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和熊猫无疑是地道的中国特产。
《功夫熊猫》里,面条、筷子、烟花、太极、轿子、亭阁楼台……满眼都是中国元素。
甚至连所有出镜文字都是汉字,原版电影中“师傅”“乌龟”的中文发音都被保留。
这样一部轻松幽默,超级好看的中国题材动画电影,偏偏是美国人拍出来的。
郁闷啊郁闷!羞愧啊羞愧!说重一点,《功夫熊猫》的成功是中国动画电影的耻辱。
十年前,美国人拍出动画大片《花木兰》,在全球狂卷3亿美元票房。
十年后的今天,美国人如法炮制,拍出了这部更中国化的动画大片《功夫熊猫》,在北美上映的首个周末,就以6000万美元的票房成绩夺得冠军。
如果说《花木兰》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借用还不到位的话,《功夫熊猫》则完全体现出好莱坞电影人的敬业和诚意。
这是一部向中国功夫文化致敬的动画电影,虽由西方制作,却充满了东方神韵。
它不仅在商业上大获成功,在文化和艺术水准上,也值得中国动画人好好学习。
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中国文化元素成了美国动画电影的摇钱树,中国动画电影人难道不值得反思?难道不应该知耻而后勇?
知耻而后勇是明智之举,呼吁抵制却毫无道理。
通观《功夫熊猫》,我没看出任何丑化功夫、熊猫乃至中国文化的情节和造型。
相反,我看到的是该片主创人员对中国文化的景仰和合理借用。
据媒体报道,该片导演马克·奥斯波恩研究中国文化三十年,制作这部电影历时五年,我认为此言不虚。
一个西方人,只有对中国文化有相当的了解,才能拍出如此符合中国人审美情趣的动画片。
这一点,不仅是《功夫之王》的蹩脚导演和编剧无法达到的,甚至连绝大多数中国电影人都做不到。
我不喜欢斯皮尔伯格在达尔富尔问题上对中国政府的指责,也不希望好莱坞拿着从中国借来的文化元素来中国赚钱,但这些都不能成为抵制《功夫熊猫》的理由。
前一个问题是斯皮尔伯格个人的政治观点,和这部电影无关。
《功夫熊猫》纯粹是一部以中国元素作为卖点和噱头的励志动画片,看不出有什么暧昧不清、指桑骂槐的政治意图;后一个问题则是中国动画电影人自己不争气,技不如人,只能看着别人大把大把。
挣钱,不能怨斯皮尔伯格和梦工厂。
你自己守着这么多文化特产不知道如何使用,人家好莱坞借用一下拍出好电影让你开开眼界,你抵制个啥?何况,地球人都知道,功夫和熊猫是中国的。
不会因为好莱坞拍了一部电影,就变成美国的了。
抵制《功夫熊猫》不是想炒作,就是没自信,典型的阿Q精神。
真正的明智之举,是知耻而后勇,认真向《功夫熊猫》学习,研究它的成功之道,师夷长技以制夷。
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拍出这样的动画电影。
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