部分研究是如此出色,如此富有创造性,这些学者对他的百般非难与嘲讽真是难以令人理解。
随着生物科学从物理科学中解放出来的程度,现代对亚里士多德的重要性的重新评价也随之增长。
只是当现在对生物有机体的双重性充分认识了之后才领悟到生长发育和功能的设计蓝图——遗传程序就相当于亚里士多德所假定的造型因素(formative-principle)。
几百年来哲学界和物理学界一直对亚里士多德这样的一些博物学家的意见充耳不闻,这些博物学家认为为了从蛙卵形成青蛙,从鸡蛋变成鸡,就必需要有比物理学定律更多的一些东西(Mayr,1976)。
这并不需要任何精灵妖魔,所需要的只是承认复杂的生物系统是具有三十多亿年历史的遗传程序的产物。
般有什么东西比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遵从同一法则的荒诞说法更能引起消耗无谓精力的争论。
现在还没有迹象表明这种见识已经波及到大多数哲学家,不过在生物学家中已经开始认识到这一点。
希腊的三种生物学传统在亚里士多德之后仍然继续流行。
博物学,特别是植物的描述和分类在TheophrastusS和Dioscorides的著作中达到了新的高度,而Pliny(公元23-79)则对动物学感兴趣,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编纂者。
生物医学传统到盖论(Galen,公元131~200)时达到高峰,他的影响一直持续到19世纪。
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哲学界中,在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噶学派之间产生了分化。
伊壁鸠鲁(公元前342—271)及其学派以德谟克利特的观点为依据,认为万物都由不变的原子构成,原子不停地旋转并随机地相互碰撞。
伊壁鸠鲁对生物和非生物世界作出了深思熟虑的唯物主义解释,认为一切事物都经由自然原因发生。
就地看来生命是由于无生命物质运动的结果。
生命如何表现则取决于构型合适的原子如何装配,他的这种解释是非常现代化的。
Lucretius(公元前99-55)是他的追随者之一,也是一位同样毫不妥协的原子论唯物主义者。
他们两人都反对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思想。
Lucretius提出了一种理由充分的论点来反对设计概念。
此外他还发表过一些论点,这些论点在十八、十九世纪又一再被提及。
然而他在批评某些原子论者时又极力为亚里士多德辩护,这些原子论者认为通过水与火的偶然相互作用可以产生狮子和橡树。
在这个方面,盖伦同意他的意见。
中文《形而上学》封面伊壁鸠鲁学派的论点主要是针对斯多噶学派的,后者支持泛神论(多神论)并深信世界是为了人类的利益而被设计创造出来的。
按照他们的意见,哲学的目的是认识和了解世界的秩序,后来自然神学就导源于斯多噶学派。
斯多噶学派不承认机遇是世界的因素之一;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有目的,决定论的。
他们是严格的人类中心论者,十分强调有智慧的人类和由本能驱使的动物之间的区别(Pohlenz,1948)。
Lucretius和盖伦以后一直到文艺复兴,生物学中并没有出现真正有意义的事态。
就我所知阿拉伯人对生物学没有作出重要贡献,即使有两位著名的,对生物学极感兴趣的阿拉伯学者Avicenna(980—1037)和Aberrhos(IbnRosh,1120-1198)也是如此。
不过,通过阿拉伯人的翻译才使得西方世界重新认识亚里士多德,这可能是阿拉伯人对生物学史所作出的最伟大贡献,其它的贡献则是更间接的。
希腊人是伟大的思想家,但并不重视实验。
(Regenbogen,1931)。
与之相反,阿拉伯人是伟大的实验家,甚至可以说他们奠定了以后兴起的实验科学的基础。
然而通向这最后目标的路程极为曲折,冶金术就是最重要的中间站。
逻辑学及数学
亚里士多德认为分析学或逻辑学是一切科学的工具。
他是形式逻辑学的奠基人,他力图把思维形式和存在联系起来,并按照客观实际来阐明逻辑的范畴。
亚里士多德把他的发现运用到科学理论上来。
作为例证,他选择了数学学科,特别是几何学,因为几何学当时已经从泰勒斯想对土地测量的经验规则给予合理说明的早期试验阶段,过渡到后来的具有比较完备的演绎形式的阶段。
但是,逻辑学的三段论法对实验科学确实毫无用处的。
因为实验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是发现,而不是从公认的前提得到形式证明。
从元素不能再分割为更简单的物体的前提出发,在1890年未尝不可提出一个正确的已知元素表,但是到1920年,再运用这个前提就会把一切放射性元素排除在外。
前提既然已经改变,“元素”一词的意义也就改变了。
但是,这个事实并不能证明三段论是没用的,也不能就此认定现代物理学是错误的。
幸运的是,现代的实验家并不再为逻辑形式而耗费心神了,但希腊和中古时代的科学界却在亚里士多德的权威下,运用演绎法把许多错误的权威说成是绝对正确的,并用欺骗性的逻辑形式进行了许多错误的推论。
教育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主张国家应对奴隶主子弟进行公共教育。
使他们的身体、德行和智慧得以和谐地发展。
在教学方法上,亚里士多德重视练习与实践的作用。
如在音乐教学中,他经常安排儿童登台演奏,现场体验,熟练技术,提高水平。
在师生关系上,亚里士多德不是对导师一味言听计从,唯唯诺诺,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敢于思考、坚持真理、勇于挑战。
他那“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品格,鼓舞着他把柏拉图建立起来的教学理论推进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亚里士多德的教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人性论、认识论及其对于儿童身心发展考察的基础之上的。
他把人的灵魂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非理性灵魂,其功能是本能、感觉、欲望等,二是理性灵魂,其功能是思维、理解、认识等。
他认为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灵魂的主要功能是感觉和思考。
灵魂借助于感觉器官而感知外界事物,那被感觉的东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而承认感觉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但是,他又认为感觉在这里只起到一种诱发的作用,真理和知识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才能获得。
因此,亚里士多德的教学目的是发展灵魂高级部分的理性。
亚里士多德为其哲学学校设立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他主张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且在不同时期各有所侧重。
幼儿期以身体发展(体育)为主;少年期以音乐教育为核心、以德、智、美为主要内容;高年级要学习文法、修辞、诗歌、文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以及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学科。
但不管怎样,重心都应放在发展学生的智力上。
他特别强调音乐在培养儿童一般修养上的作用。
认为音乐具有娱乐、陶冶性情、涵养理性三种功能,它能使人解疲乏、炼心智、塑造性格、激荡心灵,进而通过沉思进入理性的、高尚的道德境界。
在体育教学中,他不同意教师只让学生进行严酷甚至痛苦的训练,要教“简便的体操”和“轻巧的武艺”,着重于让儿童身体正常发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