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致病菌引起全身感染后,常见的几种类型?
答:①毒血症②菌血症③败血症④内毒素血症⑤脓毒血症。
试述构成细菌侵袭力的物质基础。
答:①荚膜②黏附素③侵袭性物质
简述病原菌感染机体后,机体如何发挥抗菌免疫功能?
答:首先遇到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皮肤与粘膜构成的屏障结构,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及吞噬细胞对细菌的非特异性的吞噬和体液中杀菌抑菌物质对细菌的攻击。
7-10天后,机体产生特异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一起杀灭病原菌。
简述细菌耐药性产生的主要机制。
答:①钝化酶的产生②药物作用靶位发生改变③胞壁通透性的改变和主动外排机制④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形成了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在这种压力的作用下,原来只占很少比例的耐药菌株被保留下来,并不断扩大。
举例说明细菌命名的原则。
答:细菌的命名一般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拉丁文双命名法。
一个细菌种的学名由两个拉丁字组成,属名在前,用名词,首字母大写;种名在后,用形容词,首字母小写;两者均用斜体字。
中文译名种名在前,属名在后。
如Mycobateriumtuberculosis(结核分枝杆菌)。
属名亦可不将全文写出,只用第一个大写字母代表,如M.tuberculosis。
如何确定从标本中分离的细菌为葡萄球菌?并确定其有无致病性。
答:①直接镜检,经革兰染色后镜检发现革兰染色阳性呈葡萄状排列的球菌,可初步报告疑为葡萄球菌,需进一步分离培养鉴定。
②分离培养:血培养需经增菌后转种血平板进一步鉴定,若无细菌生长,需连续观察7天,并以血平板确定有无细菌的生长。
脓液、尿道分泌物、脑脊液沉淀物可直接接种血平板,37℃过夜,可形成直径约2-3mm、产生不同色素的菌落。
金葡菌菌落周围有透明溶血环。
③试验鉴定:血浆凝固酶试验,甘露醇发酵试验,耐热核酸酶试验,肠毒素测定,SPA检测。
致病性葡萄球菌菌落周围有透明溶血环,血浆凝固酶试验阳性,甘露醇发酵试验阳性,耐热核酸酶试验阳性,SPA检测有A蛋白的存在。
什么是不耐热肠毒素(LT)?它的物理性质、基本结构、致病机理及与霍乱毒素(CT)的关系如何。
答:LT是肠产毒型大肠杆菌产生的致病物质,因对热不稳定,故称为不耐热肠毒素。
其65℃30min可被破坏。
LT分为LT-Ⅰ和LT-Ⅱ,LT-Ⅱ与人类疾病无关,LT-Ⅰ是引起人来胃肠炎的致病物质。
其结构包括1个A亚单位和5个B亚单位,其中A亚单位是毒素的活性部分。
B亚单位与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的GM1神经节苷脂结合后,使A亚单位穿越细胞膜与腺苷环化酶作用,令胞内ATP转变为cAMP。
胞质内cAMP水平增高后,导致肠粘膜细胞内的水、氯和碳酸氢钾等过度分泌到肠腔,同时钠的吸收减少,导致可持续几天的腹泻。
LT-Ⅰ与霍乱肠毒素两者间的氨基酸的同源性达75%,他们的抗原高度交叉。
医学微生物学的名词解释
1.抗原: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表位(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3.异嗜性抗原:存在于人、动物、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
4.抗体: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5.免疫球蛋白:血清中一类主要的蛋白,由α1、α2、β和γ球蛋白组成。
6.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抗体Fab段结合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表位,其Fc段与杀伤细胞表面的FcR结合,介导杀伤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
7.补体:正常人或动物体液中存在的一组与免疫有关,并具有免疫活性的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
8.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某一染色体上的一群紧密连接的,决定移植组织是否相容,与免疫应答有关的基因群。
9.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人的MHC。
10.B细胞受体(BCR):表达于B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
11.T细胞受体(TCR):表达于T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
12.抗原提呈细胞(APC):能够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将抗原肽信息提呈给T细胞的一类细胞。
13.免疫耐受: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某种抗原性物质时所表现的一种特异性无应答状态。
14.超敏反应: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等异常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