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分设:
1、物理(Physics):该奖项旨在奖励那些对人类物理学领域里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奖金,每年的奖项候选人由瑞典皇家自然科学院的瑞典或外国院士、诺贝尔物理和化学委员会的委员、曾被授与诺贝尔物理或化学奖金的科学家、在乌普萨拉、隆德、奥斯陆、哥本哈根、赫尔辛基大学、卡罗琳医学院和皇家技术学院永久或临时任职的物理和化学教授等科学家推荐。
2、化学(Chemistry):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5项奖金之一。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
3、生理学或医学(PhysiologyorMedicine):目的在于表彰前一年在生理学或医学界做出卓越发现者。
4、文学(Literature):各国文学院院士、大学和其他高等学校的文学史和语文教授、历年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和各国作家协会主席才有权推荐候选人,本人申请不予考虑。
授奖一般是因为某作家在整个创作方面的成就,有时也因为某一部作品的成就。
5、和平(Peace):根据诺贝尔的遗嘱,和平奖应该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但评选委员会逐渐拓宽了和平奖所涵盖的范围。
6、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瑞典国家银行为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而设立的奖项,也称瑞典银行经济学奖。
经济学奖并非根据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所设立的,但在评选步骤、授奖仪式方面与诺贝尔奖相似。1968年起,奖项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每年颁发一次,颁奖遵循对人类利益做出最大贡献的原则。
评选规则:
1、标准:评选的第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在评选的整个过程中,获奖人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的影响。
2、评定人: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生理学或医学奖由瑞典皇家卡罗林医学院(卡罗林斯卡学院)评定,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评定,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出。
经济奖委托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每个授奖单位设有一个由5人组成的诺贝尔委员会负责评选工作,该委员会三年一届。
3、评选时间: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项诺贝尔奖推荐的候选人。通常每年推荐的候选人有1000—2000人。
4、具有推荐候选人资格的有:先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诺贝尔奖评委会委员、特别指定的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评委会特邀教授、作家协会主席(文学奖)、国际性会议和组织(和平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陈难先
现有院士
物理学家。
祖籍浙江杭州,生于上海。
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
1984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电气工程与科学博士学位。
曾任北京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
2000年起担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
在国际上明确提出凝聚态物理和应用物理中玻色、费米及晶格三大类逆问题,并发展了独特而系统的方法,得到一系列新结果。
在晶格比热逆问题研究中发展并统一了爱因斯坦与德拜的经典工作。
在原子间相互作用势库研究中提出了由晶体结合能到对势的严格简捷公式并发展了EAM多体势,为复杂材料性能预测建立了良好基础。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程开甲
资深院士
理论物理学家。
江苏吴江人。
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
1948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
中国核武器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在核武器的研制和试验中作出了开拓性的突出贡献。
开创了我国抗核加固技术新领域和定向能高功率微波研究的新领域。
同时在固体物理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提出了普遍的热力学内耗理论,导出了狄拉克方程,提出并发展完善了超导电的双带理论,提出了凝聚态的新的电子理论(TFDC),并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固体物理学专著。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丁大钊
已故院士
核物理学家。
江苏苏州人。
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院科技顾问。
1959年参加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提出并发展了一种确定径迹气泡密度、进而鉴别粒子的方法,为鉴定与分析反西格马负超子事例解决了关键问题。
60年代初负责轻核反应实验小组,为完成氢弹研制所需部分基础数据的测量准备了条件。
70年代中期及以后负责开辟快中子核反应γ谱学分支学科,并领导热中子辐射俘获与原子核巨共振研究。
80年代负责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实验室的实验区建设,建成适于进行精细核反应谱学与核结构研究的实验室。
1990-1995年兼任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副主任,负责同步辐射应用并参与建议高性能同步辐射光源的建设。
近年来负责开展“加速器驱动放射性洁净核能系统”的研究工作。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方成
现有院士
天体物理学家。
江苏江阴人。
195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
南京大学教授,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国家攀登计划首席科学家。
首先系统掌握与运用非局部热动平衡理论并发展了整套的实用计算方法和程序;在太阳活动体结构和大气模型、耀斑谱线不对称性和速度场、耀斑动力学模型和光谱诊断等研究中获重要成果;主持设计和研制了我国第一座太阳塔、创建了太阳塔实验室。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甘子钊
现有院士
物理学家。
广东信宜人。
1963年北京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毕业。
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国家超导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
60年代初对半导体中隧道效应做了较好的工作,解决了锗中隧道过程的物理机理。
70年代初在发展我国大能量气动激光上做出贡献。
70年代后期提出一个基本正确的多原子分子多光子离解的物理模型。
80年代初发展了光在半导体中相干传播的理论。
80年代中,在凝聚态物理的一些前沿,如分数量子霍尔效应、金属-绝缘体相变、磁性半导体量子阱中极化子、杂质共振态等方面做出一些贡献。
1986年以来,在我国高温超导电性的研究和发展上起重要作用。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管惟炎
已故院士
物理学家。
江苏如东人。
1957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大学。
研究员。
主要从事低温与超导的研究。
50年代对反向卡皮查热阻问题作了深入研究,解释了当时文献上存在的理论与实验间的严重分歧。
60年代以来在中国首先倡导并进行强磁场超导材料与超导磁体的研制,合作研制出多种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的超导材料;解决了第二类超导体临界场与临界电流的起源问题;研究发现了超导体在磁场中转变时的负磁阻效应。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何泽慧
资深院士
核物理学家。
女。
原籍山西灵石,生于江苏苏州。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1940年获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工程博士学位。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20世纪50年代以来,创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低温物理实验室,建造氢、氦液化系统,开始了低温、超导研究,并进一步开拓低温制冷与实验技术研究;参与创办中国科技大学低温物理专业;负责组建了中国科学院低温技术实验中心,致力于低温工程技术与低温物理的综合研究与应用开发;积极参与中国制冷学会和国际低温工程理事会的学术组织工作,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获国际低温工程理事会2000度门德尔森奖。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黄昆
已故院士
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学家。
原籍浙江嘉兴,生于北京。
194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
1948年获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博士学位。
1980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主要从事固体物理理论、半导体物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多项国际水平的成果,是中国半导体物理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
50年代与合作者首先提出多声子的辐射和无辐射跃迁的量子理论即“黄-佩卡尔理论”;首先提出晶体中声子与电磁波的耦合振动模式及有关的基本方程(被誉为黄方程)。
40年代首次提出固体中杂质缺陷导致X光漫散射的理论(被誉为黄散射)。
证明了无辐射跃迁绝热近似和静态耦合理论的等价性,澄清了这方面的一些根本性问题。
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黄润乾
现有院士
天体物理学家。
发展了高压下调制吸收光谱测量方法。
汪承灏
现有院士
物理学家。
生于江苏南京。
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
建立了压电晶体表面激发的广义格林函数理论,它构成现代声表面波技术的理论基础。
根据这个普适的表面激发理论,给出了压电晶体表面源产生的衍射场严格分析,克服了流行的角谱理论的缺陷;得到了声表面波在表面栅阵产生散射场的准确表达。
发展了一些声表面波和高频体波器件和系统。
根据对压电振动系统电气负载特性的研究,提出压电可调频换能器的结构和压电振动阻尼原理。
还开展了单一空化气泡声致发光的研究,发现除光辐射外还存在电磁辐射,并证明辐射均发生在空化的闭合瞬间。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迅
现有院士
表面物理、半导体物理学家。
1934年出生于上海。
原籍江苏无锡。
195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1960年该系研究生毕业。
复旦大学教授。
对半导体表面和界面的结构和电子态做了系统研究,其中对InP极性表面进行了开拓性研究。
在多孔硅研究方面发现多孔硅的光学非线性现象,实现多孔硅的蓝光发射并被国际上引为1992年多孔硅研究的6项进展之一,发现多孔硅发光峰位钉扎现象,测量了多孔硅/硅界面的能带偏移。
在高质量锗硅超晶格的研制、锗硅量子阱和量子点物理特性的研究、新型硅锗器件的合作研制等方面作出多项创新成果。
领导建成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并领导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式枢
资深院士
理论物理学家。
江西宜黄人。
1944年毕业于同济大学。
1951年获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吉林大学教授。
主要从事原子核理论特别是核多体理论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50年代应用壳模型理论处理μ介子和光核效应,被称为“吴模型”。
建立和发展了格林函数方法和非线性积分方程理论以及推广的组态混合法;利用格林函数方法系统地研究了零温和有限温的核性质、核结构与相对论多体问题,得到了有限温与相对论等效相互作用的严格表达式。
提出了相位介电测井新方法,解决了判断油田水淹层的难题。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席泽宗
现有院士
天文史学家。
山西垣曲人。
195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天文系。
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提出了从史书中鉴别新星的7条标准和区别新星与超新星的2条标准,从中、朝、日3国的历史文献中找出90个疑似新星,其中有12个可能属于超新星,并讨论了这12个超新星和当今观测到的超新星遗迹以及射电源的关系。
提出木星的伽利略卫星不用望远镜也能看到,战国时期即已观察到木卫3。
对马王堆出土的天文资料和敦煌卷子中的天文资料做了系统研究。
对天文学思想和中国古代的宇宙理论也做了深入的研究。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冼鼎昌
现有院士
理论物理学家及同步辐射应用专家。
广东广州人。
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领导建成我国第一个同步辐射实验室,在科学规划、物理设计、工程设计等方面都作出了正确的决策,同时解决了设计、施工、安装、调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专用模式运行下其性能已达到或接近国际上正在运行的第二代同步辐射光源的水平,并已利用同步辐射进行研究工作。
发展了相对论不变的相空间计算方法、累积量变分法、解析延拓法等,在经典规范场、介子四维波函数和格点规范场理论研究中取得多项重要成果。
与国外同时提出X光光声EXAFS的设想,开拓了同步辐射应用的新领域。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谢家麟
资深院士
加速器物理学家。
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原籍河北武清。
194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
1951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
现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在美期间,曾领导研制成功世界上能量最高的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
1955年回国后,于60年代初领导完成一台可向高能发展的电子直线加速器、大功率速调管和电子回旋加速器等科研目。
80年代领导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的设计、研制和建造。
90年代初领导建成北京自由电子激光。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熊大闰
现有院士
天文学家。
原籍江西南昌,生于江西吉安。
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天体剧烈活动的多波段观测和研究”首席科学家。
在恒星对流理论以及与之有关的恒星结构、演化和脉动稳定性问题的研究中,摒弃了传统的混合长的对流理论,发展了一种独立的非定常恒星对流的统计理论和一种非局部对流的统计理论,并成功地将它们用于变星脉动和大质量恒星演化的理论计算,解释了变星脉动不稳定区红端边界,克服了传统理论在大质量恒星演化计算中著名的所谓半对流区的理论困难。
较之传统理论,新理论得到与观测更为相符的结果。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徐至展
现有院士
物理学家。
江苏常州人。
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
1965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长期主持激光核聚变研究,在实现激光打靶发射中子、微球靶压缩、建立总体计算机编码及建成6路激光打靶装置等项重大成果中均有突出贡献。
在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领域,特别是在非线性过程或不稳定性研究方面,从实验与理论上进行了系统的深入研究,取得多项开创性重要成果。
在X射线激光领域,1981年已实现粒子数反转并发现新反转区;首次在国际上用类锂和类钠离子方案获得8条新波长的X射线激光,最短波已达到46.8埃。
在强场激光科学技术领域,特别是在新型超短超强激光、强场激光与原子、分子、电子、团簇、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以及强激光驱动粒子加速等研究方面都取得重要成果。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杨福家
现有院士
核物理学家。
原籍浙江镇海,出生于上海。
195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
199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所长。
领导、组织并基本建成了“基于加速器的原子、原子核物理实验室”。
给出复杂能级的衰变公式,概括了国内外已知的各种公式,用于放射性厂矿企业,推广至核能级寿命测量,给出图心法测量核寿命的普适公式;领导实验组用γ共振吸收法发现了国际上用此法找到的最窄的双重态。
在国内开创离子束分析研究领域。
在束箔相互作用方面,首次采用双箔(直箔加斜箔)研究斜箔引起的极化转移,提出了用单晶金箔研究沟道效应对极化的影响,确认极化机制。
代表性专著有《现代原子与原子核物理》。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杨立铭
已故院士
理论物理学家。江苏溧水人。1942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机械系。1948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理论物理博士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