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78年9月,爱迪生开始研究电灯,但由于爱迪生经济问题不得不寻找经济资助,于是成立一家股份公司,以便为实验提供经济资助,不久洛雷找到了几个股东,他们愿意出钱资助爱迪生研究电灯。
但爱迪生屡屡失败,很快用完了五万美元,一部分股东的信念开始摇动,爱迪生苦苦劝诱,股东们决定再拿五万美元资助爱迪生。
1879年10月21日,电灯研制成功,他为此试用了接近1600种材料进行试验,连续用了45个小时之后这盏电灯的灯丝才被烧断,这是人类第一盏有广泛实用价值的电灯,这种电灯有“高阻力白炽灯”、“碳化棉丝灯”多种名称,用碳化棉丝制成。
1880年,爱迪生派遣助手和专家们在世界各地寻找适用的竹子,有六千种左右,其中日本竹子所制碳丝最为实用,可持续点亮一千多个小时,达到了耐用的目的,这种灯称之为“碳化竹丝灯”。
2、从1670年到1672年,牛顿负责讲授光学。在此期间,他研究了光的折射,表明棱镜可以将白光发散为彩色光谱,而透镜和第二个棱镜可以将彩色光谱重组为白光。
他还通过分离出单色的光束,并将其照射到不同的物体上的实验,发现了色光不会改变自身的性质。
牛顿还注意到,无论是反射、散射或发射,色光都会保持同样的颜色。
因此,我们观察到的颜色是物体与特定有色光相合的结果,而不是物体产生颜色的结果。
从这项工作中,他得出了如下结论:任何折光式望远镜都会受到光散射成不同颜色的影响,并因此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现称作牛顿望远镜)来回避这个问题。
他自己打磨镜片,使用牛顿环来检验镜片的光学品质,制造出了优于折光式望远镜的仪器,而这都主要归功于其大直径的镜片。
1671年,他在皇家学会上展示了自己的反射式望远镜。
皇家学会的兴趣鼓励了牛顿发表他关于色彩的笔记,这在后来扩大为《光学》(Opticks)一书。
但当罗伯特·胡克批评了牛顿的某些观点后,牛顿对其很不满并退出了辩论会。
两人自此以后成为了敌人,这一直持续到胡克去世。
3、数学家苏步青
公元1902年9月23日,那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可对祖辈从福建同安逃荒到浙江平阳带溪村的苏祖善家来说,那是一件难得的大喜、大吉的日子。
真是老天有眼,天官赐福。
苏祖善家添了一丁,夫妻俩笑得合不拢嘴,终于有了世代务农的“接班人”。
可苏祖善夫妻俩从未上过学,尝够没有文化的苦,望子成龙心切,于是给儿子选取“步青”为名,从此,苏步青头戴一顶父亲编的大竹笠,身穿一套母亲手缝的粗布衣,赤脚骑上牛背,鞭子一挥,来到卧牛山下,带溪溪边。
苏步青家养的是头大水牛,膘壮力大,从不把又矮又小的牧牛娃放在眼里。有一次,水牛脾气一上来,又奔又跳,把苏步青摔在刚刚砍过竹的竹园里。真是老天庇佑,他跌在几根竹根中间,未有皮肉之苦,逃过一劫。
放牛回家,苏步青走过村私塾门口,常被琅琅的书声所吸引。有一次,老师正大声念:“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他听后,就跟着念了几遍。此后,他竟记住了顺口溜,放牛时当山歌唱。
苏祖善常听儿子背《三字经》、《百家姓》,心存疑惑。有一次,正好看见儿子在私塾门口“偷听”,为父的心终于动了,夫妻一合计,决定勒紧裤带,把苏步青送进了私塾。
4、马可尼
马可尼出生于意大利一个富裕家庭,从小喜欢读书,爱做实验。
他自己装备了一个小实验室,先做化学实验,后来做电学实验。
他看到有线电报架设线路非常费力,就想:能不能用电磁波来传送电报呢?1895年,20岁的马可尼在自家花园里成功地进行了无线电波传递实验。
实验规模逐渐扩大,为了寻找经费来源,22岁的马可尼来到英国,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继续进行研究。
1897年,他和助手在英国海岸进行了跨海通讯实验。
他们把发射机装在海岸上的一间小屋子里,屋外竖起一根很高的杆子,上面架设了用金属圆筒制成的天线。
开始时把接收机放在距海岸4.8公里的一个小岛上,通讯效果良好。
然后又把距离扩大到14.5公里,同样获得成功,以后几年,马可尼一边改进通讯装置,一边增大通讯距离。
1901年12月,马可尼实现了从英国到加拿大长达二千多英里的跨洋通讯,这一天标志着无线电已成为全球性事业。
5、德莱斯
德莱斯原是一个看林人,每天都要从一片林子走到另一片林子,多年走路的辛苦,激起了他想发明一种交通工具的欲望。他想:如果人能坐在轮子上,那不就走得更快了吗!就这样,德莱斯开始设计和制造自行车。
他用两个木轮、一个鞍座、一个安在前轮上起控制作用的车把,制成了一辆轮车。
人坐在车上,用双脚蹬地驱动木轮运动。
就这样,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问世了。
1817年,德莱斯第一次骑自行车旅游,一路上受尽人闪的讥笑,……他决心用事实来回答这种讥笑。
1839年,苏各兰人马克米廉发明了脚蹬,装在自行车前轮上,使自行车技术大大提高了一步。
此后几十年中,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自行车,如风帆自行车、水上踏车、冰上自行车、五轮自行车,自行车逐渐成为大众化的交通工具。
光的色散是谁发现的英国
1802年,英国物理学家沃拉斯顿为了验证光的色散理论,重新设计了牛顿的实验。
他在三棱镜前增设了狭缝,让阳光经过狭缝后再经棱镜分解。
他发现太阳光不仅显示出连续的光谱,还有暗线的存在,但他的发现并未引起广泛注意。
1814年,德国光学家夫琅和费改进了分光镜,增加了准直透镜,使得光束更集中。
他用油灯和酒精灯作为光源,观察到光谱上的明线光谱,尤其是那对显著的黄色谱线。
他尝试用太阳光,发现太阳光谱在连续彩带上有无数暗线,且有五百多条被记录,以字母A、B、C等命名。
有趣的是,他发现太阳光谱中黄色明线的位置对应着油灯和蜡烛光谱中的暗线,被称为D线。
然而,夫琅和费未能解释这一现象,直到四十年后,基尔霍夫才揭示了这一谜团。
1858年至1859年,化学家本生发明了本生灯,通过燃烧不同元素的物质产生不同颜色的火焰。
但他发现,混合元素的火焰颜色并不反映元素的含量,这促使他与物理学家基尔霍夫合作进行光谱分析。
基尔霍夫借鉴夫琅和费的实验,建议观察燃烧物的光谱而非颜色。
他们在实验室中合作,用分光镜观测火焰,发现不同元素燃烧产生的光谱具有独特的明线,这些明线线形各异,能够区分混合物中各元素的存在。
因此,他们发现了光谱分析这一方法,能够通过光谱的特性来识别化学元素,就像在照片上辨认个体一样清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