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袋鼯药品
动物学概念中,“老鼠”泛指所有哺乳纲啮齿目的动物,凡是属于这个目的成员都可视为广义的老鼠。
据2005年的权威统计,世界啮齿目动物共有33科481属2277种(包括一些在近百年来灭绝的种类)。
截至2006年6月,现生啮齿目动物为2269种,其中1992~2006年间就发现了156个新种,平均每年有近10个新种被发现和命名。
毫无疑问,啮齿目,无论在种类还是个体数量上都稳坐哺乳动物类群头把交椅,是兽类的第一大目,所有啮齿目动物占据了哺乳动物种数的2/5强。
这一大家族包括我们比较熟悉的家鼠、田鼠、松鼠、旱獭、鼯鼠(飞鼠)、黄鼠、河狸、跳鼠、豪猪、豚鼠、水豚等等。
更广义的啮齿动物还包括兔子,即兔形目,现生两个科(鼠兔科和兔科)。
“老鼠”的狭义概念是指仓鼠科和鼠科的动物。
鼠科是该目最大的一个科,也是哺乳动物中最大的一个科,有150属730种;仓鼠科则是第二大科,有130属681种。
这两个科的种类全部加起来,占整个啮齿目的3/5强。
我们常见的老鼠就是这两个科的种类,仓鼠科代表如去年夏季大闹洞庭湖的东方田鼠、草原害鼠布氏田鼠,以及黑线仓鼠、大仓鼠、棕色田鼠、狭颅田鼠……鼠科的代表种类也很多,有些种类与人类伴生,如褐家鼠(亦称大家鼠、黑家鼠)、黄胸鼠(俗名长尾吊)、黄毛鼠、小家鼠、黑线姬鼠、社鼠、针毛鼠、长爪沙鼠……我们常说的田鼠和家鼠,其实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大类群。
褐家鼠和小家鼠几乎是遍布全球的两大物种,其数量远远超过人口,以上百亿只计。
由于家鼠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因此生肖鼠的原型应该是褐家鼠或小家鼠。
在大家的脑海里,说起老鼠也许会浮想联翩,但是“鼠形”似乎是个定式。
体型小巧,颜色灰黑,尖嘴悚腮,耳朵小而略尖或钝圆,有一条细而长的尾巴。
即使没有尾巴或者尾巴奇短,但人们仍然会以为那是“老鼠”。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鼠兔,本属于兔形目鼠兔科,它们是长得像老鼠的兔子。
因此,很多人也将它们称为老鼠;而且很多牧场和草原灭鼠害经常消灭的也是鼠兔而非真正的老鼠。
自然界就是这样戏弄人,长得像老鼠的动物的确繁多。
在千百万年的演化过程中,由于趋同进化的结果——在类似环境下尽管在亲缘关系和地理分布上相去甚远,但是它们在身体结构、形态和功能方面却趋于近似,以适应相同或相近的环境,这也很容易解释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鼠形”动物了。
外形酷似老鼠的类群还有有袋类的负鼠目(92种)、鼩负鼠目(6种)、智鲁负鼠目(1种)、袋鼹目(2种)、袋鼬目和袋狸目的多数种类、袋鼠目的部分种类,以及非洲鼩目(52种)、象鼩目(15种)、树鼩目(20种,它们长得更像松鼠)、鼩形目(417种)。
总而言之,这些鼠形动物都不是分类学意义上的老鼠,也就不是真正的老鼠。
除了具有典型老鼠形象外,很多动物名字中带个鼠字,或者偏旁是“鼠”,但它们也不是真正的老鼠。
鼹鼠可谓家喻户晓,但它们隶属于鼩形目鼹科(鼩形目曾与猬形目合为食虫目),虽然它们没有像家鼠那么长的尾巴,但是由于体色黑色或暗色而且外形宛若一只肥老鼠而被误作老鼠。
在《西游记》中用黄沙吹得孙悟空眼瞎的妖精黄风怪最终被小须弥山的灵吉菩萨降住,他跟孙大圣解释道:这是灵山脚下得道的老鼠,因为偷吃琉璃盏内的清油,怕金刚捉拿问罪,跑到黄风岭兴妖作怪。
后来现出原形,是只“黄毛貂鼠”。
其实这只貂鼠或黄鼠,不是老鼠,在自然界的原型是黄鼠狼,学名黄鼬,属于食肉目鼬科。
古代,很多人将黄鼬称之为黄鼠或貂鼠,而且对貂和鼬不分(尽管都属于鼬科)。
另外,从黄风怪放臭屁而逃之夭夭这一特性看,是为黄鼬理当无误。
现在,仍然有人将黄鼬称为黄鼠;黄鼬的近亲伶鼬则称之为银鼠。
需要指出的是,啮齿目松鼠科有一个美洲黄鼠属或简称为黄鼠属,它们则是真正叫鼠的老鼠。
有人将食肉目鼬科的水獭,称为水獭鼠也是误称,也可能是与河狸鼠搞混了。
名字中出现鼠字的还有袋鼠,但它们属于大洋洲的有袋类,属袋鼠目。
蝙蝠俗名“盐老鼠”、“飞鼠”,相传老鼠吃盐吃多了,变成了晚上出来活动、会飞翔的蝙蝠。
事实上,蝙蝠属于翼手目,与啮齿目动物的亲缘关系差得很远。
宠物市场上的老鼠名字更加混乱。
本来属于老鼠的动物却不叫老鼠的名字,诸如荷兰猪实际上是豚鼠,金丝熊其实是仓鼠,龙猫指的是毛丝鼠。
此外,旱獭、豪猪、河狸等等,它们也是地道的啮齿动物,而不是獭、猪或者狸。
还有有的宠物明明不是老鼠,却当老鼠出售。
例如现在身价很高的大洋洲有袋类蜜袋鼯,虽然它们也被称为“鼯”或“小飞鼠”,却不是鼯鼠。
总之,啮齿动物是哺乳动物中种类和个体数量最多、适应性最强、分布最广、演化最成功、与人类关系也最为密切的一大动物类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