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参和海参的区别有生长环境,底足区别,沙嘴区别。
1、生长环境。
刺参:刺参生长于深海区域,没有污染,由于天然的环境的因素,受潮汐影响没有固定的食物,多以海藻及海底微生物为食。
海参:养殖海参生长很快,营养积累低,而且养殖过程中一些养殖户为防治病虫害在水池内加入抗生素,为促进海参快速生长在饲料中添加生长激素等。
2、底足区别。
刺参:刺参一般生长在水深20左右的海域,通过底足行动来寻找食物,所以底足长得短而粗壮。
海参:养殖海参因长期使用养殖人员投放的饵料不需要移动且生活在浅水区域,底足的行动作用下降,吸附力差,变得细长。
3、沙嘴区别。
刺参:刺参的沙嘴大而坚硬。肉质上,野生海参因为生长水域深(15到20米),水温低,日照少,生长慢,肉质厚实有弹性,筋宽厚饱满,沉积的营养物质丰富。海参:养殖海参生长的快,肉质松软不紧实。
主要包括:
刺参、梅花参、花刺身等。
刺参,体长20~40厘米,体呈圆锥形,背部长有4-6排的圆锥形肉刺。
腹面扁平,管足密集,用于吸附礁石或匍匐爬行。
皮肤粘滑,肌肉发达,身体可延伸或卷曲。
体态大小、颜色和肉刺多少根据生长环境而异。
喜栖水流缓稳、无淡水注入、海藻丰富的细沙海底和岩礁底,昼伏夜出。
夏季水温高时进行夏眠;环境不适时有排脏现象;再生能力很强,损伤或被切割后都能再生。
刺参多分布于我国黄海、渤海交界处海域,辽宁、山东等海域城市。
梅花参一般体长30~60,其中梅花参最大。
体呈圆柱形,背部一般长有3-11排肉刺,有的呈米粒状,对分布于产于热带海域。
由于水温高,颜色偏浅色,腹部较白,生长过快。
生长周期和环境决定了这些海参没有任何滋补价值,所以远远差于辽参。
刺身和辽参
刺身指的是生鱼片
刺身
说法由来:日本北海道渔民在供应生鱼片时,由于去皮后的鱼片不易辨清种类,故经常会取一些鱼皮,再用竹签刺在鱼片上,以方便大家识别。
这刺在鱼片上的竹签和鱼皮,当初被称作“刺身”,后来虽然不用这种方法了,但“刺身”这个叫法仍被保留下来。
刺身就是指鱼脍、鱼生、生鱼片之类的东西,指将新鲜的鱼贝类生切成片,蘸调味料直接食用的菜品。
生鱼片为世界多地起源,日本古代为渔猎加农耕文化,有传统生食习惯,《东夷列传-倭国传》记载倭人生食海物,即生鱼片。
生鱼片在中国古代是常见的鱼类菜品,后来在古代逐渐式消失,可能是因以淡水鱼为食材的关系。
一般淡水鱼寄生虫多于海水鱼。
刺参
(海产品)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
刺参(Stichopusjaponicus)俗称“沙噀”。
海参纲,刺参科。
体长20—40厘米。
体柔软,呈圆筒形,色黑褐、黄褐或灰白。
背面隆起,有4—6个大小不等排列不规则的圆锥形肉刺。
腹面平坦,有三行管足密布。
口位于前端,有20条总状围口触手。
体壁内骨骼退化成微小骨片。
喜生活于海底岩石下,或藻类丛间,作迟缓运动。
有夏眠习性。
水温过高或混浊时,常自肛门排出内脏,如环境适宜,2个月左右能再生。
中国北方大连、山东沿海多产。
多制成干品,为名贵海珍品。
现已开展人工养殖。
[1]。
种类概述
刺参科包括Stichopus和Thelenota两个属,Stichopus属下面包括绿刺参(Stichopuschloronotus)、糙刺参(Stichopushorrens)、刺参(Stichopusjaponicus)和花刺参(Stichopusvariegates)。
Thelenota属下面只有梅花参(Thelenotaananas)。
[4]。
梅花参
梅花参(Thelenotaananas)又称“凤梨参”,因其体表刺多而尖,。
肉刺基部相连和呈“梅花”状而得名,体色纯黑或嫣红;为中国南海所产海参最好最大的一种。
绿刺参
绿刺参(Stichopuschloronotus)又称“方刺参”“方柱参”“海棒槌”。
或“海老鼠”等,属于海参科,主要产于中国的北海及海南岛一带;其体呈四棱形,而每个棱面都有一行圆头小刺,色泽土黄略发红,个体不大。
花刺参
花刺参(Stichopusvariegates)又称“黄肉参”“白刺参”“方参”等,。
花刺参
它们都为南海很普通的食用大连海参,它体长20-40厘米,参体呈圆筒形,背面排列大小不一的肉刺(疣足),腹部平坦,管足密集,口位于前端,偏于腹面,有楣状触手20个,触手均偏于背面;属“刺参科”,产量较高,品质较好,但过于软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