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的起点是位于辽宁省的虎山长城,这里是长城东段的起点,临近鸭绿江,与朝鲜隔江相望。
虎山原名马耳山,因其山形似虎耳而得名。
至清代,该地名称演化为现在的虎山。
作为国门,长城选址虎山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因为其地理位置优越,易于监控对岸的动静,并在历次抵御外敌入侵时扮演了重要角色。
明朝时期,这里成为了长城的一部分,任何一个懂得军事的人都会选择这样一个制高点来构建防御工事,以掌握战斗的主动权。
当时,明巡抚都御史王之浩曾登监虎山要塞,并留下了《登马耳山望朝鲜》一诗。
万里长城的终点是位于甘肃省的嘉峪关,这里地处河西走廊的中部,是长城西段的终点。
嘉峪关因位于嘉峪山的山麓而得名,明洪武五年开始修筑长城时设立。
明弘治年间,为防吐鲁番东侵,曾进行重修,并经过一百多年的扩建,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防御体系。
嘉峪关是河西走廊的第一个隘口,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大宏启雄关”。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
它不仅仅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而是由城墙为主体,结合大量的城、障、亭、标构建的复杂防御体系。
在长达2000多年的修筑过程中,长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首先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筑长城时便总结出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经验,这一原则在之后的军事布防中一直被遵循。
在建筑材料和结构上,则遵循“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多种结构方法,如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合等结构,甚至在沙漠中还利用了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展现了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
在甘肃玉门关、阳关和新疆地区,仍保存有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长城的遗迹。
万里长城的起点和终点
万里长城的起点是山海关,终点是嘉峪关。
万里长城,作为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横跨中国北部,历经多个朝代修建,其起点位于河北秦皇岛的山海关。
山海关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关”,它不仅是长城的东部起点,也是中原通往东北的咽喉要道。
在这里,长城蜿蜒向北,依山傍海,展现了古代防御工事的雄伟与巧妙。
沿着长城向西,经过数千公里的延伸,我们到达了长城的西端终点——嘉峪关。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是明长城的最西端关口。
它不仅是军事防御的重镇,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塞。
嘉峪关的存在,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对西部边疆的重视,也见证了东西方文化与贸易的交流与融合。
长城的修建,旨在保护中国人民免受外来侵扰,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沧桑和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从山海关到嘉峪关,万里长城像一条巨龙,横贯中国北部,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
如今,长城已不再承担军事防御的功能,但它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依然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感受着这份厚重的历史与文化。
总的来说,万里长城的起点山海关和终点嘉峪关,不仅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的重要节点,更是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象征。它们见证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力量,也让我们更加珍视和传承这份宝贵的历史遗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