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是指利用人体中的遍布全身的氢原子在外加的强磁场内受到射频脉冲的激发,产生核磁共振现象,其中核是指氢原子核。
磁共振成像是放射学中用到的一种医学成像技术,用来形成解剖和身体生理过程的图像。磁共振扫描仪使用强磁场,磁场梯度和无线电波来生成人体器官的图像。
磁共振成像不涉及x光或者电离辐射,这是区别于CT、CAT扫描和PET扫描的地方。
磁共振成像是一种核磁共振的医疗应用。
磁共振成像最初被称为NMRI(核磁共振成像),其中核是指氢原子核,但因为很多人对核都会或多或少的联想到核辐射上,所以都为了避免负面联想,放弃了核字。
在临床和研究核磁共振成像中,氢原子最常用于产生可检测的射频信号,该信号由靠近被检查解剖结构的天线接收。
氢原子在人类和其他生物有机体中含量丰富,特别是在水中和脂肪中。
因此,大多数磁共振成像扫描基本上绘制了体内水和脂肪的位置。
自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发展以来,磁共振成像已被证明是一种多功能成像技术。
虽然磁共振成像最主要的应用是在诊断医学和生物医学研究中,但它也可以用于非生物物体的成像。
除了详细的空间图像之外,磁共振成像扫描还能够产生各种化学和物理数据。
不过,卫生系统对磁共振成像需求的持续增长导致了对成本效益和过度诊断的担忧。
核磁共振对颅脑、脊髓等疾病是目前最有效的影像诊断方法,不仅可以早期发现肿瘤、脑梗塞、脑出血、脑脓肿、脑囊虫症及先天性脑血管畸形,还能确定脑积水的种类及原因等。
而针对危害中国女性生命健康的第一大妇科疾患—乳腺癌,通过核磁共振精准筛查,可以帮助发现乳腺癌早期病灶;而针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人群,可以通过对头部及心脏等部位的核磁检查,在身体健康尚未发出红灯警讯前,早期发现心脏病、脑梗等高风险疾病隐患。
此外,核磁共振还可进行腹部及盆腔的检查,如肝脏、胆囊、胰腺、子宫等均可进行检查,腹部大血管及四肢血管成像可以明确诊断真性、假性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及四肢血管的各种病变。
核磁共振对各类关节组织病变诊断非常精细,对骨髓、骨的无菌性坏死十分敏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