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利不相容原理
自旋为半整数的粒子(费米子)所遵从的一条原理。
简称泡利原理。
它可表述为全同费米子体系中不可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粒子同时处于相同的单粒子态。
电子的自旋,电子遵从泡利原理。
1925年W.E.泡利为说明化学元素周期律提出来的。
原子中电子的状态由主量子数n、角量子数l、磁量子数ml以及自旋磁量子数ms所描述,因此泡利原理又可表述为原子内不可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子具有完全相同的4个量子数n、l、ml、ms。
根据泡利原理可很好地说明化学元素的周期律。
泡利原理是全同费米子遵从的一条重要原则,在所有含有电子的系统中,在分子的化学价键理论中、在固态金属、半导体和绝缘体的理论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后来知道泡利原理也适用于其他如质子、中子等费米子。
泡利原理是认识许多自然现象的基础。
例子,比如氦原子的两个电子,都在第一层(K层),电子云形状是球形对称、只有一种完全相同伸展的方向,自旋方向必然相反。
每一轨道中只能客纳自旋相反的两个电子,每个电子层中可能容纳轨道数是n2个、每层最多容纳电子数是2n2。
泡利不相容原理解释啥现象
核外电子排布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和洪特规则。
其中,能量最低原理意味着泡利在不违反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前提下,核外电子总是优先占据能量最低的轨道。
只有当低能级轨道满载后,电子才会逐次进入高能级轨道,以实现体系能量的最小化。
洪特规则则指出,具有相同电子层和电子亚层的等价轨道上的电子将尽量分散在不同的轨道上,并具有相同的自旋方向。
量子力学证明了这种排布方式可使能量最低,因此洪特规则可以被视为能量最低原理的补充。
泡利原理,又称泡利不相容原理,是全同费米子体系中不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粒子同时处于相同的单粒子状态的原则。
特别是电子的自旋遵循这一原理。
这一理论最早由W.E.泡利于1925年提出,以解释化学元素周期律。
原子内电子的状态由主量子数n、角量子数l、磁量子数ml以及自旋磁量子数ms描述。
因此,泡利原理也可表述为原子内不可能有两电子具有完全相同的n、l、ml、ms。
这一原理有助于解释化学元素周期律,并在分子化学价键理论、固态金属、半导体和绝缘体的理论中扮演关键角色。
后来发现,泡利原理同样适用于质子、中子等费米子,成为理解众多自然现象的基础。
最初,泡利在总结原子结构时提出原子内没有任何两个电子可以拥有完全相同的量子态。对于两个费米子组成的量子系统,其波函数完全反对称。
泡利不相容原理(Pauli’sexclusionprinciple)又称泡利原理、不相容原理。
是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规律之一。
它指出:在费米子组成的系统中,不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粒子处于完全相同的状态。
在原子中完全确定一个电子的状态需要四个量子数,所以泡利不相容原理在原子中就表现为:不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子具有完全相同的四个量子数,这成为电子在核外排布形成周期性从而解释元素周期表的准则之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