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皓
姓名:黄皓(繁体:黄皓)
拼音:huanghao
笔划:1212
五行:土木
吉凶:吉吉
天格->13(火)
人格->24(火)
地格->13(火)
外格->2(木)
总格->24(土)
先天运势:(天格13所示之先天运,对人生影响不大)。
(春日牡丹)才艺多能,智谋奇略,忍柔当事,鸣奏大功。
含义:天地溢现瑞气,享天赐之福,处处充满吉兆。富学艺才能,有智谋奇略。忍柔当事,任何难事皆巧于措置而奏大功,为得享福贵荣华的好诱导。得贵人相助,受惠丰厚,易得信用,建功立业,富贵双全,一生享福。(吉)。
基本运势:(人格24所示之主运,影响一生运势)。
(掘藏得金)家门余庆,金钱丰盈,白手成家,财源广进。
含义:天赋幸遇,才略智谋出众。勤俭建业,克服困难,白手起家。财源广进,兴家积蓄,到老愈丰,为子孙继承余庆的福运之数。(吉)。
青少年运势:(地格13所示之前运,36岁以前)。
(春日牡丹)才艺多能,智谋奇略,忍柔当事,鸣奏大功。
含义:天地溢现瑞气,享天赐之福,处处充满吉兆。富学艺才能,有智谋奇略。忍柔当事,任何难事皆巧于措置而奏大功,为得享福贵荣华的好诱导。得贵人相助,受惠丰厚,易得信用,建功立业,富贵双全,一生享福。(吉)。
中晚年运势:(总格24所示之后天运,36岁以后)。
(掘藏得金)家门余庆,金钱丰盈,白手成家,财源广进。
含义:天赋幸遇,才略智谋出众。勤俭建业,克服困难,白手起家。财源广进,兴家积蓄,到老愈丰,为子孙继承余庆的福运之数。(吉)。
辅助运势:(外格2所示之副运,影响后天的某些机遇)。
(两仪之数)两仪之数,混沌未开,进退保守,志望难达。
含义:混沌未定之象,为最大凶恶的暗示。意志不坚,无独立之气力,进退失自由,内外生波澜,困苦不安。摇动、病患、遭难,甚至残废。若伴有其他好数者可免致短命夭折。其人辛苦一生,志望难达,破灭无常。(凶)。
三才配置:其人性情活跃好动,偏于急性,缺乏耐力,有良好的智谋,才识敏捷,但自制能力教差,往往固执己见,刚愎不仁,因而可能招致失败。另外,对疾病抵抗能力差。(平)。
基础运:可得一时的吉运,但基础薄弱,缺乏耐久力。但天格为1或2时吉利。(吉)。
成功运:受同伴排挤而有障碍,如地格为5或6时,虽有一时的成功也有可能变为凶兆。(吉)。
人际关系:热情好礼,乐善好施;表面乐观内心劳苦,而24数在人格者可白手起家,24数以外,易有胃病、腹病及外伤。(吉)。
人格24有以下数理暗示富贵运、女德运
地格13有以下数理暗示首领运、吉祥运、艺能运。
外格2有以下数理暗示败财运
总格24有以下数理暗示富贵运、女德运
总评及评分:
你的名字起得非常棒,成功与惊喜会伴随你的一生。但千万注意不要失去上进心。取此名需谨慎处理财富。
经姓名测试打分,黄皓的姓名评分为:96
黄皓个人简历
姜维(202-264),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人,三国末期蜀国名将。
姜维自幼少孤,和母亲一起生活。
他喜好郑玄的经学,在郡中做上计掾,不久,任州中从事。
姜维的父亲姜冏曾为郡中功曹,羌族、戎族叛乱时,他亲自保护郡太守,战死在疆场。
因此,魏朝赐姜维中郎,命他参与管理本郡的军事。
建兴六年(魏太和二年,228年)春,蜀丞相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今甘肃东南部山地)。
派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占据箕谷(今陕西宝鸡南),佯从斜谷道(今陕西眉县西南)攻郧,以牵制魏军主力。
魏明帝曹睿派曹真率关右诸军,在郿重兵设防,诸葛亮却亲率大军攻祁山。
时天水太守马遵正带姜维和功曹梁绪、主薄尹赏、主记梁虔等人随雍州刺史郭淮在各地视察。
马遵闻蜀军至祁山后,诸县响应,郭淮闻后,决定东行,回上邽守备。
马遵疑姜维等人有异心,于是,也乘夜随郭淮至上邽。
姜维发现马遵已走,忙追随其后,可惜晚了一步,待姜维等人至上邽,城门已闭,不肯放其入城。
姜维等人又返回冀县,冀县也不放姜维等人等进城。
姜维等害怕,只好去投诸葛亮。
时蜀军先锋马稷因违背诸葛亮的部署,又不听裨将军王平劝阻,擅自放弃街亭,依山立寨,以为据高临下击魏军势如破竹。
结果被魏左将军张郃击败,失守战略要地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陇城镇,一说今天水东南)。
马稷丧失街亭,使诸葛亮的主力侧翼受威胁,整个作战计划遭到破坏。
诸葛亮只好攻克西县,率千余户和姜维等人班师。
姜维于是同其母失散。
诸葛亮喜姜维有胆智,命其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姜维时年二十七岁。
诸葛亮给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写信,对姜维赞赏不已,信中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邵)、季常(马良)诸人不如也。
其人,凉州上士也。
”信中还说:“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
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
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不久,姜维就升任中监军、征西大将军。
孙盛《杂记》记载,姜维投奔诸葛亮,跟母亲失散了。后来,他接到母亲的书信,让他设法回去。姜维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这记载不太可信。因为姜维粗知学术,待母不至如此。
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诸葛亮率军10万出斜谷攻魏,为魏大将军司马懿所拒。
二军相持百余日。
其间,诸葛亮数番挑战,司马懿坚壁不出,欲待蜀军粮尽,相机反攻。
诸葛亮派入送司马懿女人衣服羞辱之,欲激司马懿出战,司马懿仍不出战。
为平息部属不满情绪,故意上表请战,魏明帝派卫尉辛毗为军师制止之。
以后,诸葛亮一来挑战,司马懿就要带兵出击,辛毗杖节立于军门,司马懿便不出兵。
辛毗一到,姜维就对诸葛亮说:“辛佐治杖节而到,贼不复出矣。
”诸葛亮说:“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
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二》)!八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军中,蜀将秘不发丧,整军后退。
当地百姓见蜀军撤走,向司马懿报告,司马懿出兵追击,姜维令杨仪返旗鸣鼓,做出回击的样子,司马懿以为中计,急忙收军退回,不敢逼近。
于是蜀军安全而撤,百姓作谚语道:“死诸葛走生仲达”(《晋书·宣帝传》)。
姜维回成都后,任右监军、辅汉将军,统率诸军,进封平襄侯。
延熙元年(238年),姜维随大将军蒋琬驻扎汉中。蒋琬升大司马后,任命姜维为司马,多次率领偏师西进。延熙六年(243年),姜维升任镇西大将军,兼任凉州刺史。
延熙九年(246年),汶山郡(郡治绵质,今四川汶川西南)平康县(今四川松潘西)的少数民族聚众起事,反抗蜀汉统治。姜维率军征讨,恩威并施,迅速平定。
延熙十年(247年),姜维升任卫将军,与大将军费柿共录尚书事。
同年,汶山郡平康县的夷族起事,姜维率兵讨平。
不久,雍州(治长安,今西安西北)、凉州(治姑臧,今甘肃武威)等地区的羌胡族人背魏降蜀。
姜维率兵出陇右(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接应,与魏雍州刺史郭淮、讨蜀护军夏侯霸战于洮西(洮水以西)。
胡族首领白虎文、治无戴等率部降蜀,姜维将其迁至蜀境。
未迁走者皆为郭淮击平。
延熙十二年(249年),朝廷授予姜维符节。
秋,姜维督军进攻雍州(今陕西关中及甘肃东部),依傍曲山(今甘肃岷县东百里)筑两城。
姜维熟悉陇西风俗民情,欲诱羌胡归蜀,以控制该地区。
派牙门将句安、李歆等人驻守,并联合羌胡人进攻附近各郡。
魏军则以征西将军郭淮与雍州刺吏陈泰统兵抵御。
郭淮采取围城打援策略,命陈泰讨蜀护军徐质,南安太守邓艾进围曲城(今甘肃岷县东漳南),切断交通及水源,曲城蜀军困窘不堪。
姜维被迫领兵救援,进至牛头山(甘肃岷县东南,洮河南岸),为陈泰军所阻。
姜维闻郭淮率军进逼洮水,企图切断退路,迅速率军撤回。
而句安、李歆等人因孤立无援,最终降魏。
郭淮又西击羌人各部,留邓艾屯白水(今甘肃白龙江)北岸,以防蜀军反攻。
姜维闻讯后,令廖化驻军白水南岸牵制邓艾,自率重兵奔袭洮城(今甘肃临潭西南)。
后为邓艾所识破,并于当夜抢占洮城,姜维只得撤军退走。
延熙十三年(250年)十二月,姜维再次出兵陇右(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联合羌人,攻魏西平未克,俘魏中郎将郭循而还。
姜维认为自己熟悉西部风俗,又依仗才兼文武,想用羌族、胡族为羽翼,并说“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三国志·蜀书·姜维传》)。因此,他常常提出要大举兴兵。费祎多次制止他,拨给他的部队也从未超过万人。
费祎还对姜维说:“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不如且保国治民,谨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为希冀徼幸,决成败于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资治通鉴·卷第七十六》)。
延熙十六年(253年)春,费祎去世,姜维得行其志。
三月,吴太傅诸葛恪再次兴师攻魏,发兵20万进攻淮南。
姜维也乘机率数万人出石营(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北),经董亭(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包围南安,魏雍州刺史陈泰率军解围,进至洛门(即洛门聚,今甘肃甘谷西)时,姜维因久攻南安不克,军粮已尽,撤围退走。
延熙十七年(254年),姜维主持蜀国内外军事。
二月,魏中书令李丰与皇后之父光禄大夫张缉等密谋废易大臣,欲以太常夏侯玄代替司马师为大将军。
事泄,司马师杀李丰、夏侯玄等,废张皇后,魏国一时陷于混乱。
魏狄道长李简密向蜀汉请降。
六月,姜维乘机率军攻魏,李简献城降,姜维占狄道(今甘肃临洮)。
十月,姜维率军进围襄武(魏陇西郡治,今甘肃陇西南)。
魏将徐质反击,蜀前军荡寇将军张嶷战死。
姜维率军继至,击败魏军,斩杀徐质。
魏军撤退,姜维乘胜进击,破河关(今甘肃临夏西北)、临洮(今甘肃岷县)等县,并迁河关、临洮、狄道三县民入川,率军撤回。
延熙十八年(255年)七月,蜀卫将军姜维乘魏大将军司马师病亡之际,督车骑将军夏侯霸、征西大将军张翼等数万人攻魏。
八月,到达枹罕(今甘肃临夏东北),遂向狄道(今甘肃临洮)进军。
魏征西将军陈泰命雍州刺史王经率所部进驻狄道,待他率主力自陈仓(今陕西宝鸡东)到达后,再钳击蜀军。
王经不俟陈泰军至即擅击蜀军,姜维率军先后故关(今甘肃临洮北)、洮西大败王经,魏军大部伤亡或逃亡,损兵数万,王经只残部万人还保狄道。
姜维乘胜围狄道城。
魏大将军司马昭命长水校尉邓艾出任安西将军,与陈泰并力抗击蜀军,并遣太尉司马孚为后援。
陈泰与邓艾军会合后,分三路进至陇西,避开蜀军,出其不意地绕过高城岭(今甘肃渭源西北),进至狄道东南山上,燃火击鼓与城内联络,守军见援军至,士气大振。
姜维即督军沿山进攻,被魏军击退。
这时陈泰扬言截断蜀军退路,姜维遂于九月二十五日撤军退走钟堤(今甘肃临洮南)。
延熙十九年(256年)正月,姜维在驻地被后主封为大将军。
六月,姜维与镇西将军胡济约定在上邽(今甘肃天水)会合。
七月,姜维率先出兵祁山,闻邓艾有备,乃改从董亭(今甘肃武山南)攻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
邓艾军抢占武城山(今甘肃武山西南)据险拒守。
姜维见地利已失,强攻难克,乃夜渡渭水东进,沿山进取上邽。
两军战于段谷(今甘肃天水西南)。
胡济失期未至。
蜀军交战不利,士卒溃散,死伤甚众。
百姓因此埋怨姜维,而陇山以西的地方也趁机骚乱起来。
姜维败归,谢过引责,自请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延熙二十年(257年)五月,魏将诸葛诞联合东吴在淮南起兵反司马昭。
司马昭调关中兵力东下讨伐诸葛诞。
姜维乘机攻魏秦川(渭水流域)。
十二月,姜维率兵数万出骆谷(今陕西周至西南),到达沈岭(今陕西周至南)。
当时,魏在长城(今陕西周至南)积存大量军粮,且防守薄弱。
闻姜维至,众皆惶惧。
魏征西将军司马望和安西将军邓艾恐姜维袭夺长城,立即合军据守。
姜维军进至芒水(今陕西周至黑水),依山为营。
司马望、邓艾军近水筑寨。
蜀军多次挑战,魏军坚守不出,两军长期对峙。
景耀元年(258年)三、四月间,姜维闻诸葛诞败亡,遂引军而还。
并再次被任命为大将军。
姜维屡次北伐,不但未见成效,反而弄得民困兵疲。于是,不再轻易对外用兵,转过头来,致力于加强汉中的守御。
当年刘备留魏延镇守汉中,各个营寨都充实兵力,抵御外寇。敌人来进攻,使其不得入一步。后来汉中之战,王平抵拒曹爽,用的就是这种办法。姜维认真研究了蜀中形势,提出了“敛兵聚谷”的新策略。
姜维认为,“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
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
使敌不得入平,臣重关镇守以捍之。
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
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
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朝廷也觉得姜维的办法不错,便命令汉中都督胡济退驻延寿、监军王含驻守乐城,护军蒋斌驻守汉城。又在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等地建立军营驻防。
其实,敛军聚谷之法,弊大利小,等于是自弃险要,自拆樊篱。
景耀五年(262年)十月,姜维起兵再度攻魏,攻入洮阳境。
魏征西将军邓艾率兵迎战。
邓艾抓住姜维悬师远征,战线长,给养困难,难以持久的弱点。
抢占有利地势,在洮阳以东的侯和(今卓尼东北)设阵,以逸待劳,阻击蜀军,双方激战后,魏军发起反击,蜀军大败,损失严重。
姜维只得退往沓中(今甘肃舟曲西北)。
此后,蜀军实力大减,转为被动防御态势。
姜维北伐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人,少孤,与母居,好郑氏学。
原为州、郡吏。
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出军向祁山,天水太守马遵惶惧逃走,保守上邽。
姜维等闻讯,追赶太守,太守关闭城门不纳。
维等还冀,亦遭拒绝。
于是维等乃降于诸葛亮。
亮辟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时年二十七。
亮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邵字)、季常(马良字)诸人不如也。
其人凉州上士也”。
又说:“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赡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
说明诸葛亮对姜维极为器重,并准备把他培养成栋梁大材。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卒,维还成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
延熙元年(233年),维随大将军蒋琬出屯汉中,琬迁大司马,以维为司马,数率偏军西入。
延熙十年(247年),迁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
维自以熟悉西方风俗,又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屡求发动大军出击,费祎则比较持重,对维常加以节制,与其兵不过万人。费祎死前,姜维终未能发动大规模的北伐曹魏的战争。
延熙十六年(253年),费祎死后,姜维行动有较大的自由,常出动数万之众北击。
次年,维再出陇西,破魏将徐质,乘胜多所降下,拔河关、狄道、临洮三县民还。
延熙十八年(255年),维复与车骑将军夏侯霸等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经众死者数万。
经退守狄道城,维围之,魏征西将军陈泰进兵解围,维退住钟题。
延熙十九年(256年),维升任大将军,更整勒人马,与镇西大将军胡济期会于上邽。济失期不至,维为魏大将邓艾所破于段谷(今甘肃天水市东南),士兵星散,死者甚众。众庶因此怨望,而陇以西亦骚动不安。
延熙二十年(257年),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在淮南起兵反对司马氏,关中兵部分东下,维欲乘虚向秦川,率数万人出骆谷,径至沈岑(今陕西周至县西南五十里)。
时长城(在沈岑北)积谷甚多而守兵少,闻维将至,众皆惶惧。
魏大将军司马望与邓艾皆屯守长城。
维数挑战,望、艾不出。
景耀元年(253年),维闻诸葛诞败,乃还成都。
自从刘备留魏延镇汉中以来,皆实兵外围以御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
及兴势之役,王平扞拒曹爽,皆承此制。
姜维以为“错守诸围,适可御敌,不获大利。
不若使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听敌入平,重关头镇守以扞之,今游军旁出,以伺其虚。
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运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
于是令督汉中胡济退住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
《资治通鉴》卷77高贵乡公甘露三年注云:“姜维自弃险要,以开狡焉启疆之心,书此为亡蜀张本。
”接姜维这种御敌办法,遇小敌尚可,若遇强大数倍之敌前来,使其得入平地,何啻放虎出山!姜维以区区之蜀,竟敢如此冒险,诚非稳妥之计。
姜维本非蜀人,托身蜀国,加上连年征战,没有建立什么功绩,所以颇遭非议。
而当时蜀国后主刘禅无能,宫廷由宦官黄皓专权,为所欲为。
右大将军阎宇见黄皓炙手可热,便依附于他,于其勾结。
黄皓想寻机废掉姜维,扶阎宇掌管军政大权。
姜维疑心,颇为恐惧,于是,不再回成都,在沓中驻扎。
据《华阳国志》记载,姜维对黄皓专权恣肆很不满,曾上言后主,请求诛杀黄皓。
后主说:“黄皓不过是一个奔走效力的小臣罢了。
过去董允对他切齿痛恨,我常常感到遗憾。
您大人大量,又何必介意他呢?”姜维见黄皓枝附叶连,势力很大,感到自己失言,便告辞后主出宫。
后主命黄皓到姜维那里谢罪,姜维对黄皓说自己要到沓中种麦,以资军用,实际是为躲避黄皓。
景耀六年(263年),姜维表奏后主,说:“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诣督堵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在这紧要关头,黄皓不听人言,却信鬼神。他相信巫者的预言,认为敌人不会到来,禀告后主,把姜维的表章压下,不予理睬,连大臣都不知道。
同年八月,魏军兵分三路伐蜀:征西将军邓艾率兵3万余人,由狄道(今甘肃临洮)进军,以牵制蜀大将军姜维驻守沓中(今甘肃舟曲西北)的主力;雍州刺史诸葛绪率3万余人,进攻武都(今甘肃成县西北),以切断姜维退路;钟会率主力10余万人,欲乘虚取汉中,然后直趋成都。
直到魏将钟会将要进入骆谷,邓艾将要进入沓中时,黄皓这才派右车骑将军廖化率军去沓中援助姜维,派左车骑将军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率兵去阳安关中(今陕西沔县西),作为各个营寨的外援。
并令汉中诸将放弃汉中外围据点,收缩兵力退保汉城(今陕西勉县东)、乐城。
廖化进军到达阴平,闻魏将诸葛绪正向建威迸发,便停下来等待敌兵。
邓艾命天水太守王颀直攻姜维营地,命令陇西太守牵弘等人邀击姜维的前部,而命令金城太守杨欣进击甘松。
姜维在沓中见邓艾的军队攻来,又听说钟会进军汉中,知汉中难保,立刻引兵东撤,急摆脱邓艾,退往阴平。
魏将杨欣等人追击,直到疆川口,双方大战,姜维败退,为抢先占桥头(阴平东南)的诸葛绪所阻。
姜维从孔函谷(今甘肃省武都县孔幽水人白龙江处)佯作向北欲绕道而东,作出出兵攻击诸葛绪后部的样子,诱使诸葛绪离开桥头三十里向北堵击时,姜维乘机迅速通过桥头,与廖化、张翼等合兵,据守剑阁。
诸葛绪赶去阻截,差了一天,没有赶上。
这一战,姜维灵活用兵,暂时摆脱了被动局面。
在阴平,姜维遇到了赶来增援他的廖化。姜维命廖化在阴平抵御敌军,自己想率军往阳平关迎击钟会。
由于蜀军未对咽喉险道斜谷、骆谷、子午谷严加防守,被魏魏兴太守刘钦占领。
钟会遂几路并进,直入汉中,留2万人围汉、乐二城,自率主力直下阳安关口,守将蒋舒降投,傅佥战死,继克关城(今陕西阳平关),钟会攻乐城不下,闻关口已克,引兵长驱南下。
这时,张翼、董厥才到汉寿,姜维、廖化也舍弃阴平退回,刚好和张翼等会合。
于是,合兵退守剑阁,抵御钟会。
钟会写信给姜维,企图用故土关系招降他。信中说:“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姜维没有回信,而列营守险。钟会不能克,双方形成了对立之贽。魏军因军粮不继,钟会急竿吮�?
时邓艾上书建议,出奇兵从阴平经江油(今四川江油北)、涪县(今四川锦阳东),袭取成都。
十月,邓艾趁姜维被钟会牵制在剑阁,率军自阴平沿景谷道东向南转进,南出剑阁两百多里,攀登小道,凿山开路,修栈架桥,越过7百余里无人烟的险域,出其不意地直抵江油,迫降守将马邈。
并克绵竹,斩诸葛瞻。
一鼓作气、攻陷雒县(今四川广汉北),逼近成都。
蜀后主刘禅惊恐失据,感到大势已去,在主降派劝导下,决定向邓艾请降。
姜维等坚守剑阁,惊悉绵竹失守,接着,一日三惊,有的说后主想固守成都,有的说后主要向东投奔盟国东吴,有的说后主要向南进入建宁。
姜维恐腹背受敌,即引军退至巴西境,至郪县(今四川射洪西)时,后主诏书传来,命令全军投降。
姜维伤心落泪。
但事已至此,只好奉诏到涪城向钟会投降。
“将士咸怒,拔刀斫石”(《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邓艾率军入成都,蜀汉灭亡。
蜀汉的灭亡蜀汉自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相继执政,陈寿评二人的政绩说:“蒋琬方整有成重,费祎宽济而博爱,咸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是以边境无虞,邦家和一”。
在当时鼎立的三个国家中,蜀汉最为弱小,蒋琬、费祎二人虽无赫赫之功,但能够安稳地保住基业,说明诸葛亮挑选的接替人还是不错的。
蜀汉的柱石大臣除了诸葛亮、蒋琬、费祎以外,还有董允。
常璩《华阳国志》卷7《刘后主志》把以上诸葛亮等四人号为“四相”,也称“四英”。
诸葛亮时,把宫中府中视同一体,诸葛亮死后,宫、府之事由蒋、费、董三人共同管理,他们合作得很好,三人都是诸葛亮精心挑选与培植的辅政大臣。
董允,父和,曾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
后主时,迁黄门侍郎。
亮北伐,允主持宫省之事,统宿卫亲兵,掌管献可替否,很能匡救补缺。
后主常欲采择以充后宫,允以为古时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已具备,不宜增益,终执不听,后主益严惮之。
后主所爱宦人黄皓,善于迎合主意,允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于皓,皓畏允,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
延熙七年(244年),允以侍中守尚书令。
延熙九年(246年),允与蒋琬病故,尚书吕乂代允为尚书令,侍中缺由陈祗填补。
吕乂“为政简而不烦,号为清能”。
陈祗为人,“矜厉有威容,多技艺,挟数术,费祎甚异之。
”延熙十四年(251年),吕乂卒,祗又以侍中守尚书令,加镇军将军。
大将军姜维虽班在祗上,常率众在外.希亲朝政。
祗上承主指,下与黄皓相表里,深受后主信爱,权重于维。
景耀元年(258年)祗死,后主以尚书仆射董厥为尚书令,尚书诸葛瞻为仆射。
景耀四年(261年),后主以董厥为辅国大将军,诸葛瞻为卫将军,共平尚书事。
自陈祗死后,黄皓操纵国事,董厥、诸葛瞻皆不能矫正。
于是蜀政益坏。
这时孙权使薛珝聘于蜀,珝归后,孙权问蜀政得失,珝对曰:“主�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
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
臣闻燕雀处堂,子母相乐,自以为安也,突决栋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祸之将及,其是之谓乎!”。
蜀政之坏,由于后主愚暗,黄皓窃权,投机嗜利士人依附黄皓。
皓与右大将军阎宇亲善,阴欲废维,令宇掌握军权。
姜维知之,给后主说:“皓奸巧专恣,将败国家,请杀之”。
后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每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
维见皓枝附叶连,惧于失言,逊辞而出。
后主今皓诣维陈谢,维疑惧,因求种麦沓中(今甘肃甘南州舟曲西北),不敢还成都。
这时蜀吴二国政治都很腐朽,内部矛盾重重。
魏国在司马氏统治下,虽然屡起内争,但国力强盛,人才不减于昔。
魏元帝曹奂景元三年(262年)冬,司马昭欲大举伐蜀,先告谕众人说:“自定寿春以来,息役六年,治兵缮甲,以拟二虏。
今吴地广大而下湿,攻之用功差难,不如先定巴蜀……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境不下四万,然则余众不过五万。
今绊姜维于沓中,使不得东顾。
直指骆谷,出其空虚之地,以袭汉中,以刘禅之暗,而边城外破,士女内震,其亡可知也。
”次年,令钟会都督关中。
同年(蜀景耀六年),姜维上表于后主说:“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左右车骑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又叫关城,即今陕西阳平关,在今陕西宁强西北,南倚鸡公山,北靠嘉陵江,为当时从汉中入蜀正道)及阴平之桥头(桥头在白龙江与白水江汇合处,即今甘肃文县之玉垒关),以防未然。
”但“黄皓信巫鬼,谓敌终不自致,启汉主寝其事,群臣莫知”。
次年(263年)夏,司马昭大举伐蜀,“遣征西将军邓艾督三万余人自狄道趣甘松(在沓中西,今甘南州选部县东南)、沓中,以连缀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督三万余人自祁山趣武街桥头,绝维归路;钟会统十余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趣汉中。
以廷尉卫瓘持节监艾、会军事,行镇西军司”。
蜀汉闻魏军将至,始遣廖化将兵诣沓中为姜维继援,张翼、董厥等诣阳安关口为诸围外助。
敕诸围皆不得战,退保汉、乐二城,二城各有兵五千人。
所以当钟会的军队进到汉中时,并未遇到抵抗。
九月,钟会使前将军李辅统万人围乐城;护军荀恺围汉城。
会率大军直趣阳安口,使护军胡烈为前锋,攻关口。
蜀关口守将傅佥、蒋舒两人不和,蒋舒诡称出城杀敌,傅佥信以为真,既未阻拦,也未设防。
舒率其众出城后,直奔胡烈投降,胡烈乘虚袭城,傅佥格斗而死。
关口既下,钟会大军长驱而进,大得库藏积谷。
这时在沓中的姜维,受到邓艾所部诸军的进逼,又闻钟会已入汉中,引兵且战且走,但诸葛绪已屯驻桥头。
姜维乃从孔函谷(今甘肃文县西北)入北道,绕出绪后,绪怕后路被断,却退三十里,维得过桥头。
绪还截维,迟一日不及。
维遂还至阴平,合集士众,欲向关城,未到,闻关城陷,乃退往白水,遇廖化、张翼、董厥等,合兵守剑阁,以拒钟会。
冬十月,邓艾进军至阴平,简选精锐,欲与诸葛绪自江油(戍名、令四川江油东)趋成都。
绪以本受节度邀姜维,西行非本诏,遂不从艾,而引军向白水,与钟会合。
会欲专制军势,密告绪畏懦不进,绪被滥丰征还,其军悉并属会。
维等在剑阁,列营守险,会不能克,粮运艰难,军食乏,欲退军。
邓艾上言:“宜乘胜进取,如从阴平由邪径经德阳亭趣涪,剑阁蜀军必还保涪,则钟会之军可方轨而进;如剑阁之军不还,则有利于我军攻涪。
”于是邓艾自阴平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桥作阁,备历艰险。
加以粮运将尽,濒于危殆。
艾以毡裹身,推转而下,将土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当先登到达江油时,蜀守将马邈投降。
于是邓艾得继续挺进。
诸葛瞻督诸军前来拒艾,至涪,停性不进。
尚书郎黄崇屡劝瞻速行据险,无令敌军得至平地。
瞻不能从。
艾长驱而前,击破瞻前锋,瞻退住绵竹,艾以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
瞻怒,斩艾使,列阵以待艾。
艾遣子忠等自右击,司马师纂等自左击,忠、纂战不利,退还。
言:“贼未可击”。
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叱忠、纂等,将斩之。
忠、纂驰还更战,大破蜀军,斩瞻及黄崇。
瞻子尚叹曰:“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使败国殄民,用生何为!”策马冒阵而死。
蜀人不意魏兵猝至,未作城守调度,及艾入平地,百姓惊扰,奔走山野,不可禁止。
后主与群臣会议,或主张投吴;或主张往南方四郡。
光禄大夫谯周以为:“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若人吴国,亦当臣服。
且治政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
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
等为称臣,为小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已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或曰:“今艾已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受之不得不礼。
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
”众人无以易周之理。
后主犹欲入南。
周上疏曰:“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亮以兵威逼之,穷乃率从。
令若至南,外当拒敌,内供服御,费用张广,他无所取,耗损诸夷,其叛必矣!”后主乃从周策,遣侍中张绍等奉玺绶以降于艾。
北地王堪怒曰:“若理穷力屈,祸败将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奈何降乎!”后主不听,是日,堪哭于昭烈之庙,先杀妻子而后自杀。
张绍等见邓艾于雒城,艾大喜,报书褒纳。后主遣人别敕姜维,使降钟会,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于艾,凡有“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甲士千万二千,吏四万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