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鄱阳湖在冬季会露出湿地的原因与其水位变化密切相关。该湖具有显著的洪、枯水期之分:4月至9月为汛期,湖水上涨;而10月至次年3月为枯水期,水位急剧下降。
2.在枯水期,水位下降导致广阔的洲滩和碟形湖露出水面。
从10月至11月,越冬候鸟开始抵达鄱阳湖,选择主湖区、洲滩和碟形湖作为栖息地,次年3月再离开。
这种周期性的水位变化为鄱阳湖湿地的生态提供了自然的驱动力量。
3.鄱阳湖作为一个过水性、吞吐型湖泊,与长江的天然联系是其湿地生态发育的关键。丰枯季的水文节律创造了多样化的生态环境,为候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和栖息地。
4.碟形湖是鄱阳湖枯水季节出现的季节性子湖泊,共有102个,总面积超过800平方千米,占鄱阳湖总面积的20%以上。这些碟形湖为沉水植物、鱼类和底栖生物的生长和繁育提供了理想的条件。
5.鄱阳湖区的“堑秋湖”渔业作业方式与碟形湖的水位调度密切相关。每年10月,碟形湖开始放水,至12月底至次年春节逐渐放干,便于捕捞湖中的鱼类。这种水位调度方式无意中为越冬候鸟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地。
6.随着长江十年禁渔政策的实施,“堑秋湖”作业方式已成为历史。然而,碟形湖的水位调度对维持湿地生态和候鸟栖息仍至关重要,应通过合理和科学的方法继续实施。
鄱阳湖水域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
鄱阳湖的首位之所以会停止下跌,出现上涨的情况,主要是由于受到了降雨天气的影响。
鄱阳湖作为我国非常重要的淡水湖泊之一,不仅面积庞大,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生态以及动植物的保护基地。
但是随着进入夏季之后,长江中小的地区面临干旱以及高温。
鄱阳湖的水域面积不断下降,与最开始的水域面积相比较,下降的幅度能够达到80%以上。
7.23米!鄱阳湖水位止跌回涨。
进入夏季之后,受到干旱天气的影响。
鄱阳湖的水位甚至跌破了7米,再加上干旱持续时间长达80多天,水位面积也正在不断的下降当中。
可是此次鄱阳湖的水位却出现了上涨,停止了之前下跌的趋势。
比如鄱阳湖的部分地区河段,气象监测站点明确得知,鄱阳湖的水位面积已经上升了7.23米。
水域面积已经大大增加,由此可见,鄱阳湖的蓄水量有了很大的提升。
主要是受到降雨天气的影响。
首先,鄱阳湖的水位之所以会停止下跌出现上涨。
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受到了降雨天气的影响,根据我国气象部门的统计。
鄱阳湖九江段地区的水位上涨趋势较为明显,再加上江西地区出现了一部分的降雨。
使得鄱阳湖的干旱情况得到了有效缓解,虽然水域面积以及其他地区的水位,无法恢复到之前的水平。
但是相比于之前最严重的时期,有了很好的缓解。
并不意味着干旱情况消失。
其次,水位的上涨,并不意味着鄱阳湖地区的干旱真正消失了。要知道此次降雨天气是非常短暂的,再加上波及的范围较广。因此能够给当地带来的降雨量是非常有限的,所以不能够将其认为干旱情况得到缓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