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球的起源可以追溯至15世纪的苏丹国马六甲地区,起源于一种名为"sepakraga"的运动。
那时,人们在休息时,通过头顶和脚踢的方式,将一个藤制球("raga")在空中传递,目的是使其不落地并保持在空中尽可能长的时间。
这种轻松且能缓解疲劳的活动迅速在东南亚各国流传开来,如缅甸、马来西亚、泰国和新加坡等。
随着时间推移,藤球从东南亚的民间娱乐逐渐演变为竞技体育。
在泰国,它被称为"takraw",而在菲律宾则是"sisip",在马来西亚则有"sepakraga"。
早在11世纪,东南亚文化中就有关于藤球的记载,泰国和缅甸的历史上,这项运动有着深厚的传统,如泰国蒲甘王朝时期就已颇为盛行。
规则的引入和网的使用让藤球比赛更具挑战性。
1945年在槟榔屿的表演赛引发了广泛关注,随后藤球运动迅速在马来半岛和东南亚各地传播开来。
1960年,藤球有了完善的比赛规则,正式命名为"sepaktakraw",并成为东南亚运动会的正式项目。
泰国前教育部长科·乔哈利功不可没,被誉为"现代藤球运动之父",他推动了藤球在1965年成为东南亚运动会的固定比赛项目。
现代藤球的历史相对较短,仅40多年,其标志性事件是使用了球网。
1982年,藤球作为表演项目进入亚运会,1990年正式成为比赛项目。
虽然中国藤球起步较晚,但1987年亚洲藤协的访问表演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藤球发展,自此,中国开始积极参与这项运动,致力于推广这项对身心有益的竞技活动。
入篮藤球运动起源自泰国,是国际藤球总会认可的一项运动。
藤球运动的发展
杭州亚运会球类项目中的藤球比赛有哪些内容如下:
藤球是一种融合了排球、足球、羽毛球等运动的特点,技巧性和观赏性齐备的运动,最早发源于东南亚地区,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传统体育项目,1990年第11届北京亚运会上,藤球首次成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藤球为圆形,用天然藤料或塑料条编成,其表面有12个孔和20处交叉。藤球比赛的场地和羽毛球场的大小、中网高度一样,不同的是藤球场两边各有一个发球圈。
藤球,被称为“脚踢的排球”。其英文名“Sepaktakraw”源自马来语,“sepak”意为“踢”,“takraw”指“编织球”。
藤球起源于东南亚,其发展过程和起源没有详细的记录。人们认为,史上第一场藤球比赛是在马来西亚举行的,而后传播到与之相邻的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地,20世纪40年代风靡东南亚。
藤球的最初玩法众说纷纭:有的故事说,村民用藤条或竹子编成球,在沙滩或农田里娱乐。也有的故事说,藤球最初是一种提高士兵敏捷性和脚法的军事训练项目。
藤球兼具足球、毽子等运动特点。运动目标是将球击过网,并让对方无法成功回球。球员可以用脚、膝盖、胸部和头部进行击打。
亚运比赛用球球身须有12个孔和20个交叉点,尺寸和重量均有限制。比赛中采用每球得分制,一方连续击球超过3次,或回球出界,另一方可得分;一方犯规,另一方亦赢得一分。
藤球比赛分为双人、单组、四人、团体等,采取三局两胜制,率先赢得2局的队伍获胜。
每局比赛率先赢得21分且至少净胜2分的队伍赢得此局。
双方各赢一局时,决胜局为15分制。
一方得8分时,双方交换场地。
获胜方仍需净胜2分,最高分值为17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