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炎是血管壁及血管周围有炎细胞浸润,并伴有血管损伤,包括纤维素沉积、胶原纤维变性、内皮细胞及肌细胞坏死,又称脉管炎。
致病因素直接作用于血管壁的为原发性血管炎,在血管炎症基础上产生一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者为血管炎疾病;由邻近组织炎症病变波及血管壁致病的为继发性血管炎。
少数病因较明确,如血清病,药物变态反应及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已证实是多种血管炎的病因。
中华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均能引起血管炎。
血管炎多数病因太难、不明,少数病因去年较明确如血清病无数药物变态反应及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包括纤维素沉积、胶原纤维变性、内皮细胞及肌细胞坏死,已证实是多种血管炎的比较病因进而又发现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成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均能引起血管炎。
本病与III型变态反应关系密切,对于一些有明显诱因的患者,应避免再与诱发因素接触,针对病因来进行预防。
而其它病因不明确的患者,除了积极进行治疗外,还需要严格地筛查,查找出病因,进而采取预防措施。
平时多吃玉米,苹果,海带和海藻,绿茶,大蒜,洋葱。
检查方法:血尿常规、血小板计数及出疑血时间、血沉、免疫球蛋白、循环免疫复合物、C2、C3和C4、CH50类风湿因子、抗核因子、蛋白电泳、纤维蛋白原测定和HBsHg检查等,还应按需要进行血管造影、多普勒超声波检查可以和X射线的确检查等。
血管炎易混淆的症状
(1)过敏性紫癜:多发生在儿童及青少年,多发生在下肢以淤斑、淤点为最多见的皮损,可伴有关节痛。
血小板正常,尿常规可有蛋白尿和血尿,有时偶见消化道出血症状。
(2)丘疹坏死性结核疹
:青年女性多见,四肢关节附近或臀部有散在中心坏死性坚实丘疹,愈后留有萎缩性疤痕,结核菌素试验呈强阳性,组织病理有结核病的组织表现。
(3)皮肤型结节性多动脉炎:多在下肢,有沿小动脉分布的皮下结节,自觉疼痛明显及明显的压痛,皮肤组织病理表现小动脉炎及小动脉坏死。
(4)还应与高球蛋白血症、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及结节性血管炎鉴别。
血管炎的临床症状表现具体如下:
1、皮肤型变应性血管炎:本病仅累及皮肤,多发生在青壮年。一般有乏力,关节肌肉疼痛等症状,少数病例可有不规则的发热,但也可无上述症状。
皮肤损害可为多形性,有红斑、结节、紫癜、风团、血疱、丘疹、坏死及溃疡等。
两膝下为最常见,以两小腿下部及足背部皮损最多。
较多的皮损开始的特征为紫癜样斑丘疹,压之不退色,是由于血管壁的炎症细胞浸润和渗出,故这种淤斑都是高起的可以触及的,乃是本病的特征。
有的开始为皮下结节,如黄豆至蚕豆及小枣大小,淡红色有压痛。
有的开始完全似紫癜样的皮损,有的皮损开始似丹毒样改变,有的似硬斑病样改变,有的似多形红斑样。
在皮损发展过程中可伴有风团、丘疹等。
由于炎症反应严重,在紫癜及紫癜性斑丘疹上发生血疱、坏死及溃疡,一部分结节损害也可发生溃疡伴疼痛。
水肿以踝部及足背为重。
2、系统型变应性血管炎:本病多脏器受累,病情较重。
由于脏器小血管特别是毛细血管后静脉受累,因此弥漫性渗出和出血灶多在脏器之内。
脏器受累表现多为急性发病,通常有头痛、不规则发热、不适、乏力、关节及肌肉疼痛等症状。
病程不一,轻重不同,若是一次接触抗原,约3-4周愈,若反复多次接触抗原,病情反复发作,病程持续数月或数年。
本病预后取决于受累脏器和病变程度。
67%的患者发生多形性皮肤损害,但往往以可触及淤斑为多见。
75%的患者有非特异性发热,约2/3的患者有关节痛及关节肿胀。
病变可侵犯粘膜,发生鼻衄、咯血、便血。
有1/3的患者肾脏受累,有蛋白尿血尿,严重肾功能衰竭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结节性血管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结节性多动脉炎(PAN)是一种以中小动脉的节段性炎症与坏死为特征的非肉芽肿性血管炎,与HBV感染有一定关系。
该病易形成动脉瘤,心脏是主要累及脏器之一,多表现为冠状动脉狭窄、闭塞及动脉瘤样扩张。
亦有心包积液(甚至心包填塞)、冠脉夹层、传导阻滞、假性粘液瘤报道,严重者可出现心脏破裂。
临床可表现为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可反复发作,甚至猝死。
治疗方案包括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可用血浆置换。
1990年ACR结节性多动脉炎分类标准:
1、体重下降≥4kg(发病后表现)。
2、网状青斑(四肢和驱干)。
3、睾丸痛和/或压痛(不是因感染、外伤或其他原因引起)。
4、肌痛、乏力或下肢压痛。
5、多发性单神经炎或多神经炎。
6、舒张压≥90mmHg。
7、血尿素氮40mg/dl或肌酐1.5mg/dl(非肾前因素)。
8、血清HBV标记阳性(HBs抗原或抗体)。
9、动脉造影见动脉瘤或血管闭塞(除外动脉硬化,纤维素性异常形成等其他非炎症性病变)。
10、中小动脉壁活检见有包括中性粒细胞的炎性细胞浸润。
上述10条中至少有3条阳性者可考虑为结节性多动脉炎。敏感性为82.2%,特异性为86.6%。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