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正确地使用“手治”也就是推舌骨而导致不良后果:导致颈部肌肉疼痛、变形,甚至受到伤害,终究会危及到嗓音。
手治法三大主要错误:
一.是手型错误
二.是手指安放的部位和方向有偏差,
三.是操作时手指力度过大。
补充:
”手治法”是科学的,它的使用也是有针对性的。
它可以很好地解决声音的“挤卡”,除此之外,由于反复将舌骨向后上方移动,这样,有助于喉咽腔“倒漏斗”器官机能状态的形成,使嗓音显得明亮而轻松,这一点,对不存在嗓音“挤卡”的人尤为受益。
具体做法是:
1、身体和头略前倾。
2、左手食指和大拇指分别卡住甲状骨两侧(男性由于喉头突出,较易找到位置,女性稍难些,要在颈部肌肉里去找)。
3、右手食指伸直,用指尖从正前方抵住舌骨。
4、做“张大口”练习的动作,张口,抬头,推舌,左手两手指稳住甲状骨,右手食指将舌骨轻轻推向后上方。
5、连做二三十次后,两手不要放下,可以再做几十个“震摇下巴”练习,然后再接着做“推舌骨”。
6、初学者每次做100个,休息片刻再做,连做5—10遍,每天做3—5回。
注意事项:
1、用两只手同时进行效果最好,如果只是一只手指推舌骨,由于肌肉的带动,舌骨移动时甲状骨也会跟着往上走,这样,“基音管”拉长的距离就不理想,舌骨和甲状骨之间的间隙就不能更大,所以,要用另一只手按住甲状骨,使舌骨有效地升高。
2、这个练习不是“一劳永逸”的,如果间断练习,舌骨和甲状骨之间的空隙又会变小和不容易分开,所以,这个练习是每日必修课程。
3、两只手可以互换。
4、当“张大口”和“震摇下巴”单独练习熟练后,可结合“推舌骨”练习,三个练习连在一起做。
舌骨囊肿症状
颈部炎症肿块病程多为7天,颈部肿瘤性肿块病程多为7个月,颈部先天性畸形肿块病程多为7年。
从年龄上来看,婴幼儿患者多为先天性肿块,如甲状舌管囊肿、鳃裂囊肿、囊性水瘤等;青少年患者多为炎性淋巴结肿大;青壮年和中年患者应警惕恶性肿瘤;老年者多为转移性恶性肿瘤。
从部位上来看,甲状舌骨囊肿和甲状腺肿物常位于颈部中线区域,鳃裂囊肿、涎腺肿物、颈部神经鞘瘤、颈动脉体瘤常位于颈侧区域,淋巴管瘤、肺及消化道来源的转移癌常位于颈后区域。
从肿瘤的性质来说,颈部恶性肿瘤一般较硬,活动度差。
颈部转移癌可出现多个肿块,压痛不十分明显。
颈部良性肿物一般质地中等,边界清楚,活动度可。
鳃裂囊肿、囊性水瘤、表皮样囊肿为囊性肿物,但某些甲状腺转移癌也可表现为囊性。
颈部炎性肿块有红肿热痛症状,急性者有全身症状,有发热、乏力、食欲减退、白细胞总数升高。脓肿形成时,局部皮肤有明显压痛点及凹陷性水肿,浅在的脓肿可以查出明显的波动感。
颈部先天性肿块,包括甲状舌骨囊肿、鳃裂囊肿。
甲状舌骨囊肿多位于颈前中线,多位于甲状舌骨膜及甲状软骨;肿块囊性,随吞咽上下活动。
鳃裂囊肿及瘘管多为单侧,少数为双侧。
部分患者在出生时即被发现,但大部分患者通常因囊肿增大或感染至青少年时才被发现。
肿块触之较柔软且有波动感,合并感染时形成脓肿,可自行破裂,成为引流性窦道。
有鳃裂瘘管的病例其外口通常很小,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可从外口间歇性牛奶样、黏液样或脓样物。
鳃裂囊肿及瘘管的位置及走行依其来源不同的鳃裂或鳃囊而不同。
颈部神经鞘瘤生长缓慢,病史较长。
颈部神经鞘瘤常呈圆形或椭圆形,有时呈分叶状,触之较韧、边界清楚、表面光滑。
肿块可沿神经轴左右移动,但不能上下移动。
颈动脉体瘤,早期可无任何症状,随着瘤体增大,可有胀痛感。
肿块多位于下颌角前下方,少数向咽侧隆起。
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较清楚,质地韧。
肿物表面可触及颈动脉搏动,听诊可问及血管杂音。
当肿瘤侵犯或压迫迷走神经时,可出现声音嘶哑及进食呛咳;累及交感神经,可致患侧瞳孔缩小,睑裂变小,患侧面部出汗减少或无汗;若舌下神经受损,则出现患侧舌肌萎缩,伸舌时舌偏向健侧。
颈部恶性肿块,以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常见。
颈部淋巴结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大多发生于中年以上的成人。
表现为一侧或双侧颈部进行性增大的无痛性肿块。
发病初期多为单发,肿块较小,质较硬,活动度较差,随着病情的发展,肿块数目增多且互相融合。
肿块与皮肤粘连、固定。
肿块较大压迫器官、食管、神经时引起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部分鳞状细胞癌、甲状腺癌可因转移肿块中的组织坏死、液化而呈囊性变。
部分病例可因肿块侵犯皮肤而出现皮肤破溃、出血、继发感染等表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