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车的碳刀是指,公路车专用的材质为碳纤维并且厚度大于45毫米的车圈。不是轮胎。
因为车圈很宽,截面的外形很像刀的形状所以才被称为刀圈。碳纤维材质的刀圈就被称做碳刀了。
优点:
1、重量轻;
2、冲击吸收性好;
3、可以制造各种形状的车架。
缺点:
1、复杂的应力计算;
2、难于更改尺寸;
3、易老化。
碳纤维和环境的关系
碳纤维含有树脂因此也可以说耐酸。但是对碳纤维来说应多考虑内在因素,它用树脂因此树脂老化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碳纤维制自行车不使用时应该避开阳光,日光和环境的温度对它的影响最大。
钛和环境的关系
耐腐蚀性极佳(被使用在和原子能有关的部门),不怕雨水、不怕受伤、沾上水滴也不用抹乾净。用这种材料制作自行车实在浪费,但是钛也有缺点如前述(异种金属腐蚀),如铝制配件和钛制配件接合在一起时逐渐被腐蚀掉。
除了钛之外,其他金属之间也会发生异种金属腐蚀,尤其是坐管部位,例如,把铝制坐管和铬钼钢车架接合在一起而不管它时,接触面变成褐色,甚至于无法把它们解脱下来。
金属疲劳
制作自行车车架的材料有铬钼钢、铝、钛、碳纤等。其中用最薄的管来制作的是铬钼钢车架。它的加工性好,材料便宜,骑感好,但它必需制成薄壁管,这种薄壁的管会有较高的拉伸强度和加工性。
铬钼钢的强度较容易逐渐减弱,也就是较容易疲劳的现象表现在如下。
1、同样的冲击力加在各种材料上,铬钼钢薄管所发生的应力最大(容易发生疲劳而引起的破坏)。
2、对铬钼钢的研究的历史较长,最大限制地利用它的特性制成极薄壁的管,应力虽然发生的各个局部部位,但是对整个管来说会发生较高的应力。
3、由生锈引起的全面腐蚀将会引起管壁的变化,结果这个现象又提高了应力,引起疲劳破坏。
4、应力集中在局部而生锈、或者外伤引起的凹处,从该处引起疲劳破坏。
5、参加比赛时产生的冲击,使车架发生较高的应力,使用的次数越多,疲劳破坏也逐渐增多。
金属疲劳的定义是什么
谈到金属疲劳,大家一定觉得很奇怪,难道金属也会疲劳吗?会的。它跟人一样,超过了一定限度,就会疲劳。
我们不妨用铁丝做个实验,如果直着去拉,那是很难折断的,但要是反复弯折,就很容易弄断了。
这说明,像钢铁这样的金属,在反复变化的外力作用下,它的强度要比在不变外力作用下小得多。
人们便把这种现象叫做金属疲劳。
金属虽然像人一样会发生疲劳,但却同人的疲劳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疲劳后,经过一定的休息就可以恢复,而金属疲劳则永远不能恢复,因而造成许多恶性破坏事故,如轮船沉没,飞机坠毁,桥梁倒塌等。
据估计,在现代机器设备中,有80%——90%的零部件的损坏,都是由金属疲劳造成的。
因为金属部件所受的外力超过一定限度,在材料内部抵抗最弱的地方,会出现人眼察觉不到的裂纹。
如果部件所受外力不变,微小的裂纹就不会发展,材料也不易损坏。
如果部件所受的是一种方向或大小经常重复变化的外力,那么,金属材料内部的微小裂纹就会时而张开,时而相压,时而互相研磨,使裂纹扩大和发展。
当裂纹扩大到一定程度,金属材料被削弱到不再能承担外力时,只要有一点偶然的冲击,零部件就会发生断裂。
所以,金属疲劳造成的破坏往往都是突如其来,没有明显的迹象让人察觉。
金属“疲劳”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学者J·V.彭赛提出来的。
但对金属疲劳进行研究的,则是德国科学家A·沃勒,他在19世纪50年代就发现了表现金属疲劳特性的S——N曲线,并提出了疲劳极限的概念。
尽管对金属疲劳的研究已经有100多年了,作为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已经从物理学中的固体力学和金属物理学领域中分离出来,但许多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
现在,人们对金属疲劳问题仍在不懈地探索着。
其中人们最为关注的,是如何对现代化工业设备采取预防和保护措施,防患于未然。
比如,选择具有较高抗疲劳性能的材料、防止应力集中、合理布局结构、提高构件表面加工质量和采用一些新技术和新工艺等。
再就是从理论上探讨金属疲劳造成破坏的原理是什么。
在这方面,科学家们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分析和研究。
在疲劳破坏机理的研究中,就有人提出循环软化、滑移、错位、空洞合并和拉链等说法;在疲劳积累损伤方面,目前已建立了几十种损伤理论,包括线性理论、修正理论经验公式和半经验公式等;在疲劳裂纹扩展方面,已提出了几十个裂纹扩展公式。
但这些观点和实验方法,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还需科学家们付出更大的辛劳和努力。
金属疲劳问题是现代工业面临的大敌,如不及时解决,将会遗患无穷。所以,现在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在进行不懈的努力,力图克服这个领域中的种种疑难。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方面的研究会有重大的突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