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00年前后的经济思想的差异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
1、产生的历史背景有什么不同;
2、主要信条有何差异;
但是在公元前344年,赫米阿斯在一次暴动中被谋杀,亚里士多德不得不离开小亚细亚,和家人一起到了米提利尼。
亚历山大大帝的恩师
3年后,即公元前三四三年,亚里士多德又被马其顿的国王腓力浦二世召唤回故乡,受国王腓力二世的聘请,担任起当时年仅13岁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
当时,亚里士多德四十二岁。
根据古希腊著名传记作家普鲁塔克的记载,亚里士多德对这位未来的世界领袖灌输了道德、政治以及哲学的教育。
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亚里士多德也运用了自己的影响力,对亚历山大大帝的思想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正是在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下,亚历山大大帝始终对科学事业非常关心,对知识十分尊重。
但是,亚里士多德和亚历山大大帝的政治观点或许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前者的政治观是建筑在即将衰亡的希腊城邦的基础上的,而亚历山大大帝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帝国对希腊人来说无异是野蛮人的发明。
尽管自己的学生已经贵为国王,亚里士多德并没有一直留在国王身边,他决定回到雅典,建立自己的学园,教授哲学。
亚里士多德得非常重视教学方法,他反对刻板的教学方式,于是他经常带着学生在花园林荫大道上一边散步、一边讨论哲理,因此后人把亚里士多德学派称作“逍遥学派”。
建立学园
公元前335年腓力浦去世,亚里士多德又回到雅典,并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学校。
学园的名字(Lyceum)以阿波罗神殿附近的杀狼者(吕刻俄斯)来命名。
在此期间,亚里士多德边讲课,边撰写了多部哲学著作。
亚里士多德讲课时有一个习惯,边讲课,边漫步于走廊和花园,正是因为如此,学园的哲学被称为“逍遥的哲学”或者是“漫步的哲学”。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在这一期间也有很多,主要是关于自然和物理方面的自然科学和哲学,而使用的语言也要比柏拉图的《对话录》晦涩许多。
他的作品很多都是以讲课的笔记为基础,有些甚至是他学生的课堂笔记。
因此有人将亚里士亚里士多德出生地色雷斯多德看作是西方的第一个教科书作者。
社会贡献
亚历山大去世后,雅典人开始奋起反对马其顿的统治。
由于和亚历山大的关系,亚里士多德不得不因为被指控不敬神而逃到加而西斯避难。
他的学园,则交给了狄奥弗拉斯图掌管。
公元前三三八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打败了雅典、底比斯等国组成的反马其顿的联军,从此称霸希腊。
次年,腓力召开全希腊会议,会议约定希腊各邦停止战争,建立永久同盟,由马其顿担任盟主。
在会议上,腓力宣布,他将统帅希腊各邦联军,远征波斯。
至此,马其顿实际上掌握了全希腊的军政大权,希腊各邦已经名存实亡,成为马其顿的附庸。
腓力于公元前三三六年被刺身亡。
他的儿子、年仅二十岁的亚历山大即位为王。
公元前三三四年,亚历山大率领马其顿军和希腊各邦的联军出征波斯。
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他打跨了号称百万的波斯大军,接着摧毁了古老的波斯帝国。
一个空前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其领土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南包埃及,北抵中亚——建立起来了。
公元前三二三年,亚历山大病故。
这个凭着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的大帝国,经过混战,分裂成几个独立的王国。
亚力山大大帝塑像就在这个时局动荡的年代里,亚里士多德重返雅典,在那里一住就是二十年,即从亚历山大出发远征的前一年到亚历山大去世的那一年。
在这段时间里,虽然马其顿在军事和政治上控制了雅典,但那里的反马其顿的潜力还是很大的。
亚里士多德来到雅典,可能肩负有说服雅典人服从马其顿的政治使命。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受到了很多的优待,除了在政治上的显赫地位以外,他还得到了亚历山大和各级马其顿官僚大量的金钱、物资和土地资助。
他所创办的吕克昂学园,占有阿波罗吕克昂神庙附近广大的运动场和园林地区。
在学园里,有当时第一流的图书馆和动植物园等。
他在这里创立了自己的学派,这个学派的老师和学生们习惯在花园中边散步边讨论问题,因而得名为“逍遥派”。
据说,亚历山大为他的老师提供的研究费用,为八百金塔兰(每塔兰重合黄金六十磅)。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假设是“凡是运动的物体,一定有推动者在推着它运动——是建立在日常经验上。
若你看到一个东西在移动,你就会寻找一个推动它的东西(像是我们的手、身体)。
当没什么东西推它时,它就会停止移动,是一个推着一个,不能无限制地追溯上去,“必然存在第一推动者”,中古世纪的基督教说“第一推动者”就是指上帝,并将亚里斯多德的学说,与基督教教义结合。
这样的结合让亚里斯多德的学说成为权威学说,一直到了牛顿手里,才建立正确的力学学说。
般有什么东西比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遵从同一法则的荒诞说法更能引起消耗无谓精力的争论。
现在还没有迹象表明这种见识已经波及到大多数哲学家,不过在生物学家中已经开始认识到这一点。
希腊的三种生物学传统在亚里士多德之后仍然继续流行。
博物学,特别是植物的描述和分类在TheophrastusS和Dioscorides的著作中达到了新的高度,而Pliny(公元23-79)则对动物学感兴趣,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编纂者。
生物医学传统到盖论(Galen,公元131~200)时达到高峰,他的影响一直持续到19世纪。
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哲学界中,在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噶学派之间产生了分化。
伊壁鸠鲁(公元前342—271)及其学派以德谟克利特的观点为依据,认为万物都由不变的原子构成,原子不停地旋转并随机地相互碰撞。
伊壁鸠鲁对生物和非生物世界作出了深思熟虑的唯物主义解释,认为一切事物都经由自然原因发生。
就地看来生命是由于无生命物质运动的结果。
生命如何表现则取决于构型合适的原子如何装配,他的这种解释是非常现代化的。
Lucretius(公元前99-55)是他的追随者之一,也是一位同样毫不妥协的原子论唯物主义者。
他们两人都反对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思想。
Lucretius提出了一种理由充分的论点来反对设计概念。
此外他还发表过一些论点,这些论点在十八、十九世纪又一再被提及。
然而他在批评某些原子论者时又极力为亚里士多德辩护,这些原子论者认为通过水与火的偶然相互作用可以产生狮子和橡树。
在这个方面,盖伦同意他的意见。
中文《形而上学》封面伊壁鸠鲁学派的论点主要是针对斯多噶学派的,后者支持泛神论(多神论)并深信世界是为了人类的利益而被设计创造出来的。
按照他们的意见,哲学的目的是认识和了解世界的秩序,后来自然神学就导源于斯多噶学派。
斯多噶学派不承认机遇是世界的因素之一;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有目的,决定论的。
他们是严格的人类中心论者,十分强调有智慧的人类和由本能驱使的动物之间的区别(Pohlenz,1948)。
Lucretius和盖伦以后一直到文艺复兴,生物学中并没有出现真正有意义的事态。
就我所知阿拉伯人对生物学没有作出重要贡献,即使有两位著名的,对生物学极感兴趣的阿拉伯学者Avicenna(980—1037)和Aberrhos(IbnRosh,1120-1198)也是如此。
不过,通过阿拉伯人的翻译才使得西方世界重新认识亚里士多德,这可能是阿拉伯人对生物学史所作出的最伟大贡献,其它的贡献则是更间接的。
希腊人是伟大的思想家,但并不重视实验。
(Regenbogen,1931)。
与之相反,阿拉伯人是伟大的实验家,甚至可以说他们奠定了以后兴起的实验科学的基础。
然而通向这最后目标的路程极为曲折,冶金术就是最重要的中间站。
逻辑学及数学
亚里士多德认为分析学或逻辑学是一切科学的工具。
他是形式逻辑学的奠基人,他力图把思维形式和存在联系起来,并按照客观实际来阐明逻辑的范畴。
亚里士多德把他的发现运用到科学理论上来。
作为例证,他选择了数学学科,特别是几何学,因为几何学当时已经从泰勒斯想对土地测量的经验规则给予合理说明的早期试验阶段,过渡到后来的具有比较完备的演绎形式的阶段。
但是,逻辑学的三段论法对实验科学确实毫无用处的。
因为实验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是发现,而不是从公认的前提得到形式证明。
从元素不能再分割为更简单的物体的前提出发,在1890年未尝不可提出一个正确的已知元素表,但是到1920年,再运用这个前提就会把一切放射性元素排除在外。
前提既然已经改变,“元素”一词的意义也就改变了。
但是,这个事实并不能证明三段论是没用的,也不能就此认定现代物理学是错误的。
幸运的是,现代的实验家并不再为逻辑形式而耗费心神了,但希腊和中古时代的科学界却在亚里士多德的权威下,运用演绎法把许多错误的权威说成是绝对正确的,并用欺骗性的逻辑形式进行了许多错误的推论。
教育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主张国家应对奴隶主子弟进行公共教育。
使他们的身体、德行和智慧得以和谐地发展。
在教学方法上,亚里士多德重视练习与实践的作用。
如在音乐教学中,他经常安排儿童登台演奏,现场体验,熟练技术,提高水平。
在师生关系上,亚里士多德不是对导师一味言听计从,唯唯诺诺,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敢于思考、坚持真理、勇于挑战。
他那“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品格,鼓舞着他把柏拉图建立起来的教学理论推进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亚里士多德的教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人性论、认识论及其对于儿童身心发展考察的基础之上的。
他把人的灵魂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非理性灵魂,其功能是本能、感觉、欲望等,二是理性灵魂,其功能是思维、理解、认识等。
他认为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灵魂的主要功能是感觉和思考。
灵魂借助于感觉器官而感知外界事物,那被感觉的东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而承认感觉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但是,他又认为感觉在这里只起到一种诱发的作用,真理和知识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才能获得。
因此,亚里士多德的教学目的是发展灵魂高级部分的理性。
亚里士多德为其哲学学校设立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他主张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且在不同时期各有所侧重。
幼儿期以身体发展(体育)为主;少年期以音乐教育为核心、以德、智、美为主要内容;高年级要学习文法、修辞、诗歌、文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以及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学科。
但不管怎样,重心都应放在发展学生的智力上。
他特别强调音乐在培养儿童一般修养上的作用。
认为音乐具有娱乐、陶冶性情、涵养理性三种功能,它能使人解疲乏、炼心智、塑造性格、激荡心灵,进而通过沉思进入理性的、高尚的道德境界。
在体育教学中,他不同意教师只让学生进行严酷甚至痛苦的训练,要教“简便的体操”和“轻巧的武艺”,着重于让儿童身体正常发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