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斑是发生面部皮肤上的黄褐色点状色素沉着斑,针尖至米粒大小。
雀斑常出现于前额、鼻梁和脸颊等处,偶尔也会出现于颈部、肩部、手背等处。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尤以夏季重,病变的发展与日晒有关。
雀斑多在3~5岁左右出现皮损,女性较多。
其数目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
好发于面部,特别是鼻部和两颊,可累及颈、肩、手背等暴露部位,非暴露部位无皮疹。
损害为浅褐或暗褐色针头大小到绿豆大斑疹,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
散在或群集分布,孤立不融合。
无自觉症状。
夏季经日晒后皮疹颜色加深、数目增多,冬季则减轻或消失。
常有家族史。
拓展资料
引起雀斑的外部因素
1、紫外线:照射紫外线的时候,人体为了保护皮肤,会在基底层产生很多麦拉宁色素。所以为了保护皮肤会在敏感部位聚集更多的色素。
2、不良的清洁习惯:因强烈的清洁习惯使皮肤变得敏感,这样会自己刺激皮肤。当皮肤敏感时,人体为了保护皮肤,黑色素细胞会分泌很多色素,当色素过剩就成为雀斑的原因。
3、压力:当人受到压力时,就会分泌肾上腺素,为对付压力而做准备。如果长期受到压力,人体新陈代谢的平衡就会遭到破坏,皮肤所需的营养供应趋于缓慢,色素母细胞就会变得很活跃,从而变成了雀斑的原因。
4、睡眠不足易致黑眼圈,皮肤变灰黑,久而久之,就会引起雀斑。
黑色素是什么样子的图片大全高清
2、混合痣
外观类似交界痣,但可能更高起,有时有毛发穿出,多见于儿童和少年。
混合痣
混合痣:外观类似交界痣,多见于青少年,有时可有毛发长出。
混合痣的病理变化有交界痣和皮内痣两者的特点,痣细胞群见于真皮内或表皮内,其较低部位的痣细胞可呈梭性,埋于胶原组织中,不含或很少含有黑素。
真皮内很少或无炎症。
多见于年长儿童或成人。
皮损大多略高出皮面,有些呈乳头瘤状,颜色黄褐到褐色,表面可有或无毛发。
痣本身对健康影响不大,可不予处理,多因美容需要或有恶变时才考虑治疗。
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手术切除、化学药物腐蚀疗法,激光治疗和液氮冷冻、电离子、微波及电烙治疗。
病理
由痣细胞构成,其特点为痣细胞排列成巢。
典型痣细胞呈卵圆形或立方形,有明显的均质性胞浆,核大,圆形或卵圆形,苍白淡染,呈泡状。
由于痣细胞的生活周期通常要经历发展、成熟和衰老等不同阶段,并随年龄增长逐渐由表皮移入真皮,因此痣细胞在皮肤的不同部位形态有所差异。
真皮上部的痣细胞呈上皮样,常含黑素,真皮中部的痣细胞类似于淋巴样细胞,而真皮下部的痣细胞则类似于成纤维细胞或雪旺细胞,真皮中、下部的痣细胞很少含黑素。
痣细胞巢见于表皮内和真皮内。
真皮上部痣细胞呈立方形,胞浆丰富,含多少不等的黑素颗粒。
真皮中部的痣细胞较小,胞浆较少,黑素较少,通常呈巢状,境界清楚。
临床症状
混合痣是痣细胞巢位于表皮和真皮,稍隆起或呈乳头状,具有恶变倾向,如:色素痣突然变黑、增大、局部轻度刺痒、灼热或疼痛、表面脱毛、破溃、出血或炎症现象,以及边缘出现卫星痣多为恶变的征兆。
治疗
一般不必治疗。
先天性痣细胞痣由于有10%发生黑素瘤的可能性,一般以切除为好。
后天性痣细胞痣,除非是出现恶变体征(体积突然增大、颜色变黑、表面出现脱屑、渗出、结痂、出血、溃疡、炎性肿胀:自觉疼痛或瘙痒,周围出现卫星病灶等),应即进行切除。
交界痣、混合痣发生在掌跖、腰围、腋窝、腹股沟等易损伤的部位,亦可考虑切除。
有些后天性痞细胞病发生于面部,有碍美容,患者要求治疗时,亦可采用切削法,使痣与皮肤表面平齐,然后涂止血剂硫酸亚铁溶液或30%氯化铝止血。
此外亦可施行贯穿缝扎术。
冷冻或激光治疗。
色素痣的治疗主要是为了改善外观,特别是在颜面等外露部位的、面积较大或生长毛发、局部肥厚、表面粗糙呈疣状或结节状、有碍外观的病变。
另一治疗目的是防止恶变,消除隐患,如对有恶变倾向的病变和在受慢性刺激以及有些特定部位的色素痣,不论面积大小与形态如何,均应及早治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