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塑化剂?
塑化剂是在工业生产上被广泛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助剂,又称增塑剂。
凡是添加到聚合物材料中能使聚合物塑性增加的物质都称为塑化剂。
塑化剂的使用可以改善高分子材料的性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
是一类重要的化工产品添加剂,作为助剂普遍应用于塑料制品、混凝土、泥灰、水泥、石膏、化妆品及清洗剂等材料中,作用主要是减弱树脂分子间的次价键,增加树脂分子键的移动性,降低树脂分子的结晶性,增加树脂分子的可塑性,使其柔韧性增强,容易加工,可合法用于工业用途,广泛存在于食品包装、化妆品、医疗器材,以及环境水体中。
例如保鲜膜、食品包装、玩具等。
塑料原料
塑料制品都有塑化剂吗?
不是所有塑料制品都含塑化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聚乙烯(PE)、聚丙(PP)、聚苯乙烯、聚碳酸酯、聚酯、尼龙、聚氨酯、ABS等等塑料制品,在生产过程中并不需要添加塑化剂,它们和“塑化剂”不沾边。
1、加入塑化剂目的是让塑料变软和好加工。增塑剂基本上用在PVC塑料中,其它塑料中是没有的,并且在软PVC中用的多,硬PVC中是不用的。(PVC,即聚氯乙烯塑料,是目前用途最广的塑料材料)。
2、增塑剂有几十种,并非全部都对人体有害。
现在闹的最厉害的是邻苯类增塑剂,这类增塑剂有很多种,最常用的是DEHP,也叫DOP,全名是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酯,俗称二辛酯,它也是最常用的增塑剂,这类增塑剂也并不是有毒,吃下去也不会中毒的,只是一种有雌性激素作用的化学品,会影响儿童发育和男性生理健康,所以,在欧美等国规定儿童接触的塑料中不能有,成人产品则相允许少量存在,同样对DINP、DBP、DOS等等十几种邻苯类增塑剂都有些限制。
可接触食品塑料PE圆桶
3、DOP在PVC塑料工业中已经用了80多年了,到70年代才有研究机构确定它对人体有影响,欧洲限制它只有十几年,美国十年都不到而已,所以不用把它想的太可怕;
4、并非所有增塑剂都有害,不能用,现在有很多种环保、无毒的增塑剂已经在大量使用了(只要符合国家标准就可以放心使用);
5、我们平时接触的塑料大多数不是PVC,而是以PP、PE、PC、ABS等常见,它们是不含增塑剂的,因为不用加,也加不进去;
6、日常生活中大家能接触到的一些软PVC制品,象电线、儿童吹气玩具(游泳圈、充气垫之类的)、毛毯被子包装用的那种透明塑料袋、透明塑料软门帘、被称为软玻璃的那种很厚的塑料桌垫等,这些里面大多含邻苯增塑剂,但是普通人是皮肤接触,量又很少很少,根本不用担心的。
7、工作中有时候整个手都浸在DOP里,而且我们天天接触它,将近二十年了,也没听说有同事中毒或得肝病、癌症之类的,也没有得什么慢性病的,后代也没听说有畸形的,前后有上千名同事,并且有些女孩子做原料配方称量工作,大肚子了还天天接触DOP,大几十个人呢,也没有生畸形儿的,所以它的伤害不会太大,除非是常期极高浓度的吸收,后果有可能会很严重。
8、只要是软PVC,必然含增塑剂,但绝对不是增塑剂就对人体有害,象医院用的一次性输液管、输血管、部分输液袋、输血袋都是软PVC,而且全世界都在用,不只是中国,因为用的是环保无毒增塑剂,对人体来说目前未发现任何害处。
9、正常的食品中是不应添加增塑剂的,但现在是有人用增塑剂取代油脂(棕榈油之类的),非法添加的。(增塑剂也是一种酯类化合物,与食用油脂类似);
塑料周转筐(PE/PP材质)
总结:
1、除了PVC塑料特别是软PVC外,其它塑料通常是不含塑化剂的,可以放心用,包括绝大多数家用塑料制品;
2、食品中是不应该含塑化剂的,但黑心人加了你也不会知道;
3、塑化剂有些对人有害,有些是无害的(至少目前没发现有害);
4、常用的塑化剂基本是可以检测的,选择有实力的厂商和经过国家权威部门检测的合格产品;
5、假如误食用或者接触了带有塑化剂的产品,也不用过度担心,除非一次性喝个几公斤下去,基本上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塑化剂是什么时候开始检测的
2011年6月随着台湾塑化剂事件的爆发,“塑化剂”开始进入普通公众的视野。
2012年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2.6倍的事件再度掀起轩然大波,并最终成为重大食品安全事件。
那么这些事件中的主角“塑化剂”到底是什么呢?它为何会受到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领域的高度重视,它对生殖健康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1、塑化剂是什么
塑化剂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有机物,主要作为增塑剂用于提高塑料的可塑性和韧性而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
塑化剂的种类多达上百种,其中性价比最高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即酞酸酯类)使用最为广泛。
2010年全球酞酸酯类产量约达5百万吨。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酞酸酯消费国,占全球消费量的1/4。
目前合成的酞酸酯类有30多种,其中低分子量的酞酸酯,如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主要用于个人护理用品和化妆品的生产,如洗发露、沐浴乳、香水、发型喷雾、指甲油等,以及肠溶型和胶囊型口服药物的生产;高分子量的酞酸酯,如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邻苯二甲酸甲苯基丁酯(BBP)、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则主要用于聚氯乙烯(PVC)的生产,参与食品包装材料(塑料容器、餐具、保鲜膜)、玩具、医疗器材、建筑材料等多种产品的制造。
其中DEHP和DBP分别是台湾塑化剂风波和酒鬼酒事件的主角。
酞酸酯的另一个身份是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
酞酸酯进入人体后可以干扰内分泌激素的合成、释放、转运、结合及代谢,从而影响人体的生殖和内分泌功能。
鉴于某些酞酸酯的高健康风险,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和欧盟已将其中六种列为重点控制的污染物,我国也将DMP、DEP、DOP三种列入优先控制的污染物。
2、塑化剂无处不在
酞酸酯类在塑料中老实呆着的时候,和人类是和平共处的。
但是酞酸酯类塑化剂容易逃逸到环境中,这时发挥的是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坏作用。
再加上酞酸酯类塑化剂产量大、应用广,因此导致了我国各种环境介质被其广泛污染,并造成了人群的普遍暴露。
美国疾控中心(CDC)的一项大规模国家人群卫生营养调查(NHANES)发现超过75%的普通男性的尿样中能检出4种酞酸酯代谢产物。
来自李豫峰教授课题组的一项大规模横断面研究检测了1040名于生殖中心就诊的男性患者尿样中的8种酞酸酯类代谢产物的浓度,其中7种代谢产物的检出率均90%。
研究发现,食物是人体摄入塑化剂的主要来源,占总摄入量的90%左右,其次为饮用水,占8%左右。
塑化剂可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及皮肤接触等多种途径进入人体,经血液循环进入肝脏、肾脏、睾丸及卵巢等组织,产生生殖和发育毒性。
目前已在血清、尿液、肝脏等多种人体组织中检出酞酸酯及其代谢产物。
值得注意的是,与生殖及发育密切相关的卵泡液、羊水、脐血、乳汁、精液等体液中也有酞酸酯及其代谢产物检出。
来自李豫峰教授课题组的研究资料显示:不孕女性卵泡液中某些酞酸酯类代谢产物的检出率72%,提示不孕女性的卵巢微环境普遍暴露于酞酸酯类物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