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55600g的核显属于入门水平。
性能大致相当于入门独显gtx750ti,可以低特效流畅运行一些网游,大型游戏基本上跑不动。
锐龙5600GCPU的代号是Cezanne,内部由Zen3架构的7nmCCD加上12nm的IOD所组成,拥有6核12线程规格,cpu主频3.9~4.4GHz,配备16MB三级缓存,支持最高DDR4-3200内存。
作为一款中端主流CPU,不仅性价及性能非常不错,对于游戏玩家或家用办公,也都可以完全兼顾使用,不会任何的压力。而且在硬件配置上,也可以为后期硬件升级留有足够的空间。
核显和独显的区别
核心显卡虽然与传统意义上的集成显卡并不相同,工作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它的性能比早期的集成显卡有所提升,但是它仍然是一种集成显卡,集成在核心中的显卡。
独立显卡是指以独立板卡形式存在,可在具备显卡接口的主板上自由插拔的显卡。
独立显卡具备单独的显存,不占用系统内存,拥有单独的图形核心和独立的显存,能够满足复杂庞大的图形处理需求,并提供高效的视频编码应用。
核心显卡则将图形核心整合在处理器当中,进一步加强了图形处理的效率,采用“处理器+主板芯片(显示输出)”的双芯片模式。
5600g核显相当于什么独显
5600g核显比较好,个人更建议用核显过渡。
如果你是Intel用户,因为Intel的CPU有无核显,架构并无区别,所以无须担心未来搭配独显会怎样怎样。
而且许多Intel用户会更倾向于买散片,散片CPU有无核显的价格差距会进一步缩小,像北京这边实体店i7-11700和i7-11700F的散片零售价格只差20元,20元就能多一个核显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你是AMD用户,确实AMD的CPU有无核显,在架构上会存在区别。
有核显的版本是源于笔记本的移动端“塞尚”架构,相比台式机的桌面端“维米尔”架构,它的三级缓存上限16M(和桌面端同级别相比减半),因此搭配独显的游戏表现会有明显下降。
不过其实这也要等独显强到一定程度才可以,1080P下最好不低于6600XT,2K下则要3080这个级别的显卡,方能体现出来(LOL可能搭配一般显卡也体现得出来,但平心而论5600G平均200多打团150多的表现真的就不能玩了吗)。
如果你未来搭配的是一般的显卡,比如1080P下配个3050(从笔记本表现看尚不如上一代1660s),或者2K下配个3060Ti,那也就是3帧吊打5帧秒杀而已。
而且亮机卡没大家想象中那么香。
全新的亮机卡价格往往不菲,像RX550目前最便宜的带DP接口的京东自营要卖899元(盈通那个859元的是4*HDMI);GT1030便宜一些在650左右,但基本都不带DP接口,甚至还存在一些HDMI版本是1.4的,那就意味着1080P144Hz都不支持输出。
较老的二手亮机卡则普遍存在一个问题:编解码单元过旧,用来玩游戏尤其老游戏可能没压力,但看视频这类看似负载较低的场景反而会吃瘪。
像我手里有一张R9270X,放当年相当于同年度RX6700XT的中高端游戏显卡,已经超出亮机卡的范畴了,它的TS跑分可以来到1800以上(约等于几年后的GTX1050),5700G核显超冒烟也打不过。
游戏也符合这个分数的表现,像GTA5这样优化好的非常高画质都可以接近60帧(2G显存已经爆了,但即便在闹市区开车都没有出现卡顿),核显一般最多开到中低画质+FXAA。
但换一个可能对普通人还更常用到的场景——看视频,它就会出现问题。
在哔哩哔哩我点播了一个1080P的60帧视频,显卡占用率立即来到了70%以上。如果再把播放速度调成2x快进,那就妥妥的满载了,视频会卡得没法看。
画质切换成4K,由于这种老架构显卡并不支持4K解码(和显卡性能无关,换成GTX780Ti或者R9290X也一样),截图可见显卡的编解码单元完全不工作了,只能靠CPU去软解。
偏偏我这台机器的CPU又是古董推土机FX-8320E(已经超了频,约等于FX-9370或者i7-3770了),看上去还没满载,其实一边看视频再一边做点别的就会卡顿了,2x就更不用想。
至于4K120帧这种视频就完全不要想看了,必须换帕斯卡(10系)以后的显卡。亮机卡中最著名的GTX750Ti同样不支持,而让CPU去软解4K120Hz,不少现在的主流CPU都不一定吃得消。
5600G的核显却能轻松搞定这样的视频,实际上它的解码上限是8K+10bit+VP9。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