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探究双酚A:化学合成的隐形威胁
双酚A,其英文缩写为BPA,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化工原料,主要用于合成聚碳酸酯(PC)和环氧树脂等高性能材料。
自60年代以来,它的身影频频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婴儿奶瓶、幼儿吸管杯、食品包装和饮料罐内涂层的制造中。
尽管为了婴幼儿健康,许多国家已经禁止在婴儿奶瓶和儿童饮料容器中使用BPA,但它的存在并未因此减少,反而渗透到了矿泉水瓶、儿童玩具、食品包装甚至日常用品的生产过程中。
关键的是,双酚A具有模拟雌激素的特性,即使是微小的剂量,也能在动物身上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
动物实验显示,低剂量的BPA暴露可能导致雌性动物出现早熟,雄性动物的精子数量下降、前列腺增大等问题。
令人担忧的是,研究还发现,BPA暴露可能与人体健康产生关联,诸如肥胖症的诱发,以及对发育、行为和生殖系统的影响。
它可能引起前列腺疾病、隐睾、睾丸癌、尿道下裂等病症,女性则可能面临乳腺癌等雌激素相关疾病的增加风险,甚至影响到性成熟的时间线。
因此,尽管BPA在现代工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其潜在的危害不容忽视。
我们必须更加谨慎地审视和监管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以保障公众健康。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我们期待能找到更加安全的替代品,逐步减少双酚A在消费品中的身影。
双酚a是什么合成的产物
环氧树脂最大的用途是作保护涂料,例如汽车底漆、面漆,船舶涂料,各种贮罐及其他产品的内涂层和面漆。
20世纪30年代,首先由瑞士的P.卡斯坦和美国的S.格林利合成,并确定了双酚A(DPP)与环氧氯丙烷(ECH)的反应产物(双酚A型环氧树脂)在工业上的重要性。
1947年,瑞士汽巴公司开始工业化生产。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其生产应用得到很大发展。
此后,相继出现双酚A型以外的各种新型环氧树脂,达25种之多。
世界环氧树脂1979年的生产能力约600kt,近几年又有所增加,其中70%以上由瑞士的汽巴-嘉基公司和美国的陶氏化学公司及壳牌公司生产。
生产方法:
双酚A型环氧树脂中的低分子量液态树脂是由过量的ECH与DPP在碱(如氢氧化钠)存在下分两步反应制得。
制造技术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减少副反应,提高树脂质量,降低原料消耗。
分子量较高的固态树脂用两条路线生产:①DPP与ECH在碱存在下直接反应,分子量由两种原料的摩尔比加以调节;②以液态树脂为原料,在催化剂存在下用双酚A进行链扩展得到聚合度较高的树脂,分子量通过液态原料树脂与双酚A的摩尔比进行调节。
利用此种改良工艺可以直接制造分子量更高的树脂品级。
固化:
使用环氧树脂时,必须加入化学活性试剂,即固化剂,在适当条件下,使线型环氧树脂分子交联固化成网状大分子,方显示其固有的优良特性。
固化剂分催化型(如三氟化硼胺络合物、叔胺)和共反应型(如多元胺、酸酐)。
催化型固化剂引发环氧树脂均聚,其用量需根据实验确定;共反应型固化剂是含活泼氢的多官能度试剂,它是按化学计算量同树脂的活性基团(环氧基、羟基)进行反应。
固化剂多达300多种。
例如脂肪族多元胺、低分子聚酰胺等,能在室温下固化环氧树脂;酸酐、芳香族多元胺等,则需靠加热完成固化反应。
除正确选择环氧树脂和固化剂外,还需在配方中加入塑料助剂,如稀释剂(活性的和非活性的)、促进剂、增塑剂、增韧剂、填料等,以满足加工工艺和最终产品性能的要求。
应用:
环氧树脂易于改性,且又有优良的粘合性、电性能、力学性能、耐热、耐化学药品性能,故在机械、电子、建筑、化工等工业部门中广泛用作涂料、浇铸品、模塑件、胶粘剂和复合材料。
环氧树脂最大的用途是作保护涂料,例如汽车底漆、面漆,船舶涂料,各种贮罐及其他产品的内涂层和面漆。
环氧树脂作为涂料应用的主要方法:
①分子量较低的固态树脂(分子量约1000)用脂肪族多胺或低分子量聚酰胺于室温或稍加热交联固化,用于石油炼厂、化工厂和船舶维修;
②酯化环氧涂料,它是中等分子量固态树脂(分子量1500~2000)与各种脂肪酸进行酯化,其产物依脂肪酸性质的不同,或靠空气干燥(冷干漆)或加热固化(烘干漆),性能优于醇酸树脂涂料,生产成本较低,主要用于汽车底漆;
③较高分子量的固态树脂(分子量3000~4000)与醛的缩合物(如酚醛、脲醛,三聚氰胺甲醛树脂)混合,醛的缩合物作为固化剂和改性剂,靠加热固化,主要用途之一是饮料罐内涂层。
目前,溶剂型涂料用得最多,为节能和防止公害,粉末涂料、无溶剂涂料和水系涂料日趋发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